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寫討武檄文聲動朝野 駱賓王身後留生死迷案

作者:

7歲,他就因一首詠鵝詩聞名鄉里;武則天篡唐時,他的一篇討武檄文,讓武則天看後都忍不住讚嘆。

7歲詠鵝神童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駱賓王出生在浙江義烏李塘鎮的一戶世代書香家庭。父親外出求仕,小駱賓王就跟着祖父一起生活,得益於祖父對他的教育,駱賓王「少善屬文」。

駱賓王天資聰穎,祖父對他疼愛有加,希望他能飽學詩書,將來顯達於天下。《周易》中有:「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祖父便給他取名賓王,字觀光,以茲鞭策。

駱賓王4、5歲就能出口成詩。7歲時,家中來客,席間,祖父在賓客面前誇獎孫兒在詩歌方面稟賦超常,客人半信半疑,以「鵝」為題,當場要求小駱賓王賦詩。

正在玩耍的駱賓王對着門外池塘里游水嬉戲的群鵝凝視片刻,隨即高聲詠出:「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詩使七歲的駱賓王一鳴驚人,遂以神童稱譽鄉里。

駱賓王為唐初四傑之一,他才華橫溢,志向非凡。他的傳世的十卷詩文中,最為文人、史家讚頌的,就是他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討武曌檄》),文章抒發了駱賓王不畏武氏威權、匡扶李唐功業的志向與擔當。

修身立命的儒家風骨

駱賓王10歲隨父親到了山東博昌,負笈從師,潛心學習,刻苦攻讀。

雖滿腹經綸,但駱賓王在科考上命運不濟。22歲時,赴京應試不第,詩人感傷:「落宿含樓近,浮月帶江寒。」27歲時駱賓王在京城謀了個小差吏,32歲時遭人誣陷而罷官。

高宗永徽二年(651年),33歲的駱賓王擔任道王李元慶的府屬,做了六年的幕僚。李元慶為唐高祖李淵第十六子,時任豫州刺史,他對駱賓王的才華很是欣賞,讓他寫個《自敘狀》,「自敘所能」,將來根據這個來提拔駱賓王。

《自敘狀》中,駱賓王對道王的提攜表示了感謝,然後說,了解一個人,不能只聽他說,要「觀其所由,察其所以」,如果他能真正做到「臨大節而不可奪,處至公而不可干」,才能委以重任。

進而,駱賓王寫道,「我如果貪公祿求冒進而誇大自己的能力,對國家是不負責任的,甚至是有害的,這樣做也損害了我的名聲。」最後他稟報道王,「如果您要我炫耀自己的才能,我就不能奉命了。」

才高位卑命運多舛

駱賓王才高品端,但命運多舛,仕途沉浮不定。曾三度罷官、兩次從軍邊塞。年齡很大才當上個地方小官吏,卻「怏怏不得志,棄官而去」。

學而優則仕,輔佐明君兼濟天下,是古代讀書人的抱負。懷才不遇,便可放下名利棄官而去,則為士之風骨。

正史中缺乏對駱賓王的詳細記載,駱賓王一生的起伏跌宕,在其或悲憤或高昂的詩文中隱約可見。其詩不僅詞工韻和,而且善用典故,展現了他狷介不群而又渴望明君聖主的任俠性格。

《詠懷》中,詩人寫道:「寶劍思存楚,金錘許報韓。」春秋時,楚王曾請歐冶子與干將鑄劍,吳國攻打楚國時,楚臣申包胥奉楚王之命求秦援軍,申包胥到了秦國後,在秦庭倚牆哭了七天七夜,秦王終於發兵援楚。以鑄劍和秦庭之哭的典故,駱賓王表達了他對春秋大義的讚賞和捨己為國的志向。

高宗時,武則天開始惑亂朝綱,天下人皆敢怒不敢言。在萬馬齊喑的時局中,駱賓王期待為匡扶李唐王朝做出一番事業,寫下了《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唐高宗儀風三年(678年),出任朝廷侍御史的駱賓王經歷了人生中最為憤懣慘痛的一年。因對武氏專權的不滿而上疏論事,他觸忤了武則天,被以貪污的罪名關進監獄。在獄中,駱賓王寫下了最為著名的五言《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迸,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千古名篇《討武曌檄》

