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長期自律的原因,只有一個

每個人都有一些明知道不好,卻怎麼也改不了的壞習慣。

知道熬夜傷身體,但總要拖到半夜才睡得着;

知道要多讀書、多運動,但只要有空時,就忍不住刷手機;

知道拖延只會讓自己更焦慮,但是事情不到截止日期,就很難有動力開始做……

同樣是習慣,壞習慣不用任何意志力就可養成,改變自己、養成好習慣卻難如登天。

看了很多自律的勵志故事,下定決心從明天開始做一個自律的人,但是太陽升起,又是不自律的一天。

大量例證表明,一般人做出改變,幾天或幾周後就會敗下陣來,有機構做過統計,那些樹立目標的人,有將近一半是在一個月後放棄,能夠堅持完成目標的人,不到百分之八。

為什麼明知道有些改變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卻還是很難做出改變?

為什麼大多數改變,即使效果明顯,也很難堅持下去?

人們「決定」做出關鍵性改變的那一刻,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怎樣才能讓好的改變持續發生?

傑弗里·科特勒是一位心理治療師,他發現,享受到潛在收益、不切實際的期望、消極的信念、缺乏支持和應對機能等,都會阻礙我們做出改變;而觸及底線、創傷、心理治療、旅行、冒險或頓悟,是誘導改變發生的真正原因。

傑弗里二十歲出頭的時候,他的母親得了癌症

一天,醫生通知他去醫院,他開了12個小時的車趕到醫院,結果母親在幾個小時前已經去世了。

此時,他的父親正在接受心臟搭橋手術,鑑於此,醫生嚴肅地提醒他:「根據你的基因,能活到40歲你就很幸運了,除非你好好照顧自己。」

經歷了母親的猝然離世,父親的手術還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傑弗里聽到醫生的勸告時,首先是感到憤怒:「我才二十出頭,醫生也沒有看過我的體檢報告,怎麼就斷定我也會出問題!」

但當他回到家冷靜下來,想到和母親沒來得及告別的遺憾,再想到醫生的話,忽然心生恐懼。

他決定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如果生命只剩下不長的時間,他要充分利用;如果還有機會,他要儘可能去延長它。

第二天開始,他每天早晨去跑步,第一天上氣不接下氣地跑了幾百米,但他沒有停下來,就這麼一直堅持了15年,能跑全程馬拉松……

人在什麼情況下會決心改變自己?

傑弗里反思到,當你陷入危機、困境,遭受創傷,失去珍貴的東西,體會到恐懼、無助甚至絕望時,你就會做出一些之前你不會做的事,你願意用盡一切力量去找到自己的路。

一般來說,促使人們主動改變的情形有5個:

一是生活的轉變,迫使我們做出必要的調整,比如結婚、懷孕、上了40歲、更年期、退休等等,我們要適應新的角色、承擔新的責任。

二是無趣,不是所有人都能長期過千篇一律的生活,我們希望在刺激和無趣間找到平衡。接受挑戰、嘗試新事物,讓我們有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感覺。

三是有些事需要彌補,很多夫妻即便感情破裂,也不願意離婚,因為他們不願意承擔離婚帶來的後果,只有當他承認自己受到的傷害是不可彌補的,是將就過下去也彌補不了的,他們才會邁步向前、做出改變。

四是回報,改變現狀如果能獲得有價值的回報,你的動機就會增強。比如為了節省時間你可以放棄熟悉的路線、轉走一條新的路;早起半小時能吃到喜歡的早餐。

五是危機。無論是洪澇、失火這樣的自然危機,還是失業、離婚、家人去世、疾病等個人危機,它們帶來的打擊和壓力,會促使你不得不改變。

讓好的改變持久發生,同樣是有策略可循的。

比如,公開做出承諾。

通常來說,不能堅持好習慣是因為內心有矛盾,擔心結果達不到預期或者出現不好的副作用,當你公開做出承諾後,想要中斷改變就變得艱難,你會給自己貼上「沒有毅力」、「不自律」的失敗標籤。

另外一個策略是「增強意識」,關注自己做了什麼,什麼時候做的、以及觸發行為的誘因。

立志減肥的人可以從一件小事做起——記錄每天吃下的所有食物。

這件簡單的小事能讓你了解自己的飲食模式,知道了進食的誘因,知道自己在無聊、不開心或只是看到某些圖片時,他們就會吃東西。

阻礙我們堅持好習慣的重要因素,是改變中受到的挫折。

比如一個不善交往的人,嘗試去結識新朋友,對方的冷漠會加重創傷,讓他更害怕主動,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學着從失敗中學習。

停下來思考一下,哪裏不對勁兒?怎樣能防止它再次發生?

也許你太有侵略性了?或許你太着急了、沒有找到打動對方的話題?

下次你就可以猶豫一些、矜持一些。

更重要的是為自己增加獎勵機制。

我們堅持一種行為,哪怕是不健康的習慣,都是不斷鞏固的結果。

咖啡、煙草、酒精、垃圾食品等,立刻讓你產生愉悅、刺激、興奮等生理反應,同樣,好習慣的養成,也需要找到一些更健康、更能增加幸福感的方式來回饋自己。

也許不是每一本書都能給你帶來豁然開朗的啟發,很多有益的事情都是枯燥的,但如果讀完一個難啃的章節後,獎勵自己一壺好茶,就可以立刻收到快樂的反饋。

運動之後欣賞大汗淋漓的自己,也會讓你期待下一次生命里迸發的時刻。

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原則: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

比如一個妻子因為無法改變丈夫亂扔衣服的習慣而變得脾氣暴躁、痛苦不堪,為什麼無論怎樣苦口婆心也改變不了丈夫的行為?

對於丈夫來說,他自由地扔東西,是快樂的,妻子的痛苦是因為她接受不了、也改變不了別人的行為。

享受現狀的人,無法做出改變,只有因現狀而痛苦的人,才需要改變。

她要麼改變心態、接受現狀,要麼改變行為,多做一些事,把家營造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重要的是,她是在為終結自己的痛苦而改變,不是為了別人而改變。

變故、創傷、衝突帶來的痛苦,能促成一個人改變的決心,但是在這之後,必須有持續的策略來不斷鞏固,才能讓好的改變成為一種習慣。

我們無法用一成不變的自己,去換一個更美好的明天,主動改變,意味着更早覺悟、更早成長。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十點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602/1756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