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命運誰與共?奧密克戎衝擊對中國供應鏈的啟示

不少人覺得,疫情防控是最大的政治,供應鏈暫時受些影響,以後還可以恢復,經濟暫時滑落,以後還可以刺激。其實不然。身處疫情的人都能感知,供應鏈是社會賴以存續的基礎之一,水電煤氣、通信交通、食品醫療等基礎供應鏈一刻不能停。保供和抗疫一樣重,一樣急。

我們終究會度過奧密克戎疫情,但奧密克戎的「陰謀」已經部分達成。

那就是弱化中國和世界的聯繫,弱化中國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繫,破壞常態化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加劇資本的流出,挫傷人們的信心。

這種對經濟和社會的傷害,遠不只是一場短痛。

痛定思痛,更要思變,把災難當作建立共識的新

起點,儘管今天要形成共識越來越難。

本文試圖從供應鏈角度勾勒一些共識的雛形。因為黑天鵝和灰犀牛註定還會來臨,供應鏈不只是經濟問題,也關乎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我因長期關注製造業,對供應鏈有一定認識。

最近在線參加了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市民與社會」節目和東方衛視、第一財經「來點財經范兒」節目,和多位企業家做了交流,此外也詢問了長三角一些上市公司的情況。我感到之前對供應鏈的認識是不夠的,要補課。

我也從企業的艱苦抗疫中看到了希望,就像他們所說「每一車物料的到貨都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過程」,成本甚至是平時的8到10倍,但他們依舊堅持。

「未絕望祈求時運到,一雙手不息掙扎闖開新血路」,這句粵語歌詞可謂他們的精神寫照。他們讓我相信,百折不撓者必能百鍊成鋼。

啟示一:要從政治和戰略的高度,保衛中國供應鏈

不少人覺得,疫情防控是最大的政治,供應鏈暫時受些影響,以後還可以恢復,經濟暫時滑落,以後還可以刺激。

其實不然。身處疫情的人都能感知,供應鏈是社會賴以存續的基礎之一,水電煤氣、通信交通、食品醫療等基礎供應鏈一刻不能停。保供和抗疫一樣重,一樣急。

廣義的供應鏈,包括維持我們生存與發展所需的一切物品與服務的供給。

現在有些地方以防疫之名對農民春耕都做出種種限制,完全不顧今天的耕種就是明天的收穫。春種秋收,春不種,秋天吃空氣嗎?

中國是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也是第一貿易大國,這一「製造+貿易」的特徵決定了供應鏈至關緊要。

中國製造的第一大特徵是性價比高,中國供應鏈贏得世界信賴的第一大法寶是履約能力強。

我採訪過很多出口型製造企業,從供應鏈看其競爭力在於,一是背靠極為發達的設備、零部件等配套體系,二是員工在生產中有高度的紀律性,三是進料出貨有強大的交通物流體系作為保證,包括24小時隨時待命的卡車司機。

這次無奈看到,在疫情衝擊下,料難進,人難回,車難運,很多產品就是生產不出來,國內不少訂單也轉到國外生產。真的心痛!

幾十年來,中國經濟有五大動力,即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國際化。

國際化提供了外需,城市化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機會,國際化+城市化,這才有了工業化的隆隆推進。幾「化」是連在一起的。

現在美歐日等國本來就在調整供應鏈,不想押注於中國,如果我們自己不重視和愛惜供應鏈,無論出口還是吸引外資都會逆轉。

一旦外需下降,外資流走,國內產能就會大大過剩,大量農民工就會失業,城市留不下只能回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從事低效勞動。這樣,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就可能逆轉。

我大膽說一句,如果中國供應鏈陷入經常性的停擺,我們的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都可能逆轉。所以必須從政治和戰略高度,保衛中國供應鏈。

啟示二:要從普遍聯繫的角度,充分認識供應鏈的脆弱性

現代經濟是分工與協作體系,一件商品或服務往往由多個經濟主體共同參與創造。這些主體之間不一定有聯繫,但一定會在某個節點發生聯繫。一個都不能少。如同生產電動汽車,如果電子控制單元(ECU)少了晶片,車就無法出廠。

