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桃花潭李白:教材改了,常識丟了

作者:
只有基於常識作出的價值判斷,這個人,才真的信這個價值。這個就叫信念。寫作文撒謊,答題目瞎編,上台發言裝腔作勢,寫起論文來自己都不信,這樣教育流水線出來的青年,怎麼會不空虛迷茫,內心撕裂? 我們今天要追問的,已經不是教材的問題,是教育的本質,是不是丟了。

幾張低劣垃圾的插畫,引起全民對教材的重視。

那幾張插畫,確實很噁心。但說穿了,這就是一個大型‌‌「招投標‌‌」事故,有人霸着關係掙錢,兒子靠老子掙錢,一層層轉包,最後到了‌‌「臨時工‌‌」手裏。‌‌「臨時工‌‌」腦洞大開,拿低俗當創新,拿審丑當個性,劃拉幾筆就交差了。這個鏈條上的人,都忙着數手裏的錢,沒人正眼關心過這件事,甚至連最基本的三審三校,都沒履行。最後,翻車了。

被全網討論的轟轟烈烈的‌‌「統編版‌‌」教材,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統編教材。是教育部要求全國小學、初中、高中及中等職業學校使用的統一編寫教材。從2017年開始實行,到2020年實現全覆蓋。這是個大工程,也是件關乎每個普通家庭的大事。

那這套統編教材,都改了什麼,為什麼要這麼改?

除了暴露出來的‌‌「惡劣插畫‌‌」問題,還有哪些是需要我們引起重視的?這幾天,網上關於教材的討論,主流的聲音,都是‌‌「防止境外勢力、帝國主義的滲透‌‌」。說實話,比起受‌‌「資本主義思想的腐蝕‌‌」,我更害怕我的孩子,在他義務教育階段,人生最容易塑型的青春期,忽視對常識的學習,缺乏最基本的思辨能力,成為一個在網上留個言,都是去別人那裏‌‌「複製黏貼‌‌」的工具人。最後成為一個,思維混亂,邏輯缺失,對未來充滿迷茫和無力感的青年。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兒子剛好是教改這一代人。我從他小學一年級的教材,一直翻到現在初中七年級。

手裏剛好有統編版七年級的歷史書。想拿其中一課,說說這新舊教材改編。

二、

初中七年級的《中國歷史》,有一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這一課,原先是三節內容:‌‌「推恩令‌‌」的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鹽鐵專賣。最近新加了一個內容,北擊匈奴。

舊版教材,在講到‌‌「推恩令‌‌」時,是這樣表述的。‌‌「那時候,漢初分封的諸侯國,還有相當的勢力。漢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萬騎,和天子一樣威風。他還自造弓箭數十萬,府庫的‌‌『珠寶玉器,多於京師』。為加強中央集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

舊版講推恩令的實行,背景是諸侯勢力強大,讓漢武帝覺得不安。推恩令,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這一版,對地方勢力的描述,只講事實,以及客觀舉例,沒有出現道德批判。

2017年的統編本,改說法了:‌‌「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生活驕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開反抗朝廷派來的官吏,有的還企圖謀反。地方上的豪強地主也發展起來,兼併土地,聚斂財富,橫行鄉里,與官府分庭抗禮。這兩股勢力導致社會秩序混亂。

在這一版,諸侯勢力成了‌‌」要謀反的大反派‌‌「。這些‌‌」反派‌‌「,不僅驕奢淫逸,還聚斂財富,橫行鄉里。寫教材的人,不僅自己帶入了‌‌」漢武帝‌‌「的角色,也讓這些十幾歲的孩子,帶入到了‌‌」漢武帝‌‌「的視角。總之,地方勢力是壞的,諸侯是壞的,漢武帝是好的。收拾這些諸侯、地主,是正義的。

