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北宋滅亡過程中,犯下了多少外交失誤?

作者:

關於北宋滅亡,歷代反思甚多。本文主要集中於梳理北宋在處理遼、金關係時的種種失誤。

一、聯金滅遼的成功很僥倖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九月,鄭允中、宦官童貫使遼,有燕人馬植見童貫,說遼朝必亡,可以聯女真取燕地,得到童貫的賞識。政和五年(1115),馬植從遼境歸宋,更名李良嗣,獻策聯金滅遼。徽宗召見,賜李良嗣姓趙。

當時太宰鄭居中反對聯女真的策略,譴責太師蔡京不守宋遼兩國和約。蔡京把責任推給徽宗:「上意已決,豈可沮乎?」鄭居中怒道:

使百萬生靈肝腦塗地,公實使之,未知公異日如何也!

政和七年(1117)秋,遼人高藥師自海道至登州,報告女真已經佔領大半遼地。次年五月,童貫上平燕策。八月,宋廷派人出使金國。十二月,完顏阿骨打派人帶國書及禮物前來宋廷。宣和二年(1120)三月,宋廷派人約阿骨打夾攻遼。阿骨打對宋使說:

「契丹無道,我已殺敗,應系契丹州域,全是我家田地。為感南朝皇帝好意,及燕京本是漢地,特許燕雲與南朝。」

阿骨打要求歲幣五十萬。

此外,雙方約定夾攻遼朝,宋軍攻燕京,金軍自平州松林往古北口,若不能做到,則難依約執行。同時,雙方出兵,以古北松亭及平州東榆關為界,以免兩軍相見,引起衝突。七月,阿骨打又派使者帶國書至宋廷,許諾將燕地讓與宋朝,要求宋廷將輸遼的歲幣轉給金人,不可對遼許和,並須依約夾攻,否則不能執行原約。

宣和四年(1122)年初,金軍攻佔遼中京。遼天祚帝逃往西京。耶律淳在燕京自立為帝。四月,金軍取西京,天祚帝西奔西夏。童貫派人入燕京招降失敗。耶律淳命人拿出宋真宗宋仁宗畫像,責備宋人違約,但願意為宋朝藩屬。童貫因與女真有約,不可與遼和,命宋軍攻打燕京,但被遼軍打敗。稍後,遼涿州守將郭藥師率常勝軍精兵八千降宋。宋軍佔領了涿、易兩州。此時宋廷的政策是:如宋軍乘勝入燕京,即不讓金軍入關;如不能取燕,則請金人入關。多次出使金國的馬擴認為不可讓金人入關,而趙良嗣認為宋沒有能力取燕,主張以歲幣誘金人替宋取燕京。

十月下旬,童貫命宋軍再攻燕,再敗。

十二月,金國完顏阿骨打攻燕。燕京遼國君臣逃亡,守臣開門投降。

宣和五年(1123),宋金兩國簽訂條約。金人讓燕京及六州地,宋人基本上將輸遼的歲幣轉交金國,另加燕京代稅錢,其他條文與宋遼誓書大致相同。誓書還約定不許「密約間諜,誘擾邊人」。同年四月,童貫、蔡攸領軍入燕京。汴京朝野大肆慶祝,認為太祖、太宗沒有達成的目標,如今已達到。

聯金滅遼的外交,至此告一段落。宋與金合力夾攻遼朝,宋完全沒有功勞,卻仍然得到燕京和六州,這是宋自開國以來從未獲得的巨大成就。不過,沒有建功而獲得利益,是相當僥倖的事。而且宋人看到金人的軍事力量,也應當反省檢討,自此努力充實軍備,完善國防設施。尤其重要的是,對金的平等條約得來不易,宋應該像列祖列宗對遼朝一樣對金絕對謹守誓言,尊重兩國間的和平關係。

但宋徽宗沒有做到這一點。

♦宋徽宗像

二、宋徽宗頭腦發昏違背誓約

宋金簽訂誓約的同年八月,完顏阿骨打去世,其弟吳乞買繼位。

十一月,金將完顏斡離不率軍圍攻平州。起因是:原遼興平(平州)節度使張覺降金後,金人命他為臨海軍節度使,知平州。金人將燕京交還宋人後,張覺叛金,殺金燕京宰相左企弓等人,以平州歸附宋朝。被成功沖昏了頭的宋徽宗竟違反條約,接納張覺,犯了嚴重的錯誤。趙良嗣反對不顧誓書「不招納叛亡」的條款接納叛人,但朝廷竟允許張覺任世襲節度使。

於是,斡離不要宋廷交出張覺。

宋廷不得已,殺了一名貌似張覺的囚犯,將首級送給金人,卻被金人識破。最後宋廷只得將張覺處死,將首級送給金人。宋朝容納叛人,顯然違反和約,給了金朝出兵的藉口。歸附宋朝的郭藥師宣言:「金人慾得到張覺,宋朝即將張覺交出去,若金人要求得到郭藥師,宋朝也會將之交出去吧?」郭藥師的常勝軍因此解體。

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太宗完顏吳乞買下詔伐宋。金元帥府對中原發出檄書,譴責宋人背盟(指陰納張覺,違背誓約),招誘金境官民,以及不交歲幣,所以舉義師奉天伐罪。十一月下旬,斡離不攻陷薊州。十二月初,斡離不攻燕京,郭藥師投降,宋軍的防線瓦解。十二月中旬,宋廷派使者前去講和。宋徽宗下詔罪己,罷花石綱,並將皇位讓給太子趙桓,即欽宗。自己則離開汴京前往江南。