現代供應鏈的這種普遍聯繫的連帶效應決定了,A地的事也是B地的事,A產業的事也是B產業的事。上海的某種染料停產了,寧波的某些鞋服就完不成染色工序。現代供應鏈很高效,也很脆弱。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為了抗疫的目的,某個地方的供應鏈可以停一停,是因為不理解供應鏈不是一地的事,可能是天下的事。

在正常情況下,供應鏈的效應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1+1>2,一旦某個環節停擺,就是2-1=0,所有地方一起受傷。

正因為供應鏈深嵌在整個社會肌體中,所以保衛供應鏈人人有責,都應創造條件促進其暢通,讓「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力,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

《共產黨宣言》說「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我們自己」,供應鏈也如此,只有每個地方不堵,全程才能不堵。堵在哪裏,就要向哪裏問責。

現在的情況是,很多地方對供應鏈上跑的原材料、貨品、貨車、司機等等,覺得和自己無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對供應鏈不疼不愛,甚至吹毛求疵,導致各地通行證互不連接、上了高速下不來、動輒就是14天隔離等現象經常發生。供應鏈氣如遊絲,也就是可以想見的事實。

啟示三:要臨危不亂,打造包容性供應鏈

供應鏈很脆弱,所以危機不可避免。遇到危機,從政府到社會、企業,既要嚴格抗疫,又要努力打造有包容性、建設性的供應鏈,而不是一關一封拉倒。

從政府角度看,必須保證必備供應鏈的最起碼的暢通。

如不能隨意在高速公路設卡,不能隨意封閉高速公路服務區,不能層層加碼,不能通行證和核酸報告互不聯通。可以考慮在服務區增設快速核酸檢測站,檢測後正常就放行,有異常則通知司機就近到指定位置停車接受隔離。貨物區可以分情況進行倒載或換掛車頭等處理。

總的原則是控(可能感染的)人,不控貨,不因為司機來自或經過有報告病例的區域,就簡單一刀切。對貨物因為物流滯納所需繳納的逾期費用,可給予一定補助。

對於進出機場、鐵路、海港的貨物,可以考慮開闢繞行綠色通道,實行閉環管理,尤其是國際供應鏈要盡一切努力開放、安全、穩定,因為國際買家一旦拋棄中國供應鏈,想追回來的成本極高。

從企業角度,平時就要做好危機預案,居安思危,危機來臨時要當斷則斷。只要自己有紮實的管理基礎,就要最大限度爭取供應的正常化。

上汽乘用車臨港整車廠3月中旬開始封閉式管理,有4000多名員工駐廠,到目前沒有發現一例陽性病例。他們的經驗是把整個人員單位最小化,以班組為單位,班組與班組之間實行網格化管理,班組與班組之間不串。所有貨車進廠後司機不下車,先全車消殺,對物資進行紫外線消毒。

4月初,由於基地的庫存消耗殆盡,他們進入半停產狀態,每天和配套供應商實時聯繫,開保供會。

在江浙滬三地協同下,由上汽安吉物流公司利用現有場地承建了6個重要物資應急保供中轉站,把江浙的一些零部件集中在中轉站,再統一運到基地。首批6個中轉站已建成4個,上海、浙江各2個,江蘇2個在建中。

4月18日中午,首輛貨運車從嘉定安亭中轉站駛出,經高速道口核驗身份信息、通行證與核酸情況,在交警引導下於14:00順利抵達杭州中轉站,進入站內消殺、裝貨及抗原核酸雙檢,於17:00再次返回安亭中轉站進行無接觸卸貨,順利完成首次貨運交接任務。

通過這種全程落實閉環管理與「無接觸」交貨,每個中轉站每天可以保障30台20噸以上車輛的中轉需求。

一手抓抗疫一手抓保供,不容易,但真想做成事,就有辦法做成。

啟示四:要急中生智,打造多點靈活調配的備份供應鏈

面對供應鏈危機,只看問題,到處是堵點。危中覓機,也會發現新天地。

上海是國際航運中心。

4月1日起,中遠海運集團總部和上海地區下屬單位關鍵崗位人員近1000人值守辦公室,閉環管理,以確保在全球航行的1400艘船舶、在全球投資的58個碼頭和航運服務不斷不亂。

