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聞趣事 > 正文

確實沒想到:全球電影產量第一,竟是個非洲國家

  世界上哪個國家的電影業最強大?

  僅就每年發行的電影數量而言,不是美國,不是中國,也不是印度。

  你能想像嗎?答案竟然是一個非洲小國,尼日利亞。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給出的數據,尼日利亞在2019年一年就發行了2599部電影,排名第二的印度有2446部,其餘的國家都沒有超過1000部。

 

確實猜不到:全球電影產量第一,竟是個非洲國家

維基百科上各國電影生產數量對比。圖片來源:Wikipedia

  那麼,尼日利亞電影產量這麼高,為什麼你從來沒看過呢?

  其實,全世界都在問這個問題。

一 質與量

  早在2002年,尼日利亞蓬勃的電影產業就已經被關注。

  2002年5月,作家馬特·斯坦格拉斯(Matt Steinglass)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名為《電影;當不好的事太多時》(Film; When There's Too Much of a Not-Very-Good Thing)的文章。

  該文章第一次將尼日利亞電影業稱為「尼萊塢」(Nollywood,也稱諾萊塢,瑙萊塢),與美國荷里活、印度波里活齊名。

 

確實猜不到:全球電影產量第一,竟是個非洲國家

在電影拍攝時,尼日利亞東南部村民的圍觀場景。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之後,許多記者和作家也逐漸關注到尼日利亞電影現象,尼萊塢的大名就這麼叫開了。

  2009年,尼日利亞年電影產量位居世界第二,已經僅次於印度。

  到了2014年,尼日利亞電影總產值達到了51億美元。尼日利亞電影業就此成為與美國、印度三足鼎立的電影產業。

  而電影產業占尼日利亞GDP的1.4%,相比之下,美國和中國的電影業只佔本國GDP的不到百分之一。

  尼日利亞電影的高產量在2010年以後逐漸為人所知,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們談論得更多的是尼日利亞電影的低品質。

 

確實猜不到:全球電影產量第一,竟是個非洲國家

粗糙的非洲電影特效。圖片來源:OkayAfrica

  事實上,尼日利亞電影產量雖高,在歐亞卻很少有人真的看過,也是因為其質量之低。

  在網絡上,尼日利亞電影的很多片段相當流行。這些片段,也在不斷刷新着其他地方人對於電影的認知。

  在尼日利亞電影中,十中有九都無法稱得上是真正的電影,充其量是製作得不夠精良的短視頻。

  一個著名片段是,一個男人在房間中持槍伏擊進來的敵人,槍的子彈射出去之後成了一個類似動畫的特效。

  而且,這個片段能夠一眼看出是在簡易綠幕前演的,音軌也非常不專業,就像是用手機隨便錄的,全都是雜音。

 

確實猜不到:全球電影產量第一,竟是個非洲國家

尼日利亞電影拍攝場景一般都是搭一個簡易綠幕,後期製作也非常簡陋,但在非洲銀幕上已經替代了荷里活。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一般的故事片、犯罪片中出現被稱為「五分錢」特效還不算奇怪,尼日利亞還有大量的科幻片。

  這些科幻片的特效甚至不如美國1933年的《金剛》,大多像是剛學了不久動畫的人隨手做的。

  更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尼日利亞科幻片不只是特效不行,情節也非常詭異,常常是沒頭沒尾。

 

確實猜不到:全球電影產量第一,竟是個非洲國家

尼日利亞有很多版本的《蜘蛛俠》電影,特效幾乎和20世紀末的電腦遊戲類似。圖片來源:metro.co.uk

  比如在一個科幻片中,外星人降臨地球,然後開始追着男主人公跑,結果沒有追上。

  於是,外星人騎着不知道哪裏來的飛行器繼續追,那邊的男主人公靠跑步甩掉了外星人之後,好像完全忘記了剛才發生了什麼,開始和路人攀談起來。

  當男主人公又看到外星人時,就將路人當成盾牌擋住了外星人的攻擊,卻被外星人再一次攻擊殺死,一起殺死的還有另一個路人。

  影片到此就結束了。

  然而,這種沒頭沒尾,也不知道要講什麼的片子在尼日利亞卻是大多數。

  與尼日利亞的這些電影相比,美國、印度和中國那些品質最低的電影都成了教科書級的電影。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產量高、質量低的情況,主要原因是成本低。

