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恆指跌破兩萬點中國經濟無藥可解

3月14日,香港恒生指數暴跌1022.11點,收於19531.66點,跌至六年來新低;恒生科技指數亦重挫11.03%,其中美團跌16.84%,京東跌14.77%,阿里巴巴跌10.90%,騰訊跌9.79%。當日,A股也繼續大跌,上證指數跌2.6%,深圳成指跌3.08%,滬深300指數跌3.06%。

暴跌的原因有多種因素。其一,3月10日,美國證監會公佈將5家中概股公司納入「預摘牌名單」,很可能近期進入「確定退市名單」,引發中概股暴跌,如今恐慌情緒進一步蔓延至港股。

其二,上周(3月7日-11日),外資配置資金及交易資金明顯從A股淨流出,2月外資已從中國國債撤出350億美元。從歷史經驗看,當外資減持中國國債之時,波動性將從國債波及股市,意味着將有更多資金從股市撤出。本周,美聯儲將召開會議,市場預計加息25bp或50bp,中美息差縮小,也將促使外資撤離。

其三,中國疫情數字突然飆升,3月13日深圳封城,吉林已經封省,上海實行「就地隔離」,滬深作為中國經濟支柱,經濟放緩對整個經濟影響比較大。

其四,3月11日中共央行公佈的金融數據顯示,居民中長期貸款(主要是房貸)出現2007年有數據披露以來首次負增長,顯示房地產恢復緩慢,居民債務壓頂,購買意願不足。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中共當局對俄羅斯的支持以及與俄羅斯之間密切的貿易往來,可能遭到西方制裁。最近,針對中俄來往密切的經貿和金融領域,美國白宮發言人普薩基已多次發出對中國的制裁警告。

外資減持中國國債

事實上,自2021年初,外資購買中國國債的速度就一直在放緩,今年2月則徹底轉為淨流出,當月流出約350億美元,是有數據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單月流出。

最近的外資減持,市場紛紛猜測可能是俄羅斯央行因美國凍結其外匯儲備而減持,但同時市場注意到,因為一些國際大行已經下調了中國國債評級,開始建議客戶減持中國國債,所以其中肯定有外資機構在減持。

更為重要的是,減持國債具有風向標意義,因為債券投資者是市場裏的「聰明錢」。歷史數據顯示,當外資減持中國國債之時,波動性將從國債波及股市,甚至可能導致人民幣出其不意走弱,並進一步引發資本外逃。最近,人民幣已處於有序微貶的狀態。

在外資減持中國國債的衝擊下,在岸和離岸市場都湧現了拋售潮。香港市場淨買入和日間情緒已跌至逾十年最低點之一。由此來看,恆指的暴跌並不奇怪,而最近的一連串事件,已經引起香港股市恐慌性拋售。

封城的經濟代價巨大

3月11日,深圳突然封城的消息令市場震驚,很多市民都接到不出省市的通知,對經濟活躍度必將產生影響。

從去年12月到1月西安疫情中,我們可以發現,封城對經濟的重創有多麼嚴重。去年12月西安的零售總額當月同比下降44.8%,固定資產投資下降了45.6%。

如今,中國多地處於疫情漩渦中,而滬深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深圳及廣東也是中國大房企最集中、同時也是問題房企最嚴重的地區,房地產復工及資產處置進程也會延緩。

居民購房意願差房地產恢復難

3月11日,中共央行公佈的金融數據顯示,在各地出台鼓勵購房政策後,2月份的居民中長期貸款首次出現負增長,顯示出居民購房意願差,消費能力不足,也就是居民加槓桿難度很大。

今年中共「兩會」提出,宏觀槓桿率保持穩定,而從過往經驗看,從2008年開始,每一年宏觀槓桿率下降,均導致GDP明顯減速,如2008年、2011年和2018年。可以說,中國經濟的發展就是靠着金融槓桿在支撐。宏觀經濟槓桿(政府槓桿)、企業槓桿、居民槓桿,這三個槓桿都增加則經濟快速發展;如果政府降槓桿,就要靠企業和居民加槓桿,典型的如2015年政府降槓桿,而房企加槓桿、居民購房也加槓桿。

歷史數據也說明,如果居民不加槓桿,只是政府加槓桿,經濟是起不來的,因為政府投資的是基建,居民增加負債購房、買車才能促進經濟發展。所以,居民是否願意購房,是否有實力購房,對經濟至關重要。

而《2019年金融穩定報告》顯示,在有負債的家庭中,年收入低於6萬元的家庭平均債務收入比為286%,年收入高於36萬元的家庭平均債務收入比為89%。可以說,居民的債務承受力幾近極限,已經遠遠高出德國等發達國家,所以居民加槓桿的難度非常大。

而如果老百姓不願意買房,再刺激也難湊效,銀行業不敢給房企放貸,貨幣政策再寬鬆,貸款也放不出去;只要居民願意購房,銀行自然就會給房地產公司放貸。但是,市場也是長記性的,從如此猛烈的打壓到恢復常態,必然需要一個過程。

從過往數據看,在2008年、2014年房地產低迷時期,一線城市恢復(銷售面積由下跌轉為正增長)比較快,二線城市至少需要3個月,三四線城市至少半年以上。原本市場預期今年下半年房地產市場有望恢復,現在看來還要往後拖。

基建投資效率低

回顧十年來的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增速一直在放緩。在中共十八大期間,GDP增幅從7.7%降至6.7%;十九大期間則繼續放緩至5.1%(2020年-2021年按兩年平均增速計算)。

也就是說,十年之間,中國經濟增速下滑了2.6個百分點。除了2021年因基數效應出現的8.1%增速外,基本上呈現出一種線性下滑趨勢,經濟衰退非常明顯。今年中共「兩會」上,中共總理李克強用「爬山」來形容5.5%的經濟增速,顯然難度非常大。

當房地產已經不再成為支柱,大家又慣性地對基建寄予期望,這實際上是自欺欺人。如果基建能起來,為什麼去年增速那麼低呢?繼續上馬基建,恰恰說明中共「手中無牌」。

而衛星數據顯示,基建未明顯反彈。2月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帶建築工程正在施工面積同比僅增長2.6%,較1月回升0.9個百分點,顯示目前三大經濟帶建築施工處於緩慢回升趨勢中。但從三大經濟帶2月建築工程新增施工面積來看,同比降低60%,環比減少77%,可能是因為2月施工受到春節假期以及疫情影響,實物工作量未有明顯提升。

2月,提升幅度最大的是中西部13省的高速公路投資,新增長度為613公里,環比增長84%,同比增長209%。但是交通過度投資的問題也很明顯。

「以前政府修高速、在偏遠的地方建高鐵站,能帶動當地土地升值,能靠着房地產賣地拿回一些錢,但現在房地產投資也沒了,這些基建投資就成了沉澱資金,使用率會很低。」一位業內人士稱,「典型的如貴州,修了那麼多路,但是沒人去,疫情期間連旅遊的人都很少。」

城投發債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區縣城投發債同比減少數百億,顯示投資力度很弱,或者是沒有能力再增加負債。而這些城投基本要靠發新債還舊債,如果不發新債,原來的債也還不上,就會引爆財政和金融風險。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陳立為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315/1721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