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王赫:布林肯對華政策演講三點評論

作者:

圖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資料照。(OLIVIER DOULIERY/Pool/AFP)

5月26日,布林肯發表對華政策演講(The Administration’s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這距拜登政府上台之初(2021年3月3日)發佈的《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方針》(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已1年2個月;距今年2月11白宮發佈的《美國印太戰略》,已三個月;但卻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出台之前。

這表明什麼呢?表明應對中共是拜登政府的核心課題,它決定着拜登政府國家安全戰略的定型問題;如果找不到有效應對中共的途徑,《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就難以出台。相對於上屆政府罕見地在執政第一年就推出了《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拜登政府可謂步調遲緩。我們知道,拜登可是外交老手,為什麼步調遲緩呢?這既有美國國內政治的因素,又有拜登政府執政能力的因素,當然也是因為應對中共的難度空前之大。

考慮到上述情況,本文對布林肯對華政策演講作三點解讀。

第一,融內政外交於一體,顯示拜登政府從國家總體戰略角度應對中共

《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方針》認定「威權國家」中(共)國是唯一有潛在綜合實力挑戰國際體制的「主要競爭者」。在其發佈會上,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即說,這份文件旨在抓緊在這一代人僅有的一次機會,能夠同時更新美國國內與國外的優勢。

這表明拜登政府有強烈的危機感,並一以貫之。在這次演講中,布林肯說,「中(共)國是唯一不僅具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其日益增強的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又使之具備這樣做的能力的國家。」的確,中共比蘇聯更危險、更難對付,成為美國空前的挑戰。

美國怎麼辦呢?2021年6月7日,蘭德公司發表《中國對全球領導地位的追求》(China’s Quest for Global Primacy)報告,認為從中國的現狀來看,中國仍不可稱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內部正面臨經濟失衡、貪腐、地區動盪、人口老齡化等一系列挑戰。該報告指出,決定中美競爭結果的關鍵因素是內政治理水平,哪一方的社會科技創新能力更強、經濟狀況更穩定、政治制度更有效,哪一方就能夠贏得中美競爭。

顯然,拜登政府採納了這個思路,過去一年裏,「制定並實施了一項綜合戰略」。對此,布林肯說,「為了在(未來)這個決定性的十年取得成功,拜登政府的戰略可以用三個詞概括:『投資、協同、競爭』」。

「投資」什麼?「我們將投資於我們在國內的實力基礎——我們的競爭力、創新和民主。」包括,拜登去年簽署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基礎設施投資法案;在教育和勞動者培訓領域進行戰略投資;對研究和創新進行歷史性投資(眾議院和參議院已通過法案支持這項議程,但中共正在遊說反對這項立法),等等。

「要增強我們的全球地位和影響力,實現我們的國內振興是最佳方式。」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外交政策演講,大談內政的原因所在。

第二,強調國際秩序、「聯盟」的基礎——普世價值觀與人權,是瞄準了中共死穴

美國是全球國家,唯一的超級大國,當今國際秩序的主導者和維護者。而當今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這是國際社會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共同建立的法律、協議、原則和機構機制體系,以管理國家之間的關係,防止衝突和維護所有人的權利。」「其創始文件包括《聯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其中確立了自決、主權及和平解決爭端等概念。

而中共,卻對「這些概念」進行了系統性的歪曲,搶奪解釋權。中美較量激烈。布林肯特別指出,「這些概念不是由西方國家構建的,它們反映了世界各國的共同願望。」並認定:對國際秩序的最嚴峻的長期挑戰,「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帶來的挑戰。」因為中共是唯一一個既有能力又有意圖在這樣乾的政權,「北京的願景將使我們遠離過去75年來保障世界持續進步的普世價值觀」。

在演講中,布林肯以鮮明的例子揭露中共,例如「在俄羅斯顯然在為入侵烏克蘭進行部署之時,習主席和普京總統宣佈,他們兩國之間的友誼——原話是——『上不封頂』。就在本周,在拜登總統訪問日本之際,中(共)國和俄羅斯在該地區共同進行了戰略轟炸機巡邏。」「例如去年春季,北京禁止中國學生和遊客前往澳大利亞,並且對澳大利亞大麥出口課收80%的關稅,就是因為澳大利亞政府呼籲對新冠起源進行獨立調查。再如去年11月,中國海警局的艦艇在南中國海用水炮阻止一艘菲律賓海軍艦船補給。」

什麼樣的國際秩序決定了將有什麼樣的人類未來。在這點上,美國沒有退路。因此,布林肯說,「我們的戰略的第二部分是同我們的盟友和合作夥伴協同一致,以推動我們對未來的共同願景。」這就「需要以更現實的態度對待與北京的關係」——而由於「我們許多合作夥伴已經從痛苦的經歷中知道,當北京不喜歡他們的選擇時會如何大力施壓」,這已成為「一個日漸趨同的共識」。

