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內外交困 中共"大外宣"最近有啥新花樣?

2020年底,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報告說,受新冠疫情和「戰狼外交」等因素影響,歐美和亞洲的多個發達國家對中共的好感度明顯下降。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共近年來越來越好面子,並試圖對外營造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那麼,當局最近出了哪些「大外宣」新招數?民主世界又該如何從容應對呢?本台記者家傲和亞薩就對此進行了一番梳理和分析。

鄭州街頭被圍攻後,德國之聲記者馬蒂亞斯·比林格(Mathias Boelinger)在推特上公佈了現場視頻。(視頻截圖)

手法一:阻止、騷擾駐華外國記者的正常工作

去年七月,河南鄭州遭遇的一場洪災也讓人見識到了中共宣傳機器的威力。汛情發生後,河南共青團在微博上動員中國網民舉報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白洛賓(Robin Brant)的下落,並指控這家媒體「造謠」。第二天,鄭州民眾將德國之聲記者貝林格(Mathias Boelinger)誤認為白洛賓,還與其發生肢體衝突,一名記者同行急忙在一旁圓場。

「同行:不要動手,不要動手……

圍觀男子一:不要走,不要走……

圍觀男子二:他是哪家媒體的啊?這些外國(媒體)都在誣陷中國…...」

駐華外國記者協會表示,洪災發生後,英國廣播公司、《洛杉磯時報》等媒體的員工收到了死亡威脅、恐嚇短訊和電話,而美聯社法新社等媒體的記者在報道過程中受到了騷擾和阻攔。

隨着外媒在中國的生存空間不斷被侵蝕,中共官宣在敘述敏感事件時顯然佔據了更大的話語權,這無疑是當局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一環。

手法二:外包虛假信息傳播

除了竭力消除雜音外,北京當局還試圖操縱國際輿論風向。《紐約時報》上個月報道,上海警方去年發佈的招標文件顯示,他們希望在推特、臉書等主流社媒平台上定期創建大量虛假賬號,還想讓承包商把一些賬號包裝成精品賬號,便於推廣一些「素材」。此外,他們還希望承包商定期製作並發佈指定素材的視頻,並人為置頂。

文件顯示,招標公開後不到一個月,一家上海通信技術公司就已中標。在競標提案中,這家公司自稱有二十名員工,其創始人魏國林的領英(LinkedIn)頁面顯示,他們與跨國公司合作,在「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領域提供服務。

這家公司的中標報價表顯示,他們將為當地警方提供「境外社交平台註冊」、「境外社交平台賬號偽裝及維護」、「製作原創視頻」等六項服務,每月要價至少六萬元人民幣。

《紐約時報》近期還報道,北京當局還通過贊助一些國外「網紅」回擊外界對中國專制制度、少數民族政策、新冠疫情等問題的批評。比如在談到新疆人權狀況時,下面這位「老外」在一段視頻中說的話聽起來就像是中國官媒的文稿。

「西方的目的就是在新疆製造動亂,從而阻止中國的崛起。」

這是英國「網紅」巴雷特(Lee Barrett)。他和他的兒子在油管上發佈的中國生活視頻得到了幾百萬點擊量。這對父子去過世上獨一無二的酒店,走訪過中國的偏遠村莊,還曾在街頭品嘗美食。他們一方面對外展現在中國的多彩生活,另一方面也在抨擊西方對中國的「誤解」。

巴雷特去年表示,他們的住宿和出行是由「對方」提供的,但沒人告訴他們要拍些什麼。

我們再來聽聽另一位「網紅」的話。

「用他們的話說是種族屠殺,這種說法毫無證據可言。中國沒有種族滅絕,這種言論已經被我們拆穿很多次了。」

這是英國網紅韋斯(Barrie Weiss),他也是「靠譜中國」網(Best China Info)的創始人。本台記者注意到,他近期在網上發佈了一篇文章為中國的民主制度辯護,而另一篇文章則指控西方借彭帥事件抹黑北京冬奧會。

《紐約時報》報道,這些網紅大多在中國生活了很多年,還聲稱他們發佈的視頻內容是由本人、而非北京當局決定的,但其中的一些人承認他們接受了中共官方機構提供的資金,而中共官員在記者會上也展示過他們的視頻,並在社媒上宣傳過這些內容。

手法三:在海外社媒平台上追蹤中國異見人士

有跡象表明,中共政府不但在海外平台上散播「正能量」信息,也在這些平台上儘可能地抹殺批評聲音。《紐約時報》上周報道,北京當局在國內建立了密不透風的言論審查系統後,正將其監控網拉到境外。報道說,當局通過先進的調查軟件、公開記錄和數據庫,查找社媒用戶的個人信息。

一位現居澳大利亞的中國留學生向《紐約時報》提供的一段視頻顯示,她老家的警察一年多以前傳喚了她的父親,並用其手機給她打電話,催促她刪除一個惡搞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推特賬號。

「警察:等一下,我問你,推特號@FakeNewsOfChina是不是你的?