集團下屬的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公司(下稱「集運公司」)自3月以來,一開始採取50%的A、B輪崗,後來90%員工居家遠程辦公,10%的員工在辦公場所閉環管理。

依託集團的信息技術系統支持,集運公司在上海地區每天有近4000名員工同時在線辦公,早上7點半在線上打卡,全天候都在工作狀態,和海外客戶的溝通也沒有了時差概念,客戶有要求就開會,優化物流方案。

集運公司遇到的最大挑戰是,雖然海運運力不減,但長三角公路運輸受阻,影響到整個客戶服務的暢通。

他們急中生智,陸路不通走水路,迅速升級和快速開通了「陸改水」的新通道。中遠海運在長江深耕多年,有140多艘船,40幾條航線,長江沿線的34個碼頭都有掛靠和服務。

但大量「陸改水」又造成長江駁船運力嚴重不足。針對新矛盾,集運公司選擇太倉港、南通港作為臨時的長江中轉樞紐,由具有江海聯運資質的水上穿梭巴士,從太倉和南通把出口重箱轉運到上海外高橋或直接轉運到洋山港。這極大地緩解了長江駁船運力給上海港帶來的擁堵,也提升了上海港海船的作業效率。

另一方面,集運公司還迅速升級擴充了長三角到上海的海鐵聯運服務,打造一站式「陸改鐵」通道。

比如圍繞蘇北地區的客戶需求,提供了蘇北到上海的五定班列服務(定航線、定船名、定班期、定碼頭、定人員),僅3月以來每周就有76列班列,周出口的重箱達到3800TEU(20英尺集裝箱的單位),同比增長了35%,有效地化解了長三角公路運輸不通暢的問題。

陸改水,陸改鐵,中遠集運開拓出新的備份供應鏈,化被動為主動,掌握了運輸的主動權。

上海凱泉泵業公司(下稱「凱泉」)是全國最大水泵生產企業,從2020年武漢疫情開始就為各地的方艙醫院提供水泵和給水設備。

奧密克戎來襲後,凱泉自3月18日起有550名員工進入封閉式管理和生產,目前為止沒有出現一例感染。由於上海的方艙醫院需求非常急,所以凱泉打破原有流程和體系,協同供應商和員工,在方艙建設現場24小時全封閉、不間斷地安裝。每個訂單從原來的15天交付期縮短到2天。

之所以如此迅速,主要是減少了合同審核周期以及生產之間銜接的周期,引導客戶直接選擇已有產品,談合同時就確認物料組織生產。

訂單進來時,很多物料已經生產完畢。

凱泉的體會是,過去供應鏈強調精益管理,強調JIT(Just in time,無庫存生產方式),但現在應該考慮供應鏈的多地分散管理,不僅是不同城市,還要分散到不同的省。

要通過多個工廠進行生產能力的備份,一旦一個城市出現問題,另一個城市的工廠可以頂上去。常規產品要提前做好物料備貨,一旦疫情來了,物料可以支撐一段時間的生產。

凱泉還有一個重要決定,就是上海的物流受阻後,迅速選擇合肥作為新的集散中心,全國的物資圍繞合肥周轉和配套。

2008年凱泉在合肥收購了一家電機電泵公司,以此為基礎建成了在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由於各地到合肥的物流正常,所以合肥代替上海成為「戰時」的主陣地。

圍棋大師林海峰因棋盤上的超強韌性被稱為「二枚腰」,打造備份供應鏈也相當於給企業準備了另一個腰。一個撐不住,另一個挺上去。

啟示五:要夯實組織和文化,打造韌性供應鏈

危機時要保證供應鏈穩定,除了外部條件的支持,內部的組織和文化至為關鍵。閉環管理,員工動輒幾十天封閉不能回家,沒有好的心態很難維持。

復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研發和生產腫瘤細胞治療產品的企業,他們的CAR-T是中國第一款批准的細胞療法,治療緊迫性非常高,是跟生命賽跑。