我們就是不告訴孩子,兩千多年的歷史,就是地方與中央的權鬥史。漢武帝對付諸侯王,不是因為他們‌‌」驕奢淫逸‌‌「、‌‌」橫行鄉里‌‌「,而是高層權力鬥爭使然。對普通老百姓而言,被諸侯王統治,未必是壞事。中央集權,也未必就是好事。犯不着動用感情色彩和道德批判。

2021年的修訂版,可能是編輯也覺得不妥,總算去掉了地方勢力‌‌」驕奢淫逸‌‌「四個字。但對地方勢力的‌‌」道德批判‌‌「不變。

在舊版教材里,對士人階層、商人階層,都是保持相對中立的態度,不使用批判性的詞彙。但在統編教材里,知識分子的士人,經營買賣的商人,都挨不到什麼好詞。

在講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編本的表述是:(士人)依附諸侯王,批評皇帝‌‌」,將‌‌「士人‌‌」階層描繪成了對抗朝廷,引起社會不安定的因素。

在講到‌‌「鹽鐵轉賣‌‌」時,富豪被形容為‌‌「唯利是圖‌‌」、‌‌「不關心國事‌‌」。說這些富豪因鹽鐵經營權,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漢初諸侯王叛亂時,朝廷向他們借錢去平叛,他們不肯借貸。

在一個封建農業國家,民間商人要怎麼控制國家經濟命脈?商人有沒有權力,決定自己的錢借不借?我們學歷史,是要學什麼?是讓孩子學會站在一個漢朝皇帝的立場,還是希望他們有現代文明的價值觀和理念?

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什麼樣的教材,才是我們這些成年人,應該交到孩子手上的?我們在跟孩子教授知識時,希望他學會什麼,成為怎樣的人?

我希望我的孩子在上這一課的時候,教材和老師,都能啟發他一下。漢武帝大一統,要如何辯證的看待?獨尊儒術,對今後的中華民族帶來了什么正面意義,又帶來了哪些負面影響?漢武帝將鑄幣權、鹽鐵轉賣都收歸中央,是強化了‌‌「大一統‌‌」,穩定了政權。但鹽鐵這樣的民生專營收歸中央,同時是不是,也是一個與民爭利的過程,這中間會滋生多少腐敗和剝削?漢朝官營的鹽鐵產業,因為缺乏監管,造成過哪些民生悲劇?

我們最大的問題,是不教常識。

不會思辨的學生,以後就是不會思辨的成人。這樣的人多了,就是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社會。

三、

前段時間讀黃燈老師的《我的二本學生》,她說自己教書十幾年,居然沒有一個學生為了原則問題和她爭論到底,這一代的孩子順從到令人震驚,空洞到令人震驚,迷茫到令人震驚。

黃燈老師說,‌‌「現在的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它拼命去鼓吹一種假裝的東西,但它就是不教小孩觀察身邊的東西,不會思考。‌‌」‌‌「大學裏的學生,你就覺得他們的生命被掏空了,就像一個空心人來到你身邊,帶着塑料的氣味和電子產品的氣味。從小引導他們的就是單一化(應試)的標準,那個對他們傷害特別大‌‌」。

這種空洞和迷茫,是該受到重視了。

四、

教材,直接影響着孩子智識的養成和價值的塑造。

如果孩子的價值養成,永遠都處於空洞口號的引領,他的成長過程,一定會出現價值迷茫。

信念和價值的塑造,不應該是簡單灌輸,應該給予他們判斷的能力和思考的土壤。語文、歷史、思政、數理化,任何一門課,我們在課堂里傳遞給孩子的,都應該是常識性的東西。

只有基於常識作出的價值判斷,這個人,才真的信這個價值。這個就叫信念。寫作文撒謊,答題目瞎編,上台發言裝腔作勢,寫起論文來自己都不信,這樣教育流水線出來的青年,怎麼會不空虛迷茫,內心撕裂?

我們今天要追問的,已經不是教材的問題,是教育的本質,是不是丟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桃花潭李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601/175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