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三年內戰,蘇聯究竟給了中共多少武器?

1945年蘇軍佔領東北時,抗聯也隨蘇軍直接進駐東北,幾乎在同一時刻,關內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冀熱遼軍區中共部隊迅速奔赴東北進行接收。

跟隨蘇軍回國的東北抗聯在長春接收了日本的一個軍火庫,並在各地收繳搜羅各種武器。(周保中《抗戰勝利時的東北抗日聯軍》)

冀熱遼軍區周家美部500餘人進駐錦州,在蘇軍協助下解除了錦州偽滿軍隊一個旅5000餘人的武裝,並從日偽軍火庫中獲取武器,共得火炮近80門,輕重機槍690餘挺,步槍13200餘支,手槍350餘支,炮彈100餘箱,子彈1000多萬發。(周家美《關於我軍進兵東北接管遼西的回憶》)

1945年9月中旬冀熱遼部隊曾克林部隨蘇軍接管瀋陽,戰士們看到有這麼多武器,各個興奮不已。幹部戰士不顧疲勞,先後拉了三天三夜,拉出步槍20000餘支,輕重機關槍1000挺,20多萬發子彈,還有155門各種口徑的迫擊炮、野炮和山炮,這些武器不僅裝備了出關部隊,還為當時的擴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還將一部分武器支援了後續部隊和原抗日聯軍以及關內其他解放區部隊。」(《曾克林將軍自述》P101)

1945年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期間,基於反對美國勢力進入東北的戰略考慮,蘇軍開始受命積極支持中共佔領東北。10月4日,蘇方通知中共東北局……決心從軍事上援助中共。之後已知中共方面所得到的武器就有三批,「其中步槍約10萬支,輕重機槍約3400挺,擲彈筒約500個,大炮100餘門,各種彈藥將近2000萬發。」不久,蘇方又「把南滿的大批兵工廠、武器彈藥倉庫,甚至一些重型武器和飛機統統交給中共。」(路文娟《對蘇聯給予中共東北解放戰爭軍事援助情況的考察》)

10月25日,東北局還進一步致電中共中央:「除已交中共的飛機和有一個日本航空大隊全部人員可用外,僅撫順一處便有300萬發炮彈可交我使用。蘇方建議中共趕快接收,同時抓緊編練炮兵和生產大炮。而兵工廠及武器庫也最好保留一部分,分散一部分,以免遭到轟炸。」(《東北局關於蘇軍交涉情況致中央電》,1945年10月25日)

1945年11月5日、6日,東北局向中共中央報告稱:「已將從蘇軍處得到的一批武器,大約1.2萬支步槍和300挺機槍運往急需武器的熱河地區,以裝備那裏新到的徒手部隊。而在瀋陽一線,連同此前已得之武器在內,共取得步槍11萬支,機槍約4000挺,各種口徑炮一批。阜新一帶還有武器,但數目不詳,瀋陽蘇軍已同意代為接洽。另取得通信器材一大批,小型運輸機6架,火車兩列。在哈爾濱,則得到2.4萬支步槍,數百機槍及部分炮。」(《東北局關於蘇軍交涉情況致中央電》,1945年11月5日、6日)

蘇聯撤軍時,為了幫助民主聯軍鞏固其在東北的地位,向中共移交了大量武器彈藥。高崗1946年4月20日從哈爾濱電告東北局和中共中央:蘇軍已確定25日撤完,今送兩輛裝甲車及一部武器。「交涉送十萬步槍、一萬輕重機槍、一千門炮。」(《高崗關於與蘇軍交涉情況致東北局並中央電》,1946年4月20日)

據當年在朝鮮辦事處工作的丁雪松等回憶,蘇軍佔領的朝鮮向中共運動的軍用物資有:「1946-1948年,朝鮮方面支援了我們兩千多車皮日本侵略軍留下的作戰物資,有的是無代價支援我們的,有的是通過物資交換取得的。在請求朝鮮政府支援的作戰物資中,第一批是朱理治……要的十二個車皮物資,第二批是劉亞樓要的二十四個車皮物資,第三批是朱瑞要的一百一十個車皮物資,第四批要多達六百到八百車皮物資。這些物資都是……無償贈與和無代價幫助我們裝運的。

以上是從已有資料中察知的中共部隊在蘇軍直接或間接幫助下接收的較大數額的武器狀況,從上述最保守的情況可知,扣除有可能重複統計的情況,東北解放軍最少獲得了槍支30萬,輕重機槍2萬挺,擲彈筒1000個,各種口徑的迫擊炮、山炮、野炮最少1500門。

除了槍支彈藥和火炮之外,進入東北的中共部隊還獲得了多架日軍留下的飛機,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東北老航校。

據曾克林回憶:「當時在瀋陽附近的遼陽奉集堡機場,駐紮着日本航空軍第二航空軍團第四訓練飛行大隊,裝備有重型轟炸機、九九高級教練機。大隊長是林彌一郎……我軍共繳獲林彌一郎飛行大隊各式飛機46架,飛行員17人,機械師24人,機械員72人各類地面保證人員一百八十多人及各種器件和配件。」(《曾克林將軍自述》,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P130)

中共獲得的飛機數量遠不止這些,據1945年9月21日彭真發給中共中央的電報稱:「瀋陽南機場確有27架雙引擎日本爛飛機,及十餘個大零件庫,但修理不可能。瀋陽西機場有單引擎完整的戰鬥機70架,但無點滴汽油,目前對我全無作用。」(《軍委一局電報匯編》,1945年9-12月)

綜上可知,中共進入東北初期僅在瀋陽附近就獲得了140架飛機,其中完好的有100架左右,只是由於燃油和飛行員缺乏的問題,很少使用。

除了直接用於東北戰場的武器外,還有很多的蘇援武器被運往關內直接支援華東和中原戰場。

1946年夏季,通過海路運向山東的武器共有2萬支槍和2000萬發子彈。毛澤東專電規定一半給山東區,35%給晉冀魯豫區,其餘轉交晉綏區。全面內戰爆發後,劉伯承鄧小平在向中央報告戰況的電文中也說明,殲敵一個旅大約需消耗子彈20萬發,主要是靠東北轉運而來。(徐焰《解放戰爭中蘇聯給了中共多少武器援助》)

同時,處於蘇軍控制下的大連簡直就成了解放軍部隊的後方基地,國民黨部隊不敢越雷池一步,中共部隊倒是進出自由。據統計,「在解放戰爭3年中,中共旅大黨組織在蘇軍的暗中幫助下,往前線輸送兵員3萬餘人,做軍鞋236萬餘雙,做軍服300萬套,還提供了大批藥品和醫療設備,連續分批組織醫療隊上前線。僅一『建新公司』就生產炮彈50餘萬發、引信80餘萬枚、彈體中碳鋼300噸、無煙火藥450噸、迫擊炮1430門,以及其它軍工產品。當時,旅大地區名義上是蘇聯海軍基地,實際已成為解放戰爭的物資供應基地、軍工生產基地、兵員基地、軍事轉運站和可靠的後方根據地。」(夏振鐸《蘇聯紅軍進駐旅大十年》)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民國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207/1705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