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清初的皇宮,為何會有那麼多光怪陸離的迷案?

網絡上曾有流行的調侃一說,大清王朝入關給了當代影視劇創作提供了一個大大的「溫床」。實際上,大清王朝又何止被當代影視劇所「青睞」。早在清初之時,各種宮廷謎案就已流傳於民間,並且被廣泛傳播。然而,這些所謂的「謎案」,大多都是光怪陸離、漏洞百出之說。那麼不禁要問,這些不太「靠譜」的謎案,為何會在民間廣為流傳呢?

 

清初的皇宮,為何會有那麼多光怪陸離的迷案?

故宮平面圖 

神秘的皇宮 

皇宮——一個很多事情都諱莫如深的權欲集中地。在這個地方,歷朝歷代都有很多撲朔迷離的懸疑事件,如宋朝時期的「燭光斧影」,明朝的「明末三案」等等。這些謎案至今也被歷史學者和愛好者們津津樂道,有一些事件的謎底,至今尚未徹底揭開。 

如此類推,同樣是皇宮之內的大清王朝自然也不會例外,也同樣是迷霧重重。但與前朝相比,大清王朝皇宮之內的「故事」,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那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但諱莫如深,而且更是種類繁多,這又是為何呢?

 

清初的皇宮,為何會有那麼多光怪陸離的迷案?

清朝版圖 

對滿清王朝的詆毀與抹黑 

儘管歷朝歷代在皇宮大內都會留有一些懸疑事件,但清王朝的謎案,不但數量較之前代王朝多,而且更沒有那麼的懸疑,甚至一些案例簡直就是漏洞百出的無稽之談。就拿「清宮四大懸案」為例,除了那個「太后下嫁」還有那麼點值得偵破的意思之外,其他的可信度簡直太低,什麼雍正駕崩是被呂四娘梟首,乾隆皇帝出身漢族陳家等等,這些都純屬胡編亂造。但就這些個不靠譜的事兒,怎麼就傳開了呢? 

原來這主要是一些當時的漢族文人而故意為之,特意編排一些民間刊物而流傳坊間。當然,這些個文人在編排這麼事件之時,也不是毫無根據,他們多是利用滿洲習俗,或者一些歷史冤案而生搬硬造。例如「太后下嫁」,其實就是利用少數民族「兄長過世,弟繼娶兄嫂」的習俗,同時也結合一些多爾袞與順治皇帝權力之爭等真實史實柔和而成。

 

清初的皇宮,為何會有那麼多光怪陸離的迷案?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順治皇帝 

而後來的「順治出家」、「雍正梟首」以及「乾隆出身」,不但一個比一個荒誕離奇,而且更是將清王朝血統都給「扶正」了,乾隆皇帝成了純正的「漢人」。 

其實咱們簡單分析一下這些所謂謎案,就不難發現,其目的都是為了詆毀和黑化這個異族王朝。之所以會有「太后下嫁」,無非是利用「繼娶兄嫂」的少數民族行為,直接將清王朝統治者描繪成為倫理道德淪喪的「半開化」之輩。

「順治出家」則為了諷刺順治皇帝的不務正業,這也確實是結合了順治皇帝沉迷佛學的事實。而「雍正梟首」則為了體現,清王朝統治者推行文字打壓等暴政後,而「多心不義必自斃」的因果報應。至於「乾隆出身」,則更是為了表達清王朝的脆弱,只要把皇帝血統一改,「異族王朝」則不攻自破了。

 

清初的皇宮,為何會有那麼多光怪陸離的迷案?

郎世寧所畫乾隆皇帝大閱圖(局部) 

不得不說這種殺人誅心式的手段,確實集中體現了廣大文人「刀筆」的強悍。文人墨客們的不友好,讓清王朝統治者着實很頭疼,也很惱火。

面對來勢洶洶的口誅筆伐與毫無底線的惡語中傷,清王朝一方面積極推崇中原文化,以拉攏文人的支持;另一方面,則以文字獄等高壓方式,強烈打擊這些頑固不化的知識分子,起到殺一儆百、以儆效尤之作用。隨着王朝的「兩手抓、兩手硬」,這類編排異族王朝的事件也少了些許。

 

清初的皇宮,為何會有那麼多光怪陸離的迷案?