國際秩序和人權(一個政權如何對待其轄下的人民)是密切相關的。在演講中,布林肯批評中共在新疆、西藏、香港等地的人權迫害行徑,強調「我們將繼續提出這些問題並呼籲作出改變——不是要反對中國,而是要維護和平、安全和人的尊嚴」,並指這是美國與盟國和夥伴協同一致的「另一個領域」。

布林肯曾於去年5月12日宣佈,制裁前四川省成都「610辦公室」主任餘輝,因其參與嚴重侵犯人權行為,即由於法輪功學員的精神信仰而任意拘押他們;今年3月21日,布林肯又宣佈,美國將限制部分中(共)國官員的簽證,因為他們參與了對少數民族、宗教團體及精神信仰人士的「壓迫行動」。

美國強調普世價值觀和人權,正是瞄準了中共的死穴。在這個領域,美國大有可為。

第三,拜登政府對華戰略具有兩重性:進取與退讓並存

上面兩條,都是講拜登政府對華戰略的進取性;但是,也有退讓這一面,其突出表現就是有人總結布林肯演講中的新「四不一沒有」:「我們不是在尋求衝突或新的冷戰。相反,我們決心避免這兩者」;「我們不尋求阻止中國作為大國發揮作用,也不尋求阻止中國——或任何其他國家——發展經濟或促進本國人民的利益」;「我們不尋求改變中國的政治體制」。

這或許是拜登政府為美中關係設置的「護欄」。布林肯說「但我們不能指望北京改弦更張。因此,我們將塑造北京所處的戰略環境,以推進我們建設一個開放和包容的國際體系的願景。」

這其實是與其所強調的「國際秩序、聯盟的基礎——普世價值觀與人權」相矛盾。一個與普世價值觀背道而馳、踐踏人權的政權,始終是個禍害,是對國際秩序的威脅,是美國的敵人。固然,美國「不能指望北京改弦更張」,但是這不等於美國不能為中國的內部改變作出貢獻。事實上,只要美國強調普世價值觀、強調人權,中共就害怕。中共為什麼全網刪除布林肯的這篇演講?恐懼啊!

中共不等於中國。中共代表不了中國人民。布林肯既然說,「我們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有重大分歧。但這些分歧存在於政府和制度之間——不存在於人民之間。美國人民對中國人民懷有極大的尊重。」那為什麼就不能想像,中國人民解體中共、重歸自由的那一天並非不可能到來、並不遙遠呢?當然,解體中共主要是靠中國人自己,但美國也不會是袖手旁觀者。畢竟,解體中共,不僅關係着中國人的命運,也關係着美國的切身利益。

拜登政府對華戰略之所以有兩重性,要害就在「護欄」意識。布林肯說,「拜登總統總是說,唯一比故意衝突更糟糕的衝突是無意的衝突。我們將負責任地管理這種關係,以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我們已將與北京的危機溝通和降低風險措施列為優先事項。」如果是君子之間的競爭,如此思考無可厚非。關鍵是,中共是魔鬼。

一些美國學者早就批評「護欄」意識。例如,在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哈爾·布蘭茲(Hal Brands)看來,美國的規則與中共的目標格格不入,中共也無意尊重這些「護欄」,拜登政府對穩定的渴望將阻礙有效競爭,這也是為什麼北京方面在過去30年來熱衷於開展中美經濟與安全高級別對話的原因。又如,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米高·奧斯林(Michael R. Auslin)認為,白宮方面強調「負責任地管理競爭」以及構建「護欄」,更多是一廂情願,拜登政府能做的不僅僅是守住底線,更多的是在維護美國利益上「向前推進」。哈德遜智庫高級研究員麗貝卡·海因里希斯(Rebeccah L. Heinrichs)則直言拜登政府在繼續推行對華強硬舉措的努力仍「嚴重不足」。

從中美關係史講,美中之間發生重大衝突,從來都不是因為「誤判」或「無意的衝突」。舉例而言,中共「志願軍」入朝偷襲美軍,致使朝鮮戰爭擴大、持續三年,都是中共出於戰略考量的精心策劃。美國已經吃過一次大虧了,可不要再吃一次。

結語

當今中共面臨着空前危機,上海封城嚴重衝擊中國經濟,「動態清零」搞得天怒人怨,「二十大」在即內鬥激化,習近平三連任充滿變數······中共氣數已盡,人心思變,有論者稱「拜登逢百年機遇」,美國政府抓住時機,推倒那堵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601/1756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