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那些「新詞」:終會在語言裏留下,這時代的痕跡

1

我最近在想,等疫情結束之後會不會有學生做卷子,會不會有這種題。

1.請問以下詞語中,哪個符合「以行政區為單位,區內社會面如果連續三天單日新增數占區內總人口數比例小於十萬分之一。「這一描述?

A.社會面清零

B.社會面基本清零

C.鈍角

D.社會面完全清零

因為它們不僅緊跟時事,還完全符合易錯題中容易讓人混淆的概念,想要把它們理解清楚肯定要抱着書本猛背一會兒。

來看看官方的標準答案:

2

不只是清零的概念讓人眼花繚亂,關於「封控」的別名越來越多了:

全域靜默、

靜態管理、

居家靜止、

原地靜止、

原崗位靜止、

停止一切非必要流動、

臨時社會面清零、

圍合管理……

前有孔乙己說回字有四種寫法,今有封控的108種叫法。

本着勤能補拙的想法,愚鈍的我查了一下這些詞是什麼意思。

它們中的有一些取自管理學術語,和如今的防疫政策結合在一起,成了疫情特供版。

有的則善於推陳出新,一口氣能掰出好幾個高大上的詞語。

一度讓我懷疑是不是其中有深諳互聯網黑話的人才。

有些概念不好分辨,就要官方出來幫大家解一下惑。

至於那些較用力過猛的,就開始被大家吐槽:

因為沒有官方解釋,有些網友開始問這個「原地靜止「是什麼意思?

底下的答案五花八門:

可以理解特殊時期需要封控。

但正因為如此,如何簡單明了向大家表達政策才是最重要的。

生造這些新詞只會把簡單問題複雜化,甚至引發歧義,從結果來看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

我也知道,在如今的特殊時期,強硬地提「封控『確實會遭到市民的反感。

一刀切也給各種問題下了禍根,能換一個婉轉的說法或許可以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

但我想說的是,戰勝疫情靠的並不是「美化詞語「這麼簡單。

但不得不說有時候濫用新詞還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因為難以界定讓概念模糊不清,不禁讓人摸不着頭腦,難免引發眾人的牴觸情緒。

就比如前段時間的「非必要xx「系列。

所以我想真正能消除大家恐慌的,能夠讓大家積極配合的,並不是「生造幾個看起來很厲害的名詞」,而是開誠佈公地把詳細情況和大家解釋清楚。

3

我一直覺得,這些寫公告的人中,一定藏着幾個文學大師。

他們熟練地使用多種修辭手法。

我看到網友總結,首先是排比對仗用的得心應手:

日清日結

日產日清

追陽轉陽

雙陽雙控

雙聯雙進

群防群治

即采、即走、即追

掃街、掃樓、掃村

抓早、抓小、抓基礎

快封、快篩、快消、快解

采、送、檢、報、核

從嚴從緊、從細從實

有序放開、有限流動

有效管控、分類管理

動態調整、動態公佈

連點成片、連片成面

有限人員、有限區域、有限活動

他們還擅長使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讓原本枯燥無味的新聞稿變得十分具有浪漫色彩:

遣詞造句上也很有講究。

光是一個應x盡x就能給他們造出好多變種:

應收盡收

應轉盡轉

應隔盡隔

應免盡免

應檢盡檢

應治盡治

應接盡接

應篩盡篩

應開盡開

應續盡續

應掃盡掃

應驗盡驗

應貼盡貼

應領盡領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讓應x盡x系列再度成為了熱詞。

5月18日,天津表示春季高考時間改至6月23日,並表示新冠陽性、密接、次密接不得參加考試。

引起了網友們的強烈反對:

以至於天津連夜修改了政策,表示這些考生只是不得在常規考點參加考試,要在重置考點參加考試,做到「應考盡考」。

如果現有的詞彙無法確切表達自己的意思,那創造新詞當然也是可以的。

「圍住撈乾」已經足夠讓我深感自己的中文水平不足。

我查了下,是這個意思:

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提出「開放的圍住「、「開放的撈乾」、「開放的撲滅」更是讓我感覺到」矛盾文學「特有的魅力。

有時候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在指定關於疫情目標的時候尤其熱衷於「軍事領域」的詞。

看最近的新聞標題你會覺得非常熱血:

說到這個,前段時間看到了個烏龍:

上海某地發佈了「提級管理公告」,為了方便外國人理解,特意發佈了中英日三個版本。

本意是好的嘛,不過這個翻譯實在有點捉急。

簡單粗暴地就把「上海保衛戰「直譯成」上海防衛戰「,」靜默「在下文的語境中看起來更像是讓外國人「保持沉默」

……

結果把外國人都給嚇傻了。

有網友說,疫情後可能我們都要重修現代漢語了。

4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新名詞都是為了唬人的。

疫情三年以來,我們也看到很多將傳染病學等或者其他科學裏的概念引入生活的新詞。

比如之前成為話題的「時空伴隨者」,就是是公安和電信部門的專業術語。

這種緊張的幽默感,也算是特殊時期的一種苦中作樂吧。

類似的還有指示病例。

流行病學中的「超級傳染者」也在曾經的報道中頻繁出現。

不得不說,名字起的好,確實能吸引大家目光,再通過適當的科普確實能做到讓大家消除疑惑,更好的理解防疫政策,那確實挺好的。

前幾天的這個「十字花轉運」就成為了話題。

初看這個名字,網友們確實感覺很疑惑。

想像力豐富的,覺得這是把蘿蔔頂在頭上求轉運:

喜歡科幻元素的,則從中感受到了一絲高科技:

大家的興趣來了,在官方的描述下也理解了這是為了進一步鎖定並縮小了轉運人員範圍的措施,讓防控更加精準科學。

只能說一方面要創造新詞,另一方面準確及時的科普也不能落下。

5

這麼一想,放在以前,我可能真的沒聽說過什麼叫做「核酸」「健康碼」、「密接」和「社交距離」,但如今它們確確實實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還是不免讓人有些感慨。

疫情的發生還讓一些原來有的詞發生了詞義變化。

不只是中國人,老外在疫情期間也創造出了一些新詞。

想到之前看網友說,他們家在疫情剛爆發的時候生下了一個小孩,如今已經過去三年了,很遺憾他都沒什麼機會去見識外面的世界,倒是「請出示健康碼「和」和「查核酸「說得相當熟練。

或許懷念沒有疫情的2019是全人類共同的想法。

看到一個知乎網友分享的「人間真實「,想必最近很誘人都感同身受:

 

疫情之後很多人開始停工停學,有人將Corona+vacation和結合在一起成為了Coronacation,大家放着一個超長假期卻似乎不怎麼開心得起來。

今天看到某專家說疫情前的生活是永遠不可能回去了,防疫永遠不會停止,以後只能想辦法讓防疫對普通人生活影響更小一點。

即便是這樣我也很知足了,只要能讓我比現在更真實地觸摸整個世界就好。

6

最後說一些疫情期間由大家創造出來的「網絡流行詞」。

最開始大家可能覺得是這樣叫比較方便,或者表示親切。

把身穿防護服的醫務工作者成為「大白」。

有些人喜歡調侃式的把感染者叫做「羊」、「小陽人」和「羊」。

慢慢就連說羊也太麻煩,索性用一個emoji取代。

最後更是直接按年齡性別等細化成「公羊」「母羊」和「小羊」:

甚至還有醫護人員甚至直接把「抓羊」畫在了防護服上。

我知道有不少人一開始只是覺得好玩,出於調侃地叫出這些諧音,但一旦你真正習慣了用這種方式稱呼患者,用玩笑將患者去人性化,實際上就是一種排擠和歧視。

潛意識中仿佛得了病就是「害群之馬」甚至「罪有應得」,活該被像牲口一樣被抓起來。

換位思考,當你自己因為感染病毒,本來就已經十分不幸卻還要在這個時候遭受言語暴力,可謂是雪上加霜了。

網友們對患者的調侃,是疫情之外的二次傷害。

可能你會覺得只是開個玩笑不用那麼認真。

這不還有很多說法嘛,

有人管陽叫羊,

有人管抗原異常叫兩道槓、中隊長,

叫方艙出來的人叫畢業。

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在遇到災難的時候很喜歡用「兒童般的粉絲濾鏡去形容事物」。或許你會覺得這是一種苦中作樂。但實際上低幼化的語言很大程度上會摧毀公眾對災難本身的認識。

看到微博上有這樣一句話:時刻警惕無處不在的低幼化表達。當你說出某個詞彙時,並不僅僅是唇齒舌擾動空氣的震動發出聲音,「說」這個行為還意味着大腦中對概念的調動和組合。每個說出口的詞彙也都會在你的大腦中施加物理和化學層面的微弱影響,當這一大腦受到的影響被反覆積累和加強時,又會反饋回語言本身。

語言無時不刻在塑造着我們的所思所想。

所以才要認真慎重地對每一句說出的話負責。

(作者:小塗,原文題目《疫情期間的「新詞」越來越多了》。)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為你寫一個故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23/1752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