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賣北京二環房子開最美書店 老闆去世留千萬債務

2020年,顧曉光寫作了《因書而美》,書中用文字和影像的方式,記錄了國內外250座著名的圖書館和書店,它們有各自的氣質,不同的建築風格、人文景觀,相同點是都為了圖書而存在。姜尋主動提出幫顧曉光做書籍設計。那時顧曉光並不知道姜尋的設計功夫,只聽說他是學美術出身,審美想必不差。他問了出版社,對方回復沒問題,但錢沒多少。顧曉光如實對姜尋說了,姜尋回復,「這種書,就算沒錢我也做」。顧曉光不知道的是,那時姜尋已經為了維持書店,賣掉了國子監那套住了十多年的房子。

書店的未來是難以預料的事

模範書局的「模」是字模的意思,「范」是托起它的托盤。書店的起因源於一次閒逛。姜尋和邢娜去到楊梅竹斜街。民國時,這條街道曾遍佈書局,譚嗣同、梁啓超梁實秋等人在此淘書,魯迅在此地的青雲閣「飲茗,食春卷」。姜尋探訪青雲閣舊址,意外發現斜對面的一棟建築上,隱約可見「出版社」字跡。姜尋當即決定在這條街上開一家書店,因為「歷史應該留在那條街上」。

姜尋不知從哪收集了不少舊木頭,別人拆房子剩下的,「上面全是蟲蛀的窟窿眼兒」。他將這些帶窟窿的木頭做成書架支柱,或者擋板。收來的榆木門板,鋪在地上,「你看着很破,但它越走越有光彩。」

模範書局楊梅竹斜街店視覺中國

書店只有一家的時候,還可以維持。但姜尋希望能把模範書局做大做強,「無休無止地買東西」。邢娜從不知道姜尋為自己熱愛的東西花了多少錢,總之是「所有賺到的錢都用在這上面」。

再後來,2018年詩空間店開業。租用這座教堂,先後談了三年,而每年上百萬的租金,除了靠賣姜尋的藏品,還得找人拆借。這座教堂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姜尋為了將其改造成書店,頗費了一番工夫。室內不允許用電焊,鋼材只能焊接好到教堂組裝;牆上不能打孔,書架、屏風必須與牆體保持距離;還要用人工將牆壁洗出原色。總的原則是「修舊如舊」。

模範書局詩空間店的精美書牆顧曉光

「我想要呈現出來的是,這座教堂剛剛建成時候的模樣,這是我所期待的。」姜尋曾經說。至於那些熱鬧的評價,他並不在意,「我覺得是要後人來談論它,我只是完成了我應該做的部分……(讓它)回到最原初的樣子。」

模範書局的獨特性在於,它是姜尋的書店。他懂得書的價值,從不同的地方找到符合自己品味的書。當年模範書局天橋店剛開業,一位客人走進來,看着店裏略顯寒酸的幾排書架,心生鄙夷,說你們這兒能有什麼書啊?姜尋聽見了,也不惱怒,對客人說,「你拿着手機,打開卓越或者噹噹,你來查我的書,你看看有沒有?」客人照做,果真這裏的書,網上一本也沒有。這位客人當天一口氣買回十幾本。

顧曉光告訴我,姜尋各處搜集不同版本的書。他在模範書局裏見過港台版的錢賓四全集、顧頡剛全集。此外,姜尋還製作了一些書的羊皮本,比如揚之水、鍾芳玲的,還有他的《因書而美》。

對於姜尋來說,賣書不僅是賣書,更像是幫書找到最好的歸宿。楊梅竹斜街店開了幾個月,有天來了一位買家,上來就買下了兩套《世界美術全集》。這套書來自日本,據說日本人編了26年,每套售價十幾萬。書從書架上取下,姜尋和邢娜對着空空的書架看,突然覺得「很心疼」。姜尋問客人,「你買這書幹嘛?回去熬粥喝嗎?你拿回家會不會看?」他原本期望這套書能被一個藏書家買下,但眼前這人並不是。買家並沒有正面回答,「如果我不會看,那我相信我的孩子是可以看的。」他最終還是買走了書。

