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是倦了,竟回我這般敷衍」「你瞧,又開始畫大餅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斷腸去了」「哥哥要是這般態度,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顯得我無理取鬧了些」……
近日,模仿《紅樓夢》中林黛玉說話語氣的一些網絡用語、二創視頻、模仿視頻等開始流行,這些內容被稱為林黛玉式「發瘋文學」。網絡玩梗常玩常新,從「杜甫很忙」到「元芳,你怎麼看」「魯迅曰」,再到玩壞世界名畫等,網友們在一浪浪玩梗大潮中不斷追求新鮮感。
關鍵詞造梗
脫離人物形象
網絡上對「發瘋文學」的定義是「快樂又實用的文體」,而「發瘋」文學的作用是:發一大段瘋狂的廢話可以很解壓,也能讓對方知道面對的是一個「瘋子」,最好給我謹慎一點不要敷衍。知道了網絡「發瘋文學」的使用環境,也就知道了模仿林黛玉說話語氣的一段段網絡語為何能流行。
放到當下的語言環境中,這些模仿林黛玉的話,聽起來彆扭、造作、廢話連篇,但網友關注的並非這些話語本身,而是能否融入這種拋梗、接梗、玩梗的網絡潮流現象中。
比如,在一些短視頻中,網友模仿林黛玉語氣懟男朋友:「平日裏,我說的話,全當耳邊風了,從未聽過我一句話。怎麼別人說的丟個垃圾你就應了,比聖旨還快。」
有網友模仿林黛玉調侃眼中只有寵物狗的媽媽:「這怕不是又被哪位弟弟絆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
也有網友用來調侃與領導的對話:「如此說來,倒是我的錯了,不像新來的同事,那般年輕,那般能幹。」
其實,因為林黛玉是《紅樓夢》中最經典的人物形象,在網絡流行文化中,她的一些語言早已流行,比如「單單我有,還是別的妹妹都有」等,會經常出現在網友的聊天中。林黛玉這個人物形象一直被網友不斷解讀,甚至解構。
在這一波網絡玩梗文化中,林黛玉式「發瘋文學」一開始就脫離了林黛玉的文學藝術形象,只是林黛玉話語中的一些關鍵詞被拿來使用和造梗,比如「大抵是」「也虧你」「管你什麼相干」「白費心了」等,網友自造的林黛玉式「發瘋文學」更多的是陰陽怪氣、委屈巴巴、巧舌如簧的意味,跟文學作品中林黛玉話語中呈現的伶牙俐齒、愛說愛笑、嬌俏可人的形象不沾邊。
玩這些梗的網友不見得對林黛玉這個人物有體會,或者真的需要「發瘋文學」這種話語術,只是更希望自己能參與到這場玩梗狂歡中,參與到集體情緒的抒發中。
網絡玩梗求新
但轉瞬即逝
在網絡海洋中,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出現各種對文學經典、歷史名人、著名作家、經典藝術等的玩梗式狂歡,這些玩梗狂歡本身就是網絡化娛樂時代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存在就是為了遊戲、娛樂、惡搞和戲謔。
2012年一場「杜甫很忙」的惡搞娛樂就曾風靡網絡,語文課本上憂國憂民的杜甫形象,被網友們惡搞成狙擊手、送水工、肌肉男、西瓜攤主等,共同構成了「杜甫很忙」的網絡景象。
在網絡社交媒體剛流行的十年前,網友們集體戲謔杜甫,將古代名人的權威形象進行解構和錯位式解讀,讓不少網友覺得新鮮、好玩,也讓不少學界的人感到吃驚和無法接受。當時,不少評論文章認為這種網絡流行現象不可思議、沒有底線,反映了現代人精神世界的失落。
除了批判,更多的人反思這種網絡惡搞現象,也有部分人認為針對這種現象要鬆弛,批評不要上綱上線,因為新的時代新的解讀,也是一種創新。
「杜甫很忙」之後,網友對主流文化內容的解構式、戲謔式玩梗並沒有停止,主流文化群體對此現象也逐漸見怪不怪。幾年前,大家都玩「包拯很忙」「元芳,你怎麼看」等梗,也是玩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