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面對新冠氣溶膠傳播如何居家才安全?

4月14日,北京市豐臺區新增1例確診者,該病例為其他確診者的密接,於4月4日轉入山西大廈集中隔離點,13日核酸檢測陽性。在4月14日的發佈會上,北京市豐臺區副區長崔旭龍指出,自4月4日外省返京確診病例密接人員入住山西大廈以來,這家隔離酒店陸續發現核酸檢測陽性人員。

崔旭龍並未說明該隔離酒店連續出現感染者的原因,但他通報,政府擬對酒店通排風系統進行提升改造,並立即啟動轉運工作。隔離人員轉移後,將對該建築每個房間、通風口、地漏開展消毒,預防病毒殘留和外溢風險。

4月12日,山東省棗莊市台兒莊區發佈緊急提醒,該區一居民未佩戴口罩到戶外某處挖野菜,被同時間在該處停留的1名未佩戴口罩的無症狀感染者傳染,經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研判,系氣溶膠傳播導致感染。

而在兩天以前,4月10日,浙江寧波市疾控中心發佈,當地某確診病例乘坐自駕車(開車窗、未戴口罩)進入一地下停車場,同時間段內另有2位續發病例在該停車場內停留且未戴口罩,存在氣溶膠傳播導致感染的可能性。

氣溶膠傳播是指含有病毒的呼出氣體中的微小顆粒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它也常常與「空氣傳播」同義替換。新冠病毒會經過氣溶膠傳播已經在學界達成共識,但是,直到今天,對氣溶膠傳播的防控依然常有疏漏,甚至因此引發了聚集性疫情。上海此輪疫情感染者,大量居民處在居家隔離中,包括尚未發現和尚未轉運的感染者。如何保證居家隔離的安全?

氣溶膠傳播的「流行病學」

今年3月,一項調查揭示了一起可能經氣溶膠傳播的新冠聚集性疫情。北京疾控的研究人員所分析的是發生於去年11月北京市昌平區一起涉及5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德爾塔變異株家庭疫情。

2021年11月3日,北京市衛健委官方通報了一家5口確診新冠的情況。病例A近14天內無出京史,由於其同事為某外省病例的密接,他被判定為次密接,轉運至集中隔離點隔離5天,期間多次核酸檢測都為陰性。在解除隔離與家人相處了5天後,他與妻子、母親、女兒、兒子都確診新冠。

病例A於2021年10月22~27日在一隔離酒店單間集中隔離,入住在B210房間。這段時期,另一確診病例O在B110房間集中隔離,他於10月27日檢出陽性;11月1日在其房間環境標本中發現7件標本核酸陽性。而病例A的房間正好在確診者O的房間正上方,兩個房間的衛生間沒有排風扇,只有一個開口的通風管道上下相通,樓頂沒有強排設施。11月2日,採集兩個房間衛生間通風、排污管道20件環境標本,在確診者O的衛生間通風管道內壁深部檢測出核酸陽性標本2件。

基因序列比對結果顯示,病例A與他的家人、病例O以及病例O房間衛生間通風管道的環境標本的病毒核苷酸相似度為100%。因此,這起疫情可能是隔離期間氣溶膠傳播造成的感染。病例O在隔離酒店期間通過呼吸、說話、咳嗽、排泄等過程產生氣溶膠,並在通風管道內部沉降富集,在陰冷潮濕的通風管道內存活時間較長。這篇文章於今年3月發表在《中華流行病學雜誌》,作者吳雙勝、龐星火等人來自北京市疾控中心。

1月18日,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生物氣溶膠檢測實驗室內展示的「生物氣溶膠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系統」相關設備。圖/中新

而在一些疫情當中,氣溶膠傳播直接成為某個城市疫情暴發的源頭,引發了後續的社區傳播。

2021年5月21日,廣州荔灣區一名75歲的阿婆郭某感染新冠病毒,當時,她沒有高風險地區或境外旅行史。由郭阿婆引發的這輪廣州疫情是德爾塔在中國本土的首次流行,持續了大約一個月,全市累計報告感染者153例。

三個月後,《中疾控周報》(China CDC Weekly)的一篇論文揭開了郭阿婆的感染之謎。疾控人員發現,2021年5月9日,一名入境人士被送至荔灣中心醫院就醫,入住發熱門診隔離病房,兩天後確診,後被送往廣州八院隔離治療,病情一度為「危重型」。而在5月10日,郭阿婆曾到荔灣中心醫院的中醫門診就診。後來的測序結果表明,二人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因此可能存在氣溶膠傳播。

