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林則徐譯報:中國人辦報的先聲

作者:

關於報刊在中國的發展,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1815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米憐在馬六甲創辦了世界上第一份近代中文雜誌《察世俗每月統計傳》,到1833年,英國傳教士郭士立在廣州創辦了《東西洋考》,這才是第一份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中文報刊。隨後,不斷有傳教士在中國創辦中文報刊。鴉片戰爭後,外國傳教士在中國辦報形成了一個小高潮。外國人在中國的辦報活動對中國的新聞事業起到了刺激和示範的作用。通過借鑑傳教士們的辦報經驗,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自己創辦報紙,揭開了中國新聞事業的新篇章。不過,在外國人辦報和中國人自己辦報之間,有個過渡,這個過渡便是林則徐組織的譯報活動。雖然林則徐對報紙還採用「情報」的眼光來看待,雖然他組織的譯報並不發行,只供他本人和朋友做「內參」用,但它畢竟是中國人第一次和近代報刊這種新事物打交道。

外國人在中國創辦報刊之時,中國人對辦報活動是不屑一顧的。如此情形之下,林則徐便是中國重視近代報紙的第一人了。林則徐於1838年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前往廣東禁煙,抵達廣州後,他發現「沿海文武官員並不諳夷情,震於英吉利之名,而實不知其來歷。」(林則徐《東西各洋越竄外船嚴刑懲辦片》)於是,他一面「指點洋商、通事、引水二三十位,官府四處探聽,按日呈遞」,一面派人搜集當時在澳門出版的主要外國報刊,然後選譯員進行翻譯,以了解敵情。對於組織譯報活動,林則徐在給奕山的信中說:「澳門地方,華夷雜處,各國夷人所聚,聞見較多。尤須密派精幹穩實之人,暗中坐探,則夷情虛實,自可先得。又有夷人刊印之新聞紙,每七日一禮拜後,即行刷出。系將廣東事傳該國,並將該國事傳至廣東……近雇有翻譯之人,輾轉購得新聞紙,密為譯出,其中所得夷情,實為不少。製取準備之方,多由此出。」(林則徐《答奕山將軍防禦粵省六條》)因為林則徐組織譯報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夷情」,所以,最初的譯報內容便是當時政治、軍事和中外貿易等方面的時事報道。隨着對「夷情」認識的不斷深入,翻譯的內容也逐漸有所擴大。

林則徐組織譯報活動所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選譯員。「大清國」向無這方面的「人才儲備」,廣州海關的通事雖懂外文,但文化素養很差,不足以勝任翻譯報刊的工作。但是,經過林則徐多方羅致,一個譯報班子還是建立起來了。這個班子的主要成員有袁德輝、梁進德、亞林、亞孟等人。

袁德輝,原籍四川,曾在檳榔嶼一所羅馬天主教所辦的學校里學習拉丁文。他的中、英文水平俱佳,是林則徐翻譯班子的骨幹成員。除了翻譯英文書報外,他還常將林則徐的重要文稿譯成英文,他還曾翻譯過林則徐、鄧廷楨、怡良三人致英國女皇的信。

梁進德,廣東人,是中國第一個基督傳教士梁發的兒子。他經常往返於馬六甲、新加坡和澳門、廣東之間,與英美人士有着廣泛接觸。他被認為是翻譯班子中水平最高的人,因此很得林則徐的賞識。他的工作主要是將澳門出版的英文周報翻譯成中文,再將其中的重要部分轉給中央政府。

亞林,英文名為William Botlho,先後在美國康涅狄格州和費城兩地的教會學校讀書,1825年來到中國廣州,1839年被林則徐聘為譯員。

亞孟,其父為中國人,其母為孟加拉人,曾在印度塞蘭普爾的一所教會學校里學習,他的老師是著名的傳教士賣西曼(Dr.Marshman)。他1830年來到廣州,1839年被林則徐聘為譯員。

這樣譯員的翻譯水平在當時無疑算很高的了,可林則徐對他們的工作並不是很滿意。袁德輝翻譯林則徐、鄧廷楨、怡良三人致英國女皇的信,林則徐很不放心,就請人再譯成中文加以核對。對於從譯報中選出的呈送道光皇帝的譯稿,林則徐還要親自動手修改潤色。

林則徐譯報活動所保存下來的成果就是《澳門新聞紙》和《澳門月報》兩份譯報稿匯編。《澳門新聞紙》有6冊,譯稿自1839年7月23日至1940年11月7日,所涉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內容是外報有關禁煙、抗英的新聞報道和評論。這些譯稿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忠實原文,無所顧忌。譯稿中以相當辛辣的語言揭露了清廷官府的腐敗無能,議論清軍隊不堪一擊,對乾隆、道光皇帝也出言不恭。對林則徐本人,譯稿中有稱讚之詞,也有嚴厲的責罵。如指責他失信背約,不自量力,「所做之事,俱是性急、冒失及自傲」,說他所造成的災害「已佈滿此省及近海之處」。

《澳門月報》在魏源的《海國圖志》中署「林則徐譯」,其實,譯稿多散見於《澳門新聞紙》,可以推斷它是根據《澳門新聞紙》中的材料加工整理而成,因要送呈道光皇帝御覽,所以文字可能多由林則徐加工、潤色,所以,《澳門月報》的譯稿要比《澳門新聞紙》文雅、簡潔,但也有了避諱。例如,《澳門新聞紙》中有這樣一段譯文——

……而中國永遠如一,非是中國無內亂,然亦常有相繼血戰。此不過是一人之貪慾,中國暫時受苦。無論有了何等主人,國中即復如前。中國也曾為外國人所平復,然仍是暫時之亂,即平復中國之滿洲王,定比用中國之風俗律例。此可謂勝中國人以力,而中國反勝之以文。

到了《澳門月報》中,這段譯文被潤色為——

……中國非無變亂,不過暫時受害,乃有一主,即復統一如前。即平復中國之金朝、元朝,必用中國之風俗律例。此可謂勝中國人以力,而中國反勝之以文也。

兩相對比,就發現後者比前者精煉、文雅,並將直呼「滿洲王」之處改成了「金朝、元朝」,這當然是為了避諱了。

當然,無論是《澳門新聞紙》中原汁原味的譯稿還是《澳門月報》中的修改稿,都不對外發行。這些譯稿只供林則徐用以掌握「夷情」。林則徐看過之後,也常寄給鄧廷楨、怡良等重要的同僚,覺得有必要讓皇帝了解的,再送呈中央政府。這樣的譯報跟中國人真正創辦報紙顯然還有着一段相當的距離,不過,說《澳門新聞紙》和《澳門月報》是中國早期的「內參」似乎並不為過。

林則徐組織的譯報活動雖然持續的時間只有一年多(林則徐被罷官後,譯報班子被解散,譯報活動也就停止了),但它顯示了官方有識之士對近代報刊的重視,是國人創辦近代報刊的先聲,推動了近代報刊在中國的發展。

炎黃春秋》2004年第7期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炎黃春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10/1746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