  尼日利亞電影成本極低,往往一萬美元加上一周時間就可以拍攝一部電影。這還指的是長達幾個小時的電影。

  除此之外,那些大量稱不上是電影的影片,其成本更是低得離譜。

 

確實猜不到:全球電影產量第一,竟是個非洲國家

尼萊塢的影片一般類型有鄉村題材、警察題材、家庭劇、喜劇片。圖片來源:Medium.com

  奇怪的是,就是這樣的低成本、低質量的電影,卻在非洲喜聞樂見。

  尼日利亞電影對非洲各國的影響如同洪水猛獸,甚至被與愛滋病的流行相提並論。

  加納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國家都試圖禁止尼日利亞電影在本國泛濫,警察常常對音像店突擊檢查,沒收和銷毀來自尼日利亞的錄像帶,可是最後還是無法抵擋這一洪流。這些國家顯然擔心尼日利亞文化對本國的衝擊。

  法國著名導演和人類學家讓·魯什(Jean Rouch)認為,非洲已經在「尼日利亞化」的路上,整個非洲都在「以尼日利亞的方式打響指」。

  這種奇異的現象出現,與尼日利亞歷史與尼日利亞電影的歷程息息相關。

二 成就奇蹟

  尼日利亞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其經濟體也已成長為非洲最大經濟體,儼然進入世界大國行列。

確實猜不到:全球電影產量第一,竟是個非洲國家

  而且,尼日利亞還有一個身份,它是英聯邦的一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

  因此,尼日利亞的現代化過程比非洲其他國家都更順利,其電影業也發展較早,贏在了起跑線上。

  電影藝術產生於19世紀末,最初是由邁布里奇(Muybridge)1870年代的連續攝影發展而來。

  1888年,路易斯·普林斯(Louis Prince)的《郎德海花園場景》拍攝後,電影技術在美國、英國、法國迅速出現和發展。

  尼日利亞電影受英國影響,趕上了最早的電影潮流。

  在愛迪生發明電影放映機時,尼日利亞便引進了大量機器,主要供殖民地白人觀看。

確實猜不到:全球電影產量第一,竟是個非洲國家

1895年的電影放映機,人們通過上方的小孔向內看。該技術最早由普林斯、愛迪生等人發明。圖片來源:Wikimedia

  早期殖民時代,尼日利亞的電影業主要是引進歐美電影,只有少數人能夠觀看。不過,尼日利亞人很快也參與到了電影製作之中。

  1935年,匈牙利導演科爾達(Zoltan Korda)拍攝的《河上的桑德斯》(Sanders of the River)就由尼日利亞人奧蘭多·馬丁斯(Orlando Martins)主演。

  馬丁斯從此成了最早的一批尼日利亞裔英國演員,他至今仍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黑人演員之一。

 

確實猜不到:全球電影產量第一,竟是個非洲國家

奧蘭多·馬丁斯是尼日利亞約巴魯人,最初在馬戲團表演,後進入英國電影界。圖片來源:IMDB

  不過,在殖民時期,尼日利亞的電影話語完全是西方的,拍攝的內容幾乎沒有關於尼日利亞本土的,製作和發行全部掌握在歐美手中。

  但這個時期的電影,卻為尼日利亞電影業奠定了相當成熟的行業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尼日利亞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

  1960年10月1日,不斷試圖脫離英國的尼日利亞最終獨立,並在1963年成立聯邦共和國。

  從此,尼日利亞電影受到非洲化潮流席捲,進入黃金時期。

  沒有了英國的管理,尼日利亞在1960年代先是完全放開了電影產業,亞洲電影開始廣泛進入尼日利亞,日本、中國和印度的明星開始為人熟知。

  1970年代,尼日利亞政府開始意識到本土電影的重要性,開始頒佈本土化法令,要求將該國300家電影院從外國人手中轉給尼日利亞人。

  更重要的是,1970年代,尼日利亞發現和開採了大量石油,人民生活整體富裕起來,可支配收入增加。這讓更多的尼日利亞人有錢進入電影院。

  多方面元素帶來了尼日利亞本土電影第一次繁榮。

  尼日利亞第一代本土導演的出現,讓尼日利亞電影發出了自己的聲音,講述自己的故事。

  巴洛貢(Ola Balogun)就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導演,他拍攝了許多講述尼日利亞歷史的電影,並在電影中使用約巴魯語。