荔灣中心醫院的中醫診室與發熱門診雖然處於兩棟建築中,但屬於「握手樓」——樓與樓之間的間距近到打開窗可以握手的樓房。兩棟建築物之間的外牆距離僅為0.51米,中醫診室的窗戶與發熱門診房門的距離也只有0.77米。

研究者們在醫院選擇了六個地點進行現場實驗,在隔離病房中採用假病毒模擬感染者呼吸1~1.5小時,並模擬了咳嗽或打噴嚏等諸多形態。發現只要發熱門診隔離病房的門打開,兩棟樓之間的顆粒物在5分鐘內就升到最高濃度。一旦中醫診室打開窗戶,即使發熱門診的門已經處於關閉狀態,走廊里的顆粒物也會在短時間內充斥進入中醫診室。因此,作者們提醒,醫院隔離病房與常規門診區域之間應保持足夠空間,並檢查隔離病房的氣流分佈格局。

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包括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和氣溶膠傳播。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等人指出,由於病毒氣溶膠檢測難度大,氣溶膠傳播的案例報道較少,對它的研究也比較少。然而,過去的很多超級傳播者事件,包括吉林省通化市去年1月份的「1傳141」「鑽石公主號」等疫情傳播事件都與氣溶膠傳播有關。實際上,一位氣溶膠專家認為,如果不是通過空氣傳播這種有效的途徑,新冠疫情要遠比現在容易控制得多。

一場爭議的塵埃落定

2021年12月23日,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網站上,在「COVID-19:它是如何傳播的?」這一詞條下,出現了一個該機構之前未曾提及的詞:空氣傳播(airborne)。

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後,關於該病毒是否經由空氣傳播或者氣溶膠傳播,在學界和公衛機構間經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WHO起初一直不承認漂浮在室內的含病毒顆粒具有傳染性,並在大流行初期曾明確地在推特上發佈了「事實:#COVID-19不是通過空氣傳播的」,用大寫字母來進行強調。當時,該機構堅持認為,病毒主要通過人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產生的飛沫傳播。飛沫是比氣溶膠更大的液滴,而且由於重力等原因,不能隨空氣流動。

而在武漢疫情初期,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等學者在一些病房、方艙醫院病區及廁所、居民小區和超市等公共環境中進行採樣與分析,發現在醫護辦公室、通風不佳的病患廁所等密閉環境下,會積累高濃度的新冠病毒氣溶膠;而在室外開闊的居民區、超市外面等公共區域則幾乎沒有檢測到病毒氣溶膠,該研究於2020年4月在《自然》期刊上發表。

2020年7月初,來自32個國家的200餘名科學家聯名呼籲醫學界和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構重視新冠病毒的空氣傳播。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氣溶膠科學家Lidia Morawska是這幫科學家中的牽頭人之一,她說,早在2020年2月,新冠病毒的空氣傳播證據就「如此明顯」,官方指南中對它的忽視是災難性的。

新冠病毒是否經由氣溶膠傳播,對疫情防控至關重要。在那一時期,歐美社會關於出門是否要戴口罩引發了巨大爭論。《紐約時報》就寫道,這意味着確認戴口罩的必要性,而且在一些場景下,比如醫護人員照護新冠感染者時,需要佩戴N95口罩來過濾掉非常微小的呼吸道顆粒物。

直到2020年10月20日,世衛組織才承認氣溶膠可以傳播病毒,但表示僅需要在特定環境中才需要擔憂,例如室內、擁擠和通風不足的空間。在之後的半年,2021年4月,該機構更進一步更改了說法,稱氣溶膠可以攜帶病毒,並懸浮在空氣中,能夠隨空氣流動至一米之外。

而2021年12月,在新冠大流行剛好兩年之際,WHO終於確認了氣溶膠傳播,並在其列出的會經由「空氣傳播」的病毒中,將新冠病毒與麻疹、水痘和肺結核這些最具傳播力的病原體歸為一類。

