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最後一次牽手,我同意先送你走

有人說,ICU是離人性最近的地方;

而在ICU醫生眼裏,ICU是讓愛繼續的地方。

本期的狐大醫,搜狐健康採訪了兩位分別來自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重症醫學科的醫生,他們希望通過這三個故事,讓大家看到ICU裏面的故事,感受到ICU裏面的溫度。

ICU故事一:最後一次牽手,我同意先送你走

有首歌這麼唱:牽過你的手,來世還要一起走……

2019年夏天,李旭所在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迎來了一對老年夫妻。

老爺爺因腦出血臥床,合併肺部感染。在ICU治療半個月後,老太太也因腦梗被送進了同一家醫院。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治療後,老爺爺的預後仍非常差。值班醫生反覆建議老爺爺的家人:積極治療對於老人來說已經沒有意義了,實施舒緩醫療或許可以讓老人減少痛苦。

舒緩醫療不以治癒疾病為目的,而是對於預期生命不超過六個月的病人,通過醫學、護理、心理、營養、宗教、社會支持各種方式,讓他們得以在生命的最後走得舒適、平靜,有尊嚴,有準備。

老爺爺的家人遲遲無法下定決心,因為擔心老太太醒過來後會怪他們沒有盡心為老爺爺治病。

某天,正是李旭值班的日子,老爺爺的女婿突然來到值班室詢問:「老太太今天醒過來了,能不能安排老太太和老爺爺見一面?」

老太太醒後,家人告訴了她老爺爺的情況以及醫生的建議,老太太想再見老伴一面。

李旭和神經內科的醫生檢查老太太的血壓、生命體徵等情況良好後,經過與醫院報備,安排了護士將老爺爺的ICU病房騰出更大的空間,將老太太的病床推到ICU病房裏。

在醫生和護士的幫助下,兩張病床慢慢地合併在一起。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重症醫學科李旭/攝

老太太努力夠着,直到抓到了老爺爺的手,她才轉過頭,看了老爺爺最後一眼。

這最後一眼,要牽着手看,要看得久一點。

此時的老爺爺帶着呼吸機和氣管插管,仍是沒有意識的。而老奶奶雖然恢復了意識,還是還無法說出話。

第二天,老爺爺的家人簽署了同意舒緩治療的知情同意書。醫生開始停止抗生素、抽血化驗、心肺復甦等治療檢查,不再增加生命支持的藥物,只給老爺爺保持基本的吸氧和營養,在老爺爺感到痛苦時,使用一些止痛藥、鎮靜藥幫助他緩解症狀。

兩天後,老爺爺祥和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當患者及家屬,來到醫院將治療託付給醫生時,醫生也因這份信任而擔負了責任。此時如果醫生因為害怕醫療風險,講話模稜兩可,病人家屬就得浪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李旭認為,作為一名醫生,在家屬無法做出選擇的時候,自己應該用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以及紮實的技術,去告訴病人家屬,病人的實際情況以及可能發生的最好和最壞的預後。

所以當老爺爺已經經歷過一次心肺復甦,再「積極地搶救」也沒有辦法讓他恢復過來,而老爺爺的家人仍無法做出選擇時,李旭會建議,此時除了積極治療之外,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實施舒緩醫療,讓病人更有尊嚴地離開。

「以愛之名」的積極搶救對年事已高、預後極差的病人來說,或許是一種負擔。

ICU故事二:ICU醫生的使命是連接愛並延續下去

有首歌這麼唱:紙短情長啊,道不盡太多漣漪……

簡短的字,也能表達深沉的愛。

在2019年秋天的某個普通的傍晚,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的ICU病房難得安靜了會兒。

重症醫學科的陳丹坐在桌子前整理病例,正準備去查房。

突然,一串急促的警笛聲打破了病房的靜謐……警笛聲越來越大,陳丹和護士們準備完畢,隨時開展搶救。

急救車送來了兩位80歲的老人,一位老爺爺和一位老太太,兩人都出現了呼吸衰竭的症狀,必須迅速送往ICU搶救。

兩人中,老爺爺的情況更加危急。被送往ICU病房時,他呼吸急促,口唇紫紺,想說點兒什麼,但是已經沒有辦法清楚地發出聲音了。

老爺爺自己也意識到了,轉而努力掙扎着側過身,眼睛直直地盯着隔壁病房的老太太。

隔壁房的老太太病情輕一些,戴着無創面罩,呼吸機支持下,缺氧很快得到糾正。鑑於老爺爺情況過於危急,陳丹告訴老爺爺:「現在情況比較危險要給你的氣管插管了,不要緊張,可能會有些難受。」