  被視為尼日利亞現代喜劇之父的摩西·奧拉亞(Moses Olaiya)在1985年拍攝的《摩博拉坦》(Mosebolatan)創造了五天內10萬奈拉(約合2015年的4000多萬奈拉)票房的紀錄,成為尼日利亞電影黃金時代的代表。

確實猜不到:全球電影產量第一,竟是個非洲國家

巴洛貢(1945-)是尼日利亞著名的導演,他的電影體現了濃重的尼日利亞本土氣息。圖片來源:alchetron.com

  不過好景不長,隨着電視的發展,以及石油價格下跌、政府腐敗等原因,尼日利亞電影業又退回到少數人的圈子中。

  普通民眾不再願意去電影院,但電影市場仍然存在,只是必須轉換形式。

  於是,錄像帶大行其道,粗製濫造但產量極高的簡易影片走入尼日利亞的大街小巷。

確實猜不到:全球電影產量第一,竟是個非洲國家

 尼日利亞1960-2010年GDP,能看出1980年代的電影黃金時代與經濟密切相關,而後的電影衰落也與此相關。圖片來源:世界銀行

  低質量、低成本、高產量,在1980年代末開始成為尼日利亞影片的特色。

  從此,尼日利亞成為非洲電影的中心,每天至少生產五部電影,大量的碟片從尼日利亞運出去,換回一沓一沓鈔票。

  這是一個巨大的假貨、盜版市場,全世界各地的電影在這裏改頭換面,被東拼西湊成喜聞樂見的非洲影片。各類《蜘蛛俠》電影就是例證。

  不過,這雖然犧牲了電影質量,卻讓空前多的人有機會看到影片。而這些影片囊括數百種當地語言,並且百無禁忌。

  要知道,非洲是一個種族林立、語言眾多,而人口受教育程度相當低的大洲,因此歐美和亞洲電影進入非洲,往往只有少數人能看懂,終究很難普及開來。

  但尼日利亞電影完全是本土化的,從業人員自由自在地用各自習慣的語言拍攝影片,使影片可以滿足到足夠多的人。

  只是,這樣大量的低質量電影只是權宜之計,長期持續下去對尼日利亞電影絕不是好事。

  尼日利亞政府和電影人也注意到了這一弊端,在21世紀初開始尋求改變。

  2006年,尼日利亞政府開始以尼萊塢為名支持電影走向優質化,此後幾年間政府不斷撥款引導電影產業。

  在政府和電影從業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場名為「新尼日利亞電影」的革命悄然開始。

  2009年,驚悚電影《小雕像》(The Figurine)上映,標誌着尼日利亞電影打開了國際化、優質化的大門。

  這部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放映,並斬獲多個獎項。

  之後的幾年,尼日利亞電影質量迅速提高,雖然整體的電影市場仍然充斥着粗製濫造的影片,但一小部分優秀電影已經開始走向世界。

 

確實猜不到:全球電影產量第一,竟是個非洲國家

《小雕像》是一部融合宗教、驚悚、恐怖等多元素的電影,在敘事手法和製作上緊貼世界潮流。圖片來源:IMDB

  尼日利亞電影發展的戲劇性歷程,不可複製。

  而歸根結底,尼日利亞電影的大發展是源於自由。這也是電影發展的鐵律。

三 自由的危機

  與尼日利亞電影業的迅猛發展緊密相關的,是尼日利亞廣泛,甚至泛濫的自由。

  尼日利亞雖然有國家電影審查委員會,但基本無力管理,起不到作用。

  這主要因為尼日利亞獨立後要麼在戰爭,要麼由軍政府統治,後來又開始走民主道路,始終沒有健全的審查制度。

  尼日利亞電影泛濫的自由不只在非洲獨一無二,在世界上也很難找到第二例。

  相比之下,尼日利亞西邊不遠的加納則是反例。

  加納電影產業甚至比尼日利亞發展得還早,但由於國家審查力度過強,加納電影人從1990年就開始銳減,現在已所剩無幾。

  本來,加納和尼日利亞都曾被英國統治,但加納後來拋棄了英國體制,受蘇聯影響將電影公有化,電影院也都歸國有。

  在20世紀末,加納和尼日利亞開始分流,最終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世界各國的電影業,一般都對電影進行審查或分級,而尼日利亞兩種制度都十分不健全,這就造就了一個電影界的怪胎,也是尼日利亞電影奇蹟產生的原因。