飛沫傳播與氣溶膠傳播的差別

有研究顯示,一次打噴嚏可以呼出40萬~200萬顆飛沫,相比之下,一次咳嗽大概呼出10萬顆飛沫,而大聲說話呼出約3000顆飛沫。

很多公共衛生指南,包括WHO,都將氣溶膠定義為飛沫中那些5微米以下的小液滴。然而,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氣溶膠實驗室負責人要茂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學界,氣溶膠指的是空氣中長時間懸浮的、直徑一般在100微米以下的微小顆粒物組成的系統。

香港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室內空氣和流體力學專家李玉國解釋,究竟是5微米、50微米、還是100微米以下才屬於氣溶膠,並沒有達成一致,是因為能夠懸浮的顆粒大小隨着風速變化會不同。但研究發現,直徑小於50微米的呼出液滴具有跟隨呼出氣流的能力。

實際上,不管採用哪種標準,氣溶膠所致傳播,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普遍得多。要茂盛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氣溶膠,他說,在很多檢測中都發現,其實人體產生的飛沫中,大粒徑的顆粒非常少,大部分都集中在1微米左右。來自英國政府的官方指南中也指出,幾項測量研究發現,大部分呼氣活動產生的顆粒在1~20微米之間。

人們通常會認為,氣溶膠傳播應該是遠距離的,近距離的應屬於飛沫傳播,但並不完全如此。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公共空間生物氣溶膠新型冠狀病毒監測系統研發團隊負責人劉鵬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人們能夠實際感受到的這些小液滴,一般直徑是在100微米以上,由於重量原因,它們噴出來之後,就會迅速掉落到物體的表面上,更多時候,人們實際上是通過「接觸傳播」的方式感染的。

而氣溶膠作為顆粒更小的液滴,迅速被蒸發掉,成為一種飛沫核,懸浮在空氣中,成為空氣中的一部分,能夠被吸入到身體內,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感染途徑。專家們認為,傳統上的飛沫傳播有一部分應納入「近距離空氣傳播」的範疇,真正的飛沫傳播相對很少。因存在空氣傳播,僅依靠防護面罩是不夠的,它可以擋住飛沫,但無法阻擋跟隨氣流吸入的氣溶膠。

多位受訪專家指出,相比之前的新冠毒株,奧密克戎更容易經由空氣傳播。劉鵬說,之前的新冠病毒主要感染人的肺部,正常的說話和輕微的咳嗽不太容易有大量病毒向外排放,而奧密克戎逐漸轉移到上呼吸道感染,這就更容易形成氣溶膠傳播。因此,普通醫用口罩對奧密克戎傳播的阻斷作用就減弱了。

排水管道與空調的防疫使用指南

研究表明,飛沫傳播的範圍可達1~2米,氣溶膠的傳播距離要比前者大得多,理論上在室內可以很遠,比如10米;氣溶膠中新冠病毒可存活3小時,這意味着在室內密閉空間可能導致超級傳播事件。

不過,比起這些數據,氣溶膠中所攜帶的病毒是否足以感染人,更多是取決於病毒的濃度、人們在特定環境中所待的時間。要茂盛說,像在電影院、體育場館這樣的環境,如果通風不良,人們待的時間又比較久,病毒濃度就會逐漸升高。不過,具體是多少濃度可以達到感染標準,很難量化,而且個體的免疫力也是不同的。

3月28日,在北京市部分社區,工作人員對社區封(管)控區的道路、綠化帶等區域進行細緻消殺。圖/人民視覺

實際上,人們無需談空氣傳播「色變」,像公園、街道這種開闊的戶外環境中,病毒濃度很快被稀釋掉,被感染的概率非常低。來自香港大學、東南大學一些研究人員此前對深圳、重慶等地區的318次疫情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發現所有7324個感染病例中,只有河南商丘某鄉村的2人是在室外環境中交談而感染,其餘7322人的病例傳播都是發生在室內環境。

防範新冠病毒的氣溶膠傳播,一切要義就在於降低病毒的濃度和活性。在封閉、狹小、潮濕的空間,通風與消殺非常重要。「高樓大廈中不同房間之間由通風系統、下水管道等互相連通,如果防範措施不到位,存在氣溶膠傳播的風險。」藍柯等人指出。

2020年7月,國家衛健委發佈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辦公場所和公共場所空調通風系統運行管理衛生規範》,根據規範,人員密集的商場、寫字樓、餐館等場所應該採取最大新風量運行,同時開窗、開門增加空氣流通;在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應關閉空調迴風系統。2021年5月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則明確指出,在集中隔離場所,應選擇分體空調,集中空調則應關閉迴風,切斷風循環。

