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請我們記住此番盛景,值得載入史冊——
人民大學不再是「Renmin Univ.Station」,而是「Renmin Dɑxue」。
傳媒大學也不再是「Communication Univ. of China」,變成了「Chuɑnmei Dɑxue」。
亦莊火車站「Yizhuang Railway Station」,直接改為「 Yizhuɑng Huochezhɑn」;
「Terminal2」(2號航站樓)改成了「2 Hɑo Hɑngzhɑnlou」;
「Daxing Airport」(大興機場)也變成了「Dɑxing Jichɑng」……
甚至「Ming Tombs」(十三陵景區)都改成了「 Shisɑnling Jingqu」。
——題記
前一段時間,北京地鐵悄咪咪幹了件大事。
走進地鐵站,你會發現——站名上自帶的英語翻譯,幾乎全部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則是漢語拼音。
最明顯的,當屬站名中的「Station」全部改為了拼音「Zhan」。
比如下圖的魏公村地鐵站,就從「Weigongcun Station」變成了「Weigongcun Zhan」:
而且,方位詞「東」、「南」、「西」、「北」也未能倖免:
比如,北京南站——「Beijing South Railway Station」,就搖身一變成了「Beijingnan Zhan」。
以各個大學命名的站名,也從「University」變成了「Daxue」。
人民大學不再是「Renmin Univ.Station」,而是「Renmin Dɑxue」。
傳媒大學也不再是「Communication Univ. of China」,變成了「Chuɑnmei Dɑxue」。
車站機場的譯名,更是「面目全非」:
亦莊火車站「Yizhuang Railway Station」,直接改為「 Yizhuɑng Huochezhɑn」;
「Terminal2」(2號航站樓)改成了「2 Hɑo Hɑngzhɑnlou」;
「Daxing Airport」(大興機場)也變成了「Dɑxing Jichɑng」……
各個景區地鐵站名稱更是直接使用了漢語拼音:
原本的環球度假區,「Universal Resort」改為「 Huɑnqiu Dujiɑqu」。
歡樂谷也改了,從「Happy Valley」改成了「 Huɑnlegu Jingqu」。
甚至「Ming Tombs」(十三陵景區)都改成了「 Shisɑnling Jingqu」。
這樣的改動,引起了相當一部分北京市民的不滿。
有網友回復@北京地鐵官微,提出質疑:能改回去嗎?
許多網友說,北京人走在地鐵里,除了三歲小孩,大部分人都不需要拼音。
雙語譯名本身就是為關懷外國遊客準備的,現在需要的看不懂、看得懂的不需要,可以說是不倫不類。
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我們到了國外,遇到的全都是「克萊斯特徹奇愛爾迫特(Christchurch Airport)」這樣的譯名,難道不是也舉步維艱了嗎?
這馬上冬奧會了,外國友人來到北京,豈不是一臉懵……
也有網友認為,本土化也有本土化的好處呀。
最起碼,跟中國人問路的時候,用「zhan」可比「station」要有用得多了,音譯的實用性更強!
各方評論,褒貶不一。
冬奧在即,這一波「去英文化」操作,到底是為了方便國際友人出行,還是在試圖在生活中實現去英語化,悄悄展現我們的文化自信呢?
前段時間,光明網也對此發出了質疑的聲音:
「這種翻譯的受眾究竟是誰,對方便溝通的意義有多大,對這些具有實用性和目的性的問題,不妨進行一番考量。」
不久前,CNN也對此進行報道:
「在冬奧會前,北京地鐵站的英文名稱正被漢語拼音所取代。」
「As Beijing welcomed2022, residents in the Chinese capital noticed a subtle shift taking place in the city’s subway: on signs, the English word station has been replaced with Zhan, the pinyin, or romanized vers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隨着北京迎來2022年,中國首都的居民注意到城市地鐵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標誌上,英文單詞「station」已替換為「Zhan」,拼音或羅馬化版本的漢字。」
目前來看,雖然並沒有人提出這一改動與即將到來的2022北京冬奧會有關,但作為這一世界矚目的賽事的主辦國家,中國可謂是頂着巨大的輿論壓力,又一次站在了世界的焦點。
當下,「如何讓世界更好地看到中國」,的確成了值得所有人思考的問題。
國際化?還是去英文後的本土化?
當下若是沒有個定論,我們不妨把視線轉向十四年前……
2008年,為了迎接北京奧運會,與國際接軌,「全民學英語」的熱潮在國內興起。
面對着數以萬計的外國遊客,從賽場上的運動員到80歲的離退休老人,人人都能說英語,大街上的大爺大媽見面都能說一句:long time no see!
而在奧運會開始之前,北京政府也發起了一場活動——
「全民參與,糾正公共場所錯誤的英文翻譯」。
於是,這一年,公共場所中令人匪夷所思的Chinglish被狠狠修整,公共場所的路牌也增設了雙語指引,乃至中、英、日、韓四種語言。
然而,十四年過去了,曾經被嚴格整改的英文翻譯,又換回了我們熟悉的漢語拼音。
拼音還是英語,「Terminal」還是「HangzhanLou」,「Temple」還是「gong」——
究竟是文化自信,還是時代的選擇?
你們怎麼看,更傾向於哪種?在評論區,和大家聊一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