駱賓王入獄的第二年,李唐王朝大赦,駱賓王出獄,一年後出任臨海縣丞,人稱「駱臨海」。684年,武則天廢中宗竊政,駱賓王極為震驚。這一年,駱賓王正好因事待在京城,目睹了政權變換的整個過程。

頭年的12月,高宗離世;1月,中宗繼位,改元嗣聖;2月,睿宗登基,改元文明;9月武則天改元光宅。

武則天廢中宗立睿宗後,唯恐宗室反對,逼着自己二個兒子李賢自殺。「黃台之瓜,何堪再摘」,講的就是李賢死前被軟禁和哥哥李弘被殺害的典故。同時,武則天開始啟用武氏外戚攬政。

684年9月,大唐開國勛臣、英國公徐世績(後被太宗賜名李績)長孫李敬業(原名徐敬業)在揚州起事,討伐武則天。駱賓王從京城南下回鄉,在揚州與李敬業匯聚,出任文藝令,寫下了《討武曌檄》。

「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檄文開篇就歷數武則天為滿足私慾、竊取權力而做出的種種惡行。

駱賓王指出,武則天的倒行逆施「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他憂心感嘆,國家又出現了趙飛燕、褒姒那樣的禍害,卻沒有霍子孟、朱虛侯那樣的豪傑來扭轉乾坤,國祚將盡啊!

檄文的第二部分,點明李敬業起兵的正當性,唐皇舊臣「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並為將士鼓舞士氣:「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這樣的討伐無道的正義之師,什麼樣的城池不能攻下呢?

檄文的最後一部分,第三部分,是對京城內外的文武官員的規勸。駱賓王立足於君權神授的道統、良臣忠君的儒家文化,對群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並發出悲愴詰問:「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意思是先帝皇陵的泥土尚未乾透,嗣位的新君就不知道被貶到哪裏去了。

檄文事昭而理辯、義正辭嚴,且朗朗上口,一經發出即被廣為傳誦。《新唐書》中說,連事主武則天本人讀到,都忍不住為之驚嘆。

留下生死迷案

李敬業兵敗身亡後,駱賓王不知所終。關於駱賓王的下落,古籍有不同的記載。

《舊唐書》文苑本傳:「敬業敗,(駱賓王)伏誅。」《資治通鑑》中說,李敬業兵敗後逃遁,想過海出逃高麗,在船上被叛將王那相斬首,與他一同被殺的還有駱賓王。

《新唐書》:「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郄雲卿在《駱賓王文集》中說,「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張鷟《朝野僉載》稱駱賓王投江而亡,因駱賓王《帝京篇》中有「倏忽搏風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的詩句,張鷟於是斷言那是讖言。

郄雲卿和駱賓王是同時代的同鄉,中宗復位後令他搜求駱賓王的詩文,也許經過民間的調查尋訪,他得出駱賓王逃遁的結論。

孟綮在《本事詩》和《靈隱寺志》中則記載:「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游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即駱賓王落髮為僧,在靈隱寺修行。那坊間是如何知道的呢?這與宋之問寒夜推敲詩句的故事有關。

唐代員外郎宋之問曾夜遊靈隱寺。那一晚皓月當空,他漫步吟詩,苦思冥想出了頭一聯就沒詞了。

寺內大禪床上坐着個老僧,點着長命燈。老僧問道:「施主深夜不寐,苦苦吟詩,為何呀?」宋之問答道:「因不得佳句而煩惱。」老僧道:「說來聽聽。」宋之問即吟誦第一聯:「鷲嶺郁苕嶢,龍宮鎖寂寥。」

僧人聽罷,反覆吟唱了幾遍,便說:「下聯『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如何?」宋之問十分驚嘆,這兩句真是遒勁壯麗、精闢工整。宋之問忽然獲得靈感,把詩續完了,但是整首詩讀罷,仍舊是老僧的這兩句最為提神。

次日,宋之問想再拜會老僧,卻遍尋不見。寺中有知情的僧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宋之問追問,僧人答:「當年李敬業兵敗後,與駱賓王都潛逃了,沒有被抓到。朝廷命官怕落罪,找與他倆相貌相似之人,砍下頭來裝在盒裏呈送朝廷。」

當年揚州起兵雖然失敗,但因他們志在興復李唐王朝,鄉野及朝官們多寄以同情,駱賓王流落時,人們也很可能會有意保護他。

明清時代,多名進士重修《駱氏宗譜》,其中也有記載說,駱賓王在靈隱寺修行後,終老於潛州。

2020-01-07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07/1745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