乾隆帝的後宮妃子 

「八卦與花邊」是永遠的談資 

無論什麼時代,「八卦與花邊」之類新聞永遠都是人民群眾的最愛,永遠都是街頭巷尾,關注度與受歡迎度極高的重要談資。這一點,與我們當今關註明星們類似,前些日子的某明星的家庭鬧劇,不也是備受關注了嗎?甚至還衝上熱搜頭條。 

而深宮大院裏的人們,是那個時代最受廣大群眾關注的人群。因此,與這群人相關的「八卦與花邊」新聞,流傳起來則很有群眾「市場」。儘管當局政府一再對這類新聞的打壓與封鎖,然而實際情況卻是,越是打壓反而越使民眾興趣盎然。大眾心理往往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或者是所謂的「身正不怕影子斜」,越打壓則越相信有貓膩。

 

清初的皇宮,為何會有那麼多光怪陸離的迷案?

董小宛(1623年-1651年),名白,字青蓮,南直隸蘇州(今江蘇蘇州)人 

「闢謠」,談何容易 

這些花邊新聞說到底都是杜撰的故事,不但與真正事實大相逕庭,而且更是不乏拙劣之作。例如,順治皇帝深愛秦淮名妓董小宛,那董小宛比順治皇帝大15歲,單從年齡上看,說他倆如膠似漆未免也太過牽強。其他這類不符合常理之例,更是不勝枚舉。那麼奇怪的是,這樣明顯的「漏洞」,難道不會被識破?一旦被識破,就相當於被「闢謠」,如此這類故事便也不就沒那麼大吸引力了嗎? 

誠然,花邊新聞一旦被證實為是胡扯,那確實就沒了意思。但問題是,在那個年代,這個「謠」可不好辟!

 

清初的皇宮,為何會有那麼多光怪陸離的迷案?

雍正帝書法

1.如前文所述,皇宮之事本就諱莫如深,所以官方也不好刻意為自己辯白。而且官方並不被百姓信任,所以他們的所謂辯白,只能越辯越黑。正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既然謠是讀書人造的,那麼還得靠讀書人來辟。

雍正皇帝為了為自己正身,不得已而突發奇想,無罪釋放抹黑自己的民間小知識分子曾靜師徒,讓他倆走訪民間為自己澄清。但這畢竟是個孤例,也就雍正他老人家這麼幹過。

 

清初的皇宮,為何會有那麼多光怪陸離的迷案?

允禮所作雍正皇帝像

2.媒介的不發達,也大大降低了闢謠效率。封建社會不比當今,一個視頻在某平台一發出就能家喻戶曉。如上述曾靜師徒抹黑雍正皇帝事件,雖說師徒二人真心承認自己的無知與對皇帝的重傷,但二人只能依靠奔走民間的方式來彌補自己的過失,效率之低,可想而知。

3.民間百姓對宮闈之事的想當然。在封建社會,普通百姓受教育程度很低,對於國家的一些制度與法律都不甚清楚。這種情況,興趣與想當然成了百姓們辨別花邊事件真偽的主要根據,甚至是唯一要素。這樣一來,所謂真假也就無所謂了,有意思就行。筆者想,這也可能是當今眾多清宮宮鬥劇能夠被「捧上天」的原因吧。

清初的皇宮,為何會有那麼多光怪陸離的迷案?

嘉慶皇帝(1760年—1820年) 

正因為闢謠如此困難,倒不如以壓代辯。所以乾隆皇帝一上台,就不惜違背他爹的承諾,立即將曾靜師徒正法。以此恫嚇,看誰還敢胡說八道!

隨着清王朝在中原統治的不斷深化,這類為了編排而創作離奇故事也越來越少了。同樣是暴斃而亡的嘉慶皇帝,就沒有被仇家割了首級之類的傳說。不知道這是文字獄瘋狂打壓得效果,還是文人們業已接受了滿人的統治?總之,清末照比清初,之後清王朝光怪陸離的謎案確實少了許多。但需要說的是,政治上的懸案並沒有減少,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歷史D學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207/170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