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吳惠林:向巴菲特學習

作者:
根據諸多的觀察報導,巴菲特雖然富可敵國,卻生活儉樸。將鉅富中的85%捐作慈善,他最有名的一筆捐款是2006年捐給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巴菲特處處與人為善、謙遜和藹、幽默風趣,待人總以鼓勵的方式取代批評或責備;遇上批評,總是忍讓以對。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處處與人為善、謙遜和藹、待人總以鼓勵的方式取代批評或責備;遇上批評,總是忍讓以對

日前,Meta股價慘跌,引發市場人士關注。據《商業內幕》報導,有「股神」稱號的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多次稱讚臉書(FB,即現今Meta)為一家出色企業。

他在去年的波克夏(Berkshire)年會上就曾表示:「我們都知道理想中的企業只需少許成本就能迅速成長,蘋果、谷歌、微軟及臉書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過,巴菲特在10年前(2012年)接受CNBC採訪時,雖然就稱讚臉書為「非凡企業」,但也指出該公司是最難以估計其價值的,他無法確定臉書在未來五年或十年的表現如何,因此不會去投資。他當時就說:「對我來說,搞清楚可口可樂的價值,比了解谷歌或臉書更為容易。我並不是說它們沒有明亮的未來,但我就是無法做出評判。」

據知,巴菲特一直在其「能力範圍內」運作資金,只投資自己非常熟知的產業。在2012年受訪時被問到若札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能清楚解釋臉書的運作模式,他是否會買臉書股票時,巴菲特就表示「可能不會」,因為他就是不夠了解它。

根據報導,巴菲特多年來就對臉書存有疑慮。在2018年的一次採訪中,他就提到該平台對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的負面影響,指的是政客透過社群網路操弄選民。巴菲特在2012年接受CNN採訪時說:「我不會投資我不懂的東西,我也不想了解臉書,我不希望人們在15歲的時候,就把這些個人資料永久保存下來,我認為這會有不良後果,基本上我不喜歡。」

我們知道,巴菲特曾被譽為「奧馬哈聖人」(Omaha Sage)、「奧馬哈神諭」(Omaha Oracle),也曾登上全球首富。在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時,兩黨候選人都公開表示希望巴菲特當財政部長。而2003年72歲的巴菲特就被參選加州州長的知名影星阿諾聘為首席經濟財政顧問,參與改善加州垮掉的財政。

不過,巴菲特最被人熟知的稱號還是「股神」。顧名思義,「股神」乃股市之神也,也就是對股票市場料事如神。的確,巴菲特一向是理性判斷、選股精準,多次預言並避開危機,且在危機入市,創下多次傳奇勝績。而巴菲特一直以來堅持四大原則:一是不投資不熟悉的產業(如網路科技);二是不投資不道德的產業(如賭博);三是不做短進短出的套利;四是不做讓股東看不懂的財報。

這四項堅持應與早已成投機市場的股市格格不入,也不符證券化衍生金融商品的特質,簡直就是具有潔癖的「道德家」!也沒錯,巴菲特的確重視道德,這是承襲自他那位剛正不阿的眾議員父親留下的身教。那麼,具這種特質的人怎可能在股市呼風喚雨、掀起波濤呢?或者說為什麼「道德」這個看似抽象的詞,卻能造就「股神」的聲望與他的龐大財富?

原來,一個具有道德的投資家,必然重視「誠信」和「責任」。重誠信,可以取得股東與投資對象的信任,一方面獲得股東大量而長期的資金作為後盾,同時也可讓投資對象感到安心,不必擔心被短進短出來套利,因此有利雙方達成低成本、低風險的投資交易。重責任,則會特別重視投資對象的體質是否穩健、在業界的信譽是否良好,從而有助於降低投資風險、也讓股東權益獲得更安全的保障。

所以,重道德的投資家,可讓投資對象更安心地生產好的產品給社會大眾消費,同時也可吸引更多的「優質」股東跟隨。對股東、投資對象、投資者,乃至社會大眾來說,均有正面效益。

根據諸多的觀察報導,巴菲特雖然富可敵國,卻生活儉樸。將鉅富中的85%捐作慈善,他最有名的一筆捐款是2006年捐給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巴菲特處處與人為善、謙遜和藹、幽默風趣,待人總以鼓勵的方式取代批評或責備;遇上批評,總是忍讓以對。

值得一再強調的是,「股神」巴菲特不重視,甚至不看華爾街的研究報告,以最傳統的「讀報」方式擷取消息;他也不用手機,儘管績效傑出,字字珠璣,但偏執、古板,只專注於少數熟悉,能力範圍內的產業。他也不喜歡花錢,有趣的是,巴菲特與蓋茲私交甚篤卻不碰高科技股,他也認為衍生性金融是大規模毀滅性金融武器。可以說,他將股票的發行「返本歸真」,拉回到發行股票、購買股票都是針對公司企業本身,以企業實質營運的良窳作為唯一考量,而非短線的買賣,股票擁有者信任公司,對公司忠心,領取股利而非隨時將手中股票拋售投機弁利。

巴菲特對高科技產業和股票本質的看法,讓我想起有「台灣經營之神」稱譽的王永慶先生、有「聖人」封號的台灣前財政部長王建煊先生,以及奇美企業創辦人許文龍先生。王永慶經營傳統產業非常成功,但對高科技產業心存芥蒂,曾說:「高科技產業是膨風」。王建煊對投機炒作深不以為然,有「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名言。而許文龍雖分配股票給員工,但其股票不上市,且員工的配股由公司保管,退休時才能領走。

這幾位具傳統保守擁有精彩人生的人士,他們重視「實質生產」,只投資自己熟悉且在能力範圍內的產業。對金融炒作投機視為畏途,以及重視道德、過儉樸生活的行事作風,非常值得當今世人,尤其年輕朋友多多思索,或許值得學習呢!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215/1708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