  在審查制度嚴苛的國家,電影人的生存一般很艱難,不容易實現電影業的進步。

  比如伊朗,目前是電影審查最嚴格的國家之一,而且由於政教合一的緣故更是讓電影業雪上加霜,幾乎能想到的類型電影在伊朗都是不可能的。

  饒是這樣,伊朗電影人要麼不顧禁忌,挑戰制度,甚至不懼牢獄之災;要麼則在體制下艱難度日。

  《小鞋子》就是一部這樣條件下的佳作,它為了躲開禁忌,選擇了兒童題材,成為黑暗下的微光。

 

確實猜不到:全球電影產量第一,竟是個非洲國家

《小鞋子》是伊朗電影中的佳作,通過講述兒童的故事側面反映了伊朗社會的社會矛盾。在電影審查制嚴苛的國家,電影人大多採取這樣迂迴的方式進行藝術表達。

  韓國也經歷過這一時代。

  1970年朴正熙時代開始大力審查電影,只允許「對政府忠誠」的電影,電影藝術成了宣傳工具。

  在這種情況下,電影人噤若寒蟬,電影院也變得門可羅雀,觀影人數迅速下降60%以下。

  1980年韓國開始對電影放鬆監管,馬上在1981年韓國電影就殺入康城電影節。

  到了1984年,政府允許獨立電影製片人出現,隔年修改法律允許進口更多國外電影。

  到了1987年,韓國徹底步入民主化,第二年就取消了一切對外國電影的限制,結果導致國產電影市場遭受重創,市場份額只有16%。

  不過,同一年,韓國也取消了電影審查制,改為分級制。

  之後,韓國政府為保護國產電影實行了銀幕配額,但總體沒有太影響市場競爭。

  在這種情況下,韓國電影終於在1900年代末走上了快車道,《我的野蠻女友》《殺人回憶》《共同警備區》《老男孩》等優秀電影成批出現。

確實猜不到:全球電影產量第一,竟是個非洲國家

《我的野蠻女友》2001年在韓國上映,成為韓國史上票房最高的喜劇電影。圖片來源:豆瓣

  在短暫地學習荷里活大片後,韓國立刻找到了自己國家的風格,走入了世界電影市場,逐步成為電影大國。

  從審查制到分級制,在20世紀末的不同國家反覆上演。

  分級制使電影人百無禁忌,只要不怕票房慘澹,就可以拍任何題材,採用任何尺度。分級之後,依據不同的級別,適用於不同年齡和群體的人觀看,在不同時間和地點播放。

  這樣的體制讓電影人知道明確的法律邊界。

  而審查制沒有這樣的邊界,因此讓電影從業人員不知紅線在哪,只能迎合權力的風向,如履薄冰。

  在這兩種鮮明的體制的對立之外,尼日利亞是一個特殊的法外之地。

  由於其在電影體制上落後,尼日利亞既沒有能力管控,也沒有能力健全法治。

  實際上,尼日利亞並沒有發達的電影工業,而更像是小作坊林立。

  在這種情況下,尼日利亞電影人可以拍攝任何電影,而門檻並不高,甚至只是拍一個無聊的對話,仍可以兩美金賣出去。

  一旦可以如此簡單地獲得利潤,就沒有人願意耗時耗力去挑戰有難度的工作。

  過去幾十年,尼日利亞就是這樣形成了低成本、低質量、低價格、高產量的鏈條,並產生路徑依賴。

  畢竟,拍攝一個高質量、高成本的電影,也要冒更大的風險,可能造成高損失。

  這樣,在一段「野蠻生長」之後,逐漸就露出了弊端。

  一是,一旦有一個非洲國家學習尼日利亞成功,尼日利亞電影市場就很容易被替代。

  二是,當民眾看夠了低質量電影,也會有更高的需求,然後拋棄這些「垃圾食物」。

  想要改變,需要尼日利亞電影人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智慧,以及國家更健全的現代化體制。

  尼日利亞的電影市場,就像尼日利亞的石油,可能是上帝的贈禮,也可能是詛咒。

  這一紅利能維持多久,能不能順利轉型,是尼日利亞的難題,也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需要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明白知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221/1711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