姜尋在詩空間二樓閣樓模範書局詩空間

但實體書店總歸是逐漸沒落的。買書的、看書的人越來越少,諷刺的是,模範書局因為環境考究,成了網上著名的打卡聖地。邢娜告訴我,疫情沒那麼嚴重的時候,有段時間,書店顧客滿滿當當,但4家店每天的營業額只有不到5000。「如果疫情不過去,那我們實體書店的未來在哪兒?」邢娜想。最緊迫的問題,書店無法營業,但房租一直要交。2020年,他們賣掉了國子監附近一套200多平米的房子,換得的資金勉強填補四家店的房租和員工成本。邢娜說。失去房子這件事似乎從來沒有影響過姜尋姜在那之後,他跟之前一樣,「每天快快樂樂地上班」。

「他是一個頭腦非常簡單的人,」邢娜說,「沒錢就去借錢,就算你房子沒了,賠掉所有的東西,他還是要堅守他的事業。」

姜尋似乎從沒在乎過錢的問題。人們都說,他是個樂觀的人。「你看他只要回善本書房,如果不是在工作,就是變現去了。」邢娜說。沒錢的時候,把之前的收藏一本一本賣出去,有錢的時候,再一本一本買回來。之前有朋友開玩笑,說姜尋什麼時候能有錢呢?「一定是他不再開書店的時候」。當然,在姜尋的理解中,這是對他的褒獎,他對此感到非常自豪。

每天上午七點半起床,從楊梅竹斜街店開始,到詩空間,海淀兩家店,最後到金融街店。一天尋一圈,有時兩圈。一直以來,6家書店的上書、搬書、書籍定價、活動、直播,事無巨細全由姜尋負責。顧曉光記得,有一次書店漏水,也要姜尋親自下場和物業扯皮。「他如果有個職業經理人,我覺得會好很多,」顧曉光說。朋友們有時就覺得,他好像太累了。但對於姜尋來說,書店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模範書局已經和姜尋分不開了。

女兒畫的姜尋邢娜

「現在我可能真正地理解了姜尋。哪怕這個教堂(書店)里只有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他也要奉獻出所有的東西。」邢娜說。

「實體書店其實已經死了,」邢娜說,「一家店一年的房租幾百萬,再加上所有(成本),他用他自己的生命去……」有段時間,姜尋生病住院,每天回家的路上,邢娜總是在問自己,「姜尋尋找的究竟是什麼東西?」她無法解答這個問題。「你開一家店,就要借一筆債,開一家店,借一筆債,這些債日積月累,到最後他沒有辦法解決。」邢娜說,「所以對他來講,書籍就是他的生命。」

姜尋離世第二天,邢娜召集了所有店長,又分別和不同的店員談話。幾位店員不約而同提到了姜尋經常說的一句話,「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我希望模範書局還可以在。」但這對於邢娜來說,是件過於困難的事。丈夫為了完成自己的情懷,負債已上千萬。他生前曾對邢娜說,自己如果離開了,那些收藏能保障妻子和女兒的生活。但現實情況是,他數十年的珍藏或許只能填補債務的窟窿。至於模範書局的未來,實在是難以預料的事。

幾年前,模範書局剛開業不久,店裏來了一個外地孩子。孩子原本是來北京跑馬拉松的,但因為霧霾嚴重,當年的北京馬拉松取消,他就來逛書店。他在模範書局那間二十多平米的店面里逛了一個小時,快打烊的時候,他問,「你們書店多少年了?」「剛開業兩周不到,」邢娜說。

「我明年跑北馬的時候,你們書店還會不會在?」孩子問。

姜尋接上話,他告訴他,自己希望模範書局能成為「一間百年老店」。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穀雨實驗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126/170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