留學生:不是啊。

警察:那個推特號是你的嗎?

留學生:什麼?推特?

警察:這個推特號是不是你的?

留學生:我沒聽說過這個號,從來沒聽說過。」

報道還說,一位去年冬天回中國過年的陳姓留學生(Jennifer Chen)在國內轉發了一些新聞和視頻,還偶爾發表了一些在中國社媒平台上被封殺的言論。在探親期間,當地警察找上了門,還把她帶到派出所問話,命令她刪除推文和僅有約一百個粉絲的匿名推特賬號。在她返校後,中共警方繼續跟蹤她,還在電話中詢問她的母親,女兒最近有沒有訪問任何人權網站。

在打壓負面聲音的同時,中共官員和媒體也在同一些平台上發動宣傳攻勢,一方面為中國取得的「成就」點讚,另一方面痛批西方國家的弱點,這也被稱作「戰狼外交」。

華盛頓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去年引述牛津互聯網學院(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的一份研究報告說,2020年6月到2021年2月的九個月間,中國外交官發佈了20多萬條推文,收穫了近七百萬個贊和上百萬條評論。在此期間,中國官媒在推特和臉書上管理的170多個賬號發文更是高達70萬次,總共獲得了3億多個贊,以及幾千萬次評論和轉發。

手法四:通過滲透外媒影響受眾

不過,中共顯然並不滿足於自家宣傳機器的威力,也在長期通過滲透外媒試圖提升其國際形象。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多年來,中共官媒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國際主流報刊上植入了所謂「半廣告、半社論」(advertorial)的插頁。這些插頁中的文章看上去像是新聞和社評內容,實際上卻是中共的「大外宣」內容。

華盛頓智庫全球枱灣研究中心副所長多森(John Dotson)去年就在詹姆斯敦基金會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談及此事。文中說,在英國《經濟學人》2020年初的一期雜誌中,一篇題為《信心倍增:習近平主席帶頭抗擊新冠疫情》(A Shot of Confidence—President Xi Leads the Battle Against COVID-19 Outbreak)的文章以廣告形式出現,讚揚了中共政府的疫情防控手段,指出這值得其他國家效仿。

文中還說,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插頁正從紙媒轉移到網媒上,這可能會讓這樣的「大外宣」接觸到更多的讀者,在一些情況下甚至還可以為特定群體打造量身定製的內容。比如,《中國日報》的「中國觀察」(China Watch)專欄就出現在了《華爾街日報》、《外交政策》等西方媒體的網站上。

另外,北京當局近年來還組織了大批外國記者到中國接受培訓,他們大多來自發展中國家。《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JR)就曾發文說,2019年,來自49個非洲和亞洲國家的50名記者在中國參加了長達十個月的培訓,內容涵蓋中文、政治、經濟等領域。這個項目得到了中方資助,參與者不但被安排在北京市中心的公寓入住,每個月還可以享受餐飲和娛樂津貼,併到全國各地旅遊。

倡導新聞自由的國際組織「無國界記者」(RSF)同年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已有來自至少146個國家的三千多名傳媒工作者接受過中方資助的職業培訓。

民主世界應如何應對?

近些年來,中共發動的「大外宣」不但倚仗了在國內屢試不爽的審查機制,還利用了西方相對自由的輿論環境,藉機營造中國一片「歲月靜好」的假象。那麼,國際社會該如何應對這樣的宣傳攻勢呢?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院院長曾銳生(Steve Tsang)對本台表示,民主世界應該儘可能地揭發這些「大外宣」的幕後指使者,以便民眾更好地甄別信息。

「我認為我們需要對這些虛假信息逐一進行反制,雖然這可能會非常耗時費力……但在我看來,我們不該採取與中共類似的方式來應對他們陰險的、讓人難以接受的手段,以免捲入一場錯誤的『逐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

實際上,很多互聯網企業已經在這樣做了。臉書、推特和油管等社媒平台近些年已經開始標註受到政府資助的賬號,這意味着央視、新華社、《環球時報》等中國官媒都被貼上了這樣的標籤。與此同時,這些平台還定期封殺涉嫌傳播虛假信息的賬號,這意味着不厭其煩地重複中國官宣的「水軍」和機械人賬號將難逃折壽的命運。

追蹤中國網絡審查的「中國數字時代」(China Digital Times)網站審查分析師劉力朋表示,標註賬號性質、封殺可疑賬號等措施都有助於營造一個更清新的網絡環境,而民主社會一定要對自身價值觀抱有信心。

「中共政府已經無所不用其極了,我們永遠不要低估他們的敵意,但這些招數起到的效果與他們的投入相比還是相當可笑的。我認為對於那些了解中國『大外宣』規模的中文使用者來說,最重要的反而是要對言論自由抱有信心,這就可以抵禦很多假消息和誤導性信息。」

北京冬奧會開幕在即,中共二十大將於年底召開。中共政府在新的一年中又會祭出哪些宣傳招數呢?本台將對此持續關注。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108/1693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