靖康元年(1126)正月,斡離不率軍渡黃河,攻打汴京。宋廷派使者與金軍談判。斡離不移牒宋廷,譴責宋朝背盟招納張覺,直指宋軍是「不知兵之眾而拒我熟練征伐強勇之士」。宋廷再派使者李梲等往見斡離不。行前,欽宗表示願意付歲幣三五百萬。李梲與斡離不訂城下之盟,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予金,尊金主為伯父,賠款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各萬匹、絹緞各一百萬匹。金國使者帶誓書至宋廷講和。

三、宋欽宗簽訂城下之盟後仍搖擺不定

欽宗與金人締結城下之盟,割讓河北、河東三鎮及增加歲幣。此番屈辱求和,與完顏吳乞買成為了侄兒和伯父的關係。宋朝仍可自稱大宋,卻喪失了對等的地位。此外,宋廷又以康王趙構和太宰張邦昌為人質。正月十日,張邦昌、康王出使。

金兵撤退後,种師道和姚平仲的援兵抵達京師,主戰派李綱等反對議和,不允割地。二月一日夜,姚平仲率步騎萬人劫金兵寨失敗,恐被處死而逃走。斡離不以書質問,欽宗遂罷主戰的李綱和种師道。

但是主戰的臣僚仍請用李綱。二月五日,太學生陳東等上書,軍民不期而集,數萬人抗議,罵宰執李邦彥等,殺傷內侍二十餘人。欽宗被迫再以李綱為尚書右丞、京城四壁守御使,又命人以國書與斡離不道別,仍下割三鎮之詔。金軍遂班師。二月十七日,金兵渡河北去。

但朝野仍認為不可放棄三鎮。於是,數日之間,政策反覆。三月十六日,欽宗下詔固守三鎮。四月,太上皇宋徽宗回到京師。此時諸路軍隊陸續抵達汴京,大臣以為可以抵禦金人,乃不肯割地。完顏粘罕使節中的燕人趙倫,告訴宋朝使者說,遼降將耶律余睹不滿金人,可以策反。宋朝宰相徐處仁和吳敏,信以為真,乃以蠟書交趙倫帶去,趙倫卻將蠟書交給粘罕,粘罕大怒,差人質問宋廷。

七月,宋欽宗再遣使請求金帥免割三鎮,而以三鎮的稅收為歲幣。粘罕不許,說「若不割得三鎮土地人民,決不可和」。同月,蔡京病死,宋廷遣官殺童貫、趙良嗣。八月,李綱求去。九月,金兵再度入侵。粘罕攻下太原,奉命堅守三鎮的宋朝諸將皆失敗。

十一月,完顏斡離不和完顏粘罕分別渡黃河。十四日,欽宗召百官共議割三鎮的利弊。范宗尹帶頭主張割地,說既然已經答應割地,不能失信。何㮚、梅執禮、孫傅、呂好問、洪芻、秦檜、陳國材等三十六人反對,認為河北為天下之四肢,天下乃祖宗之天下,非欽宗的天下。但欽宗決定割地,遣使者前往粘罕軍前交割三鎮。粘罕告訴使者,三鎮已經不是問題,因為他已經決定以黃河為界:「昨日已遣使往汴京,令以黃河為界。三鎮事更不須議。」

隨後,金國兩路大軍一同包圍汴京。閏十一月初開始攻城。二十五日,金兵登城,汴京失守。閏十一月三十日,欽宗被迫出城。金帥粘罕遣人向欽宗索取降表,欽宗被迫上降表,內容被金人修改數次,內中提到「官軍才退,信誓又渝」。

欽宗哀求金人能夠保全趙氏。欽宗和兩位金帥議和,粘罕要以黃河為界,然後請欽宗回宮。此時金人還沒有廢掉趙宋政權的打算,他們開始索取宋政府文籍、軍器,並大舉搜索開封城內的金銀財帛、各種工匠和書籍,似計劃搜刮財富帶回東北。欽宗被放回城時,「會看春風擁赭黃,萬民歡歌喜欲狂」。

♦宋欽宗像

四、金人責備宋帝毀約,另立張邦昌為帝

但稍後金人改變了主意。據後來於建炎元年出使金國的傅雱的報告,金帥斡離不的態度比較溫和,主張保存趙氏朝廷,而粘罕聽了完顏兀室的異議後改變了策略,要廢除趙氏,另立異姓。

在京城中的群臣作最後的努力,兩次送文狀至金元帥府,解釋童貫、趙良嗣、王黼等妄起事端,皆已處斬,徽宗聽信奸臣,而幼主為大臣所誤,求金帥保全新主,或者於趙氏子弟中擇一賢者。金帥卻令使者催宋臣另立異姓為新主。最後群臣不得已,推選張邦昌。

三月七日,金元帥府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都於金陵。金人入侵華北時,屢次以檄書聲明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因為徽、欽二帝毀盟約,於冊立張邦昌的文書中再次譴責宋朝:

「父既無道於前,子復無斷於後,以故征師命將,伐罪弔民。」

這是在強調他們的軍事行動是合法合理的。金元帥府立張邦昌的「行府告諭亡宋諸路立楚文字」,對中原官民說明金朝予宋的恩德很多,與宋朝締結誓約,本來久通和好,不料宋人毀約背盟,所以對宋用兵。宋主內禪後,哀泣求和,願割三鎮,訂立新約,但「誓墨未乾,盟言已變」。說明金人不能容忍趙氏,又無意於土地,所以在黃河以南另立一個政權,作為金國的屏藩。

張邦昌政權實際上是比