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藝術世界 > 正文

閩南古厝的建築藝術——中國傳統建築之美

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來說,閩南包括泉州、廈門、漳州三個地級市大部分、龍巖市新羅區和漳平市絕大部分,並不包括客家地區(龍巖市除新羅區、漳平市外的區域),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屬於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

閩南古厝是指在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在閩南語裏,「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

閩南古厝主要分佈在福建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莆田市及其所轄的泉港、德化、永春、安溪、南安、惠安、晉江、石獅、南靖、平和、雲霄、詔安、東山、漳浦、龍海、華安、長泰等地。各地古厝總體相似,但部分細節不盡相同。

閩南古厝以「官式大厝」為主,故又名「皇宮起」。在不少地區,又名「紅磚厝」。它形似殿宇,富麗堂皇,是中國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徵是,前埕後厝,坐北朝南,三或五開間加雙護厝,紅磚白石牆體,硬山式屋頂和雙翹燕尾脊。

「光廳暗屋」為閩南古厝的佈局特點。中間廳堂寬敞明亮,為奉祀祖先、神明及會客的場所。廳堂後壁多用可開啟折合的大扇木門隔成,平時閉合與後軒分開。

後軒可佈置成小書齋,遇有貴客要事,也可延入後軒密談。有事時,可把大扇木門打開,把廳堂與後軒合併為一,增大活動空間。

廳堂兩側為東西大房,是主要居室。大房房門懸布簾,以屋頂小窗取光,室內較暗。大房前有檁步,是梳洗的地方。大房後有後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隨身用物、箱籠的儲藏間。

這種「一明兩暗」的三開間結構,是閩南古厝最基本的構成單位。五開間即三開間左右再擴展一間而成。古厝就是「一明兩暗」佈局基礎上,由數個單體建築及外部空間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築。

閩南古厝根據開間大小,民間普遍稱呼這種合院建築為三間張和五間張,其按進深大小可分為「一進」、「二進」、「三進」、「四進」、「五進」五種。其中二進的大厝為小三開間或小五開間,三進或三進以上的稱大三間張或大五間張。

而「一進」民間俗稱「一落」,如「三進」為「三落」。在建築單體名稱上,以三落為例,通常第一進稱「下落」(前落),第二進稱「頂落」(上落),第三進稱「後落」。

正屋前面兩側有二廂房,俗稱「櫸頭」。「櫸頭」朝天井一面常敞開,使大房既能通風,又避免陽光逼射,有遮陰納涼作用,也是客人、隨從休憩之所。前落與後落以兩「櫸頭」相連,兩落往來甚為方便。

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設的戶外廣場稱「埕」。埕中或僅排列小盆花,留出較大場地,作為來客停放車輛、轎馬的地方;或佈置為庭園,栽花植樹,假山小池。

閩南古厝每落廳前都有「深井」(天井),保證廳堂軒敞明亮、通風採光。廂房之外,兩側或一側增建的縱向長屋為「護厝」。

如屬單護厝,另一側也常留有通巷,既作為前後各落出入的另一通道,使各落自成單元,又可使正屋免受鄰居活動的影響。護厝又可增加一些輔助用房,或作廚房、雜物工具放置場所,或作客舍,或為僮僕居室,或作書齋別築。

閩南大地上數百座古厝建築,是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也醞釀了古厝豐富多彩的建築表達,形成了紅磚文化深沉而獨特的底蘊。

在閩南古厝的傳承中,「紅磚文化」不止是閩南古厝建築特色的發展與成就的概括,也是與閩南人民的精神世界相連接的文化,是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瑰寶。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古建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207/170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