製備CAR-T要針對每一個患者做一條生產線,沒有庫存,生產線不能停。

3月16日封閉前他們先做了3天演練,50多員工在天慈生產基地封閉管理,發現問題後及時糾正。基地正式封閉後,幾十位員工留守生產,公司從張江總部源源不斷送來生活物資,給每個員工提供了生活十件套,包括被子、睡袋、帳篷、防潮墊、洗漱用品。他們還建立了一個心理諮詢平台,也有一對一的輔導。

上汽乘用車臨港整車廠封閉式管理後,員工一開始有一些情緒,因為預案只是封閉5天。有些員工情緒比較激動,要回家,也有一些員工有基礎病。工會、黨團員積極跟他們交流,工會為員工從網上買藥,及時送來。

對4000多員工的家庭也做了點對點電話溝通,摸排哪些生活有困難,工會及時把新鮮蔬菜、雞蛋等保障物資送到員工家裏。

凱泉的負責人認為,危機面前,快速準確的決策是關鍵。

董事會要充分授權一線的指揮人員去決策,因為他們就在工廠里,知道實際情況。此時不能再按照原來的流程或權限去工作。而要把所有問題按照重要的優先程度,先重後輕,逐一解決;遠程協作,多地協作,多方協作,集中資源解決問題,各個擊破。

凱泉還指出,危機既然來了,從心態上必須接受,接受問題的存在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如果心裏不接受不面對,就會逃避、推卸。「疫情期間有很多不確定性,我們內部公開討論,不隱藏,快速決策,及時發佈,持續收集員工反饋的意見,適時調整,多做解釋。

這種文化方面的工作,無論是對問題的解決,還是對人員情緒的調整、平復以及員工的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強都有好處。

疫情無情人有情,為了解決這麼多人的洗澡問題,我們迅速買了兩台鍋爐,每天都有領導走訪一圈員工了解問題,周末還和大家一起包餃子。我們支持、鼓勵、幫助員工,員工就會和公司在一起抗住壓力。」

有了靈活快速決策、組織文化和員工關懷,打造韌性供應鏈就有了內部基礎。

啟示六:要依靠科技,打造數碼化、智能化供應鏈

奧密克戎傳播速度快,要阻斷,只能犧牲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流動性。通過數碼化、智能化等無接觸技術和工具,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對沖」停擺與靜默。

多家企業指出,「封閉生產+居家辦公+雲上協作」已經成為新的工作模式。

中運海運集團採取了區塊鏈技術,實行無紙化放貨。

客戶可以在鏈上一次完成貫穿船公司和港方的操作流程,實現全流程無紙化,滿足物流交付時間和貨物跟蹤需要精確到小時級的要求。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集運公司開展了線上訂艙、換單、提放箱等服務,保證全球航線網絡運輸服務正常開展。

從當下和未來看,更多地通過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收集數據、發出預警信號,更多地運用智能機械人參與生產、倉儲和物流,更多地運用無人駕駛,都有助於減少人與人的接觸,克服病毒傳染的影響。

奧密克戎疫情仍未終結。它的危害性也許只是微風,但吹得非常普遍,所到之處,中國供應鏈備受影響。在這樣的動盪中,最可怕的不是動盪本身,而是失去穿越動盪的信心和決心。

當我聽一位企業家說,他們是一個一個街道去聯繫「撈人」,因為很多街道的政策都不一樣,所以要多次申請,再自己用貨車把員工從小區里接到企業,一共接運了500多次,保證了正常生產,我有些淚目。

企業正竭盡全力挽回損失,為消費者、員工和社會創造價值。企業是經濟的主體,也是社會的細胞。如果沒有從政府到社會的更多理解、幫助和鼓勵,他們能走多遠和多久呢?

奧密克戎把中國供應鏈弄得如此不堪,我心裏很痛,但通過親自和企業家的交流,還是獲得了很多力量,也有新的思考。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萬物皆有裂痕,那也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祈願在此磨難後,中國供應鏈不再如此受苦,而永遠是可信賴的代名詞。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秦朔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23/175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