老爺爺搖搖頭,顯然有些抗拒。忽然他瞪大了眼睛,緩慢地抬起手,指着隔壁。

只一瞬間,陳丹好似明白了老爺爺的意思:他應該是想和老伴說句話,交代些什麼。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醫生,陳丹的經驗告訴他:必須馬上安排插管。但他更不想讓老爺爺留下遺憾。

於是陳丹安排護士給老爺爺戴上無創呼吸機,自己拿來了寫字板,把筆塞到老爺爺手裏,對他說:「老爺子,你有什麼話寫下來,我會拿給你老伴看的,不能再耽擱時間了。」

瘦骨嶙峋的手用力地握着油墨筆,顫巍巍地寫下了五個字:欠情,快活點。

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陳丹/攝

兩位老人之間是否有過一場感天動地的愛情,陳丹不知,但彼時看着這彎彎扭扭的五個字,陳丹也濕了眼眶。

「欠情」,用最少字表達最深的歉意;「快活點」,用常州方言對老伴講:未來不管怎樣,你要快快樂樂地生活。

在老爺爺的搶救過程中,所有的醫生都在傾盡了全力,在老爺爺清醒的時候儘量用言語去安慰他、鼓勵他。

然而,老爺爺還是在第三天的傍晚,安詳地離開了。

這期間,為了穩定老太太的情緒,陳丹還特意將老太太換到了看不到老爺爺的病房。

時隔3天,已是物是人非。

老爺爺走後,醫生用輪椅,將老太太推到了老爺爺的病房。剛進房門,老太太便看到了床頭的寫字板。「欠情,快活點」。她明白,這是老爺爺寫給她的。

一塊普通的寫字板,承載着老爺爺最後的遺憾與愛,連接着兩個錯時空相見的老人。

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陳丹/攝

陳丹說,在他十多年的工作時間裏,夫妻同時進入 ICU的情況並不多見,更常見的是被 ICU大門阻隔的親情、愛情。而ICU醫生的使命便是在關鍵時刻將世間的愛儘可能地連接起來並延續下去。

ICU故事三:每個充滿愛與溫暖的醫療決定一定是伴隨風險的

有首歌這麼唱:無風的時光,一聲也不響,木棉花在歌唱……

盛開的木棉花,紅艷艷的,明亮着每一位觀眾的心。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重症醫學科李旭/攝

2020年2月下旬,李旭在新冠隔離區負責第一批新冠疫情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某天下午,ICU病房走廊的陽光格外燦爛,樓下木棉花開得正艷。

一轉頭,李旭看到ICU病房裏,病人安靜地躺在病床上,醫生和護士穿着防護服來回走動着,監護儀發出平穩的滴滴聲。

「重症病人每天都只能看見穿着厚厚的防護服的我們,讓他們看看窗外美麗的陽光、樓下盛開的木棉花,或許對他們的病情恢復有很大的幫助。」夕陽轉瞬即逝,李旭立馬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管床護士。

在評估了三位患者的身體情況、檢查完設備後,幾名醫護人員用輪椅,將患者緩緩地推到了陽台。

患者們掛着氧氣瓶,仰起臉,任由陽光透過玻璃打在臉上,微風透過窗戶縫隙輕輕舞動着頭髮。

此時,對身旁的醫護人員來說,這個充滿愛與溫暖的醫療決定是伴隨着風險的。

「對病人有更好的幫助,就算有風險,作為醫護工作者,也要勇於承擔這份風險。」在患者享受落日的這半個小時裏,李旭同幾位護士時刻保持着警惕,觀察着每一位患者的狀態。

直到夕陽西下,將患者安全地送回到病床上,幾位醫護工作者才鬆了一口氣。

正如以上三個故事裏所講的,除了全身插滿管子的患者,報警聲此起彼伏的監護儀,緊迫的搶救,ICU里也有很多溫暖與愛在存續。

ICU里的醫生或只是在特殊時刻遞上筆與寫字板,讓八旬老人將最後的表白留下;或只是將兩張病床拼在一起,讓57年的伉儷再牽一次手;或只是建議舒緩治療,讓遭受過病痛折磨的老人安詳地離開;或只是將病人移動到陽台,讓他們也曬曬太陽,看看春天的木棉花……

在不經意間,彌補了一些遺憾,傳遞、創造了愛。

而ICU里的醫生們,對此樂此不疲。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搜狐健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407/1731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