在一棟建築的排水系統中,前述規範指出,U形管具有水封功能,應加強對衛生間地漏等U形管水封的檢查。缺水時,洗手盆U形管水封可打開水龍頭放水5~10秒,向地漏加入一瓶礦泉水的水量。如果房間有異味,則可能是U形管水封不完全,也須向地漏補水。

進入常態化防疫以來,防控應更加精細化。比如,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分子病毒學教授金冬雁指出,有研究通過對感染者在隔離酒店居住的房間進行氣溶膠模擬試驗,證明了走廊的空氣不流通也是造成交叉感染一個重要的因素。而如果在走廊佈置空氣淨化設備,增加空氣流動,則可以避免感染的發生。劉鵬補充說,在隔離酒店,通風不好,主要依靠機械送排風,開門關門間,病毒可能會外溢到走廊,而此時如果另外一個房間再開門時,病毒就會趁機飄進去,造成交叉感染。

居家隔離如何預防空氣傳播

4月1日,上海集中隔離點醫療救治組組長、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表示,這次疫情的規模,比武漢還要大,但疾病的嚴重性比武漢要低,奧密克戎BA.2變異株的毒力下降、傳播力在增強,傳播速度很快,所以無症狀感染者越來越多,增加了管控難度,壓力很大。

在被問道,「這些無症狀感染者,有沒有可能未來會居家隔離」時,陳爾真表示,「如果量太多的話,有條件可以居家隔離。當然我們要配合居家管控的一些措施,最關鍵的是個人的依從性問題,既然是居家隔離,就要按照規範,嚴格管控好自己,不出門了,該做好個人防護措施的要做到位,否則就沒辦法達到阻斷傳播的效果。」

對於居家隔離具體該怎麼做,4月13日,國家疾控中心發佈了《居家隔離人員防控要求》,文件指出,隔離人員最好單獨居住,如果不能,應該選擇通風較為良好的房間;儘量單獨使用衛生間。房間內應當配備體溫計、紙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劑等個人防護用品和消毒產品及帶蓋的垃圾桶。室內應放置桌凳,作為非接觸式傳遞物品的交接處,並做好消毒。《居家隔離人員防控要求》指出,房間儘量避免使用空調,如使用空調系統通風時,應選擇分體空調。

中央空調如今在酒店、辦公樓宇、醫院、機場等建築設施中廣泛使用。李玉國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現有機械通風的標準不能滿足稀釋奧密克戎的需要,開窗自然通風的送風量應該可以滿足。居民樓的各戶家庭使用的空調,多數互相獨立,且家庭也基本能夠開窗進行自然通風。即便有的居民樓公用衛生間和廚房排氣管道,但在社區因排風管道造成的氣溶膠傳播還沒有得以證實。

居家隔離時,南北通透的房間是比較理想的,要茂盛說。不過,他強調,衛生間是一個防控重點,因感染者在衛生間時通常會摘掉口罩進行一些清潔活動,排出病毒,感染者最好在使用過衛生間後進行消殺。另一位學者也指出,一般家庭的衛生間出風口是各自獨立的,但污水管道是相連的,有造成垂直傳播的風險,因此,居民要儘量保證衛生間地漏水封。

不過,在一位不願具名的氣溶膠專家看來,當感染者居家隔離時,其實家庭內部的交叉感染很難避免,這在國內外都是難題。中國家庭多是兩居或者三居室,在傳送食物時,很難做好消毒。紫外線燈也不能直接在有人的場景下使用,而如果大量使用「84消毒液」,會刺激呼吸道;大量使用酒精噴霧來消毒時,應該要非常小心,如果遇到火點,會引發火災。

「開窗通風、空氣淨化器等方法,肯定對稀釋病毒濃度有幫助,但不能做到100%。除非使用非常高檔的、醫學用途的過濾系統,否則,一般家用的空氣淨化器很難把病毒都給攔截掉。」他說,感染者的居家隔離是一種減少醫療資源擠兌的方式,但沒有辦法做到完全避免病毒傳播,這就是為何在「動態清零」的政策下,中國必須要建方艙醫院,並且把確診者,甚至無症狀感染者,都放在方艙醫院進行集中隔離的原因。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421/1737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