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趙思樂:書寫他人的抗爭讓我走出懵懂

作者:

講述人:趙思樂|美國喬治城大學中國法研究員、前時政記者

趙思樂,1990年生人,前中國時政記者。自幼在政治空氣相對開放的南方都市廣州長大,天真地以為自己和香港電視裏那些可以上街遊行、抗議、選舉的人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直到考入南京大學學習金融工程時,她才意識到,原來這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

在學期間去台灣交換半年,時值2011年台灣大選。民主社會的自由氛圍讓她感受到巨大的衝擊,也點燃了她從小心懷的媒體人夢想。大學期間,她開始為設在香港的媒體撰寫深度報道,從烏坎村選舉、非政府組織在中國遭遇的幾近覆滅式的打壓,到「709家屬」艱難跋涉的維權抗爭。二十出頭的她以超乎年齡的冷靜、細膩的文字記錄中國紛繁複雜的社會運動和被強權碾壓的個人,曾多次獲得香港人權新聞獎和亞洲出版業協會頒發的卓越新聞獎。

2017年,趙思樂在台灣出版《她們的征途:直擊、迂迴與衝撞,中國女性的公民覺醒之路》。用她自己的話說,這本書「通過五位女性抗爭者的笑、淚、痛、愛的成長故事,透視中國近30年來複雜跌宕的社會運動,如何興起,又如何落敗。」該書榮獲《亞洲周刊》評選的2017年非虛構類「十大好書」。

2018年趙思樂赴美留學,在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攻讀全球政治與安全的碩士項目,畢業後留任該校亞洲法中心研究員。

從一開始懵懵懂懂的,到烏坎的時候覺得很不忿,到後來做很多報道,包括薄熙來事件、對NGO的打壓、最後是709,我意識到這個國家機器它本身,它的目的就是要方方面面地控制和壓制社會的活力和它的民主精神、民主嘗試和抗爭意向。

我在廣州長大,那裏可以看到香港電視台、TVB之類的電視節目。各種各樣的新聞時事節目經常報道遊行示威,討論各種政策議題,在立法會裏面辯論啊,質詢高官啊,都是特別正常的事情。我在電視機里可以看到台灣的選舉是多麼轟轟烈烈,我以為選舉是很平常的事情,甚至總統選舉什麼的。因為當時年紀很小,你從電視中接收到的東西,你就認為是自己的社會就是長這個樣子的。

在我9歲的時候,當時發生了一件事情,美國轟炸了中國的駐南斯拉夫使館,廣州街頭上出現了愛國主義遊行。我爸爸就在街邊上看。我覺得特別無聊,就跟我爸說:「我們回家吧,你為什麼在看這個?」我爸就說:「這個在中國很少見。」當時我就困惑了,就覺得這不是很常見嗎?電視機里一天到晚都在遊行什麼的。但是我也沒有問我爸,我們家是一個非常去政治化的家庭。直到上大學的時候才理解到原來我身處的社會是不太一樣的。因為我去了比較北方的地方讀大學,就覺得,哦,原來大家都想入黨,原來大家從小都看《新聞聯播》。我覺得《新聞聯播》特別無聊,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想要當公務員,想要入黨,但是對於他們來說好像都是特別正常的事情。

有一年我暑假回廣州的時候,廣州的一些學生正在以獨立參選人的身份競選人大代表,途中就遇到了種種阻礙。我去做了一個調查報道,完全就是出於興趣。當時的微博啊、討論啊,包括整個社會還是有一點點公民社會的空間的。

真正意識到香港、台灣跟中國大陸之間政治制度的區別,以及這些區別是怎麼來的,可能是我去台灣交換那個半年時間裏。當時台灣正在舉行總統大選。剛剛目睹中國搞基層的人大代表選舉受到種種阻礙,你可以想像我到台灣後感受到的那種衝擊和對比,當時特別的興奮。現在想起來是一段很瘋狂的歲月。沒有錢住在台北,我會睡在台北街頭,為了到處去採訪政治人物。他們也特別開放,願意跟我聊。

我在微博上面直播我的台北觀察,今天去了哪裏,採訪了誰,有什麼有趣的想法。這些東西被注意到了。《陽光時務周刊》是一個設在香港,但是有很多比較自由化的中國媒體人包括長平老師、張潔平、賈葭他們組成的一個小小的媒體。他們好像特別缺人手,就問我:「你要不要來給我們寫稿?」我就記得當時一個21歲的學生跟這些老師坐在一起,參與政治討論,一直聊到凌晨兩三點。那是一個非常興奮地、狂飆似的體驗,對我愛上公共生活和公共討論其實是有特別大的影響。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225/1687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