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二戰後日本政府的反思

作者:

1951年,親美的戰後首任首相(兼外相)的吉田茂,要求日本外務省官員就太平洋戰爭中日本在外交方面的失敗及其原因做了總結。也算是日本官方對戰爭的反思吧。這是我自己翻譯的版本。

1,因為918事變而退出國聯

雖然說外務省不能主軍部的事,但是由此發展到滿洲國獨立,甚至發展到日本被迫退出國聯,這是錯誤的。即便大家反對,日本也應該作為國聯五大常任理事國留在國聯內部。日本退出國聯,最終導致日本的孤立,導致日本和英美交惡,最後不得不與德意結盟。反觀蘇聯,不僅從那以後加入了國聯,還和歐洲各個鄰國簽訂的各種協定,國際地位得到充分鞏固。

2,不應該和德國簽訂反共產協定

日本和德國簽下這個協定,目的當然是為了鉗制蘇聯。但是實際上,蘇聯在對外動武方面還是相當謹慎的,日本與德國結盟,一貫不喜歡希特拉的英國法國當然不高興。所以與德國結盟除了使日本表面上看起來並不孤立之外,其實沒什麼好處。

3,對美國的談判沒有預先考慮讓步的可能性,這是錯誤的

對美國的談判從1941年開始。這個談判中,日方內部的立場是:在日方的最重要議題上(例如在華駐軍問題等),要採取強硬姿態一步不讓。現在回過頭去看,當時應該忍讓。真的想讓日本和美國達成某種程度的協定,那對方的要求當然也要考慮。

日本如果在一部分問題上讓步最終和美國達成某種妥協,應該對日本特別有利。更坦白的說,如果一開始就沒打算讓步,那還不如別談。談了半天自己越來越被動。當時御前會議已經統一了的意見是:"和美國打,戰爭初期可以在戰術上獲得一定的勝利,但是不可能讓美國徹底屈服"。也恰恰是基於這個前提,開始了對美的各種談判。但是這個結論加上這個事實,其結果只能是讓日本去打一場贏不了的戰爭。

4,不該幻想把蘇聯拉入三國同盟

在諸多的反省當中,對蘇聯的外交方面的總結是最沉痛的,甚至有人說是"最愚蠢的"。

二戰初期,日本應該採取不介入的路線,這樣日本的國際地位會得到提升。但是當時的日本一廂情願地認定,德國與蘇聯的關係十分友好,所以如果日本和德意結盟,日本可以請德國以"正式的介紹人"的身份,把蘇聯也請到三國同盟里來。現在想想這個想法真的是荒唐透頂。當時應該採取的策略是,"從一開始就堅持就是四國同盟,只有三個國家就不要結盟"。簡單的說,通過日本與德國的結盟,德國達到了牽制美國的目的,而美國本來沒想對日開戰,卻在日德結盟後反日情緒高漲。這麼看,日本和德國結盟"有百害而無一利"。

5,不應該試圖通過蘇聯來控制英美

日本和蘇聯之間,是簽有"日蘇中立條約"的。日本方面當時的考慮,是希望通過與蘇聯的互動,"使日美關係朝對日本有利的方向發展"。但是蘇聯簽訂該條約的目的,其實是希望給日美的對抗火上澆油,當然蘇聯的這份花花腸子,日本肯定沒有猜到。

"歷史證明,只有日本先與英美結盟,才能在對蘇的談判中討到便宜。而真正的結果是,日本一方面與英美反目成仇,一方面又迫於蘇聯的壓力被迫吞下苦果。當時的松崗外相希望通過對蘇聯的讓步,由蘇聯來抵擋英美,但是從結果上看,這個協議只是使英美的反日情緒進一步被激化,最後使日美關係徹底惡化,而這個變化,完全就是斯大林所希望的結果。互相簽了中立條約蘇聯就可以為我所用,這種美夢只能說是異想天開。"簡單地說,該中立條約只是使日本軍部對美國的態度日益強硬。雖然最初的着眼點,是希望通過聯手蘇聯"使日本在與英美的談判中討些便宜",但是結果是"該條約被蘇聯單方面坐收所有漁人之利,給日本卻只是招來了殺身之禍。"

6,希望通過蘇聯的調停而結束戰爭,這也是愚蠢的

1945年6月,日本政府決定"通過蘇聯實現與英美的和談",於是派出特使赴莫斯科,希望蘇聯能夠替日本與英美談判結束戰爭的方式。這是當時軍部強迫政府採取的措施。"日本根本就應該立刻接受英美無條件投降的要求,完全不應該給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機會。反過來希望通過蘇聯的調停來結束戰爭,真是愚蠢到了極點"。"就算不直接談,也應該以英美為對手展開和平交涉。指着蘇聯這種國家來幫助日本實現和平,肯定是大錯特錯了。如果在雅爾塔宣言發出之前就向英美投降,至少可以避免蘇聯的參戰,避免蘇聯跟着瓜分勝利果實"。

日本外務省當年的這份報告,在對蘇關係方面的反省最深刻,措辭也最慘痛。

吉田茂本人在1945年4月曾經因為反戰思想被日本憲兵隊逮捕,他被捕後的陳述也意味深長:"不管誰怎麼說,日本不向英美學習不向英美靠攏,就永遠成不了一個繁榮的國家。日本與英美對抗的現狀應該馬上得到糾正。日本敗在英美手下,國家根本的體制可以得到保全,但是如果日本赤化了,那這個國家就徹底完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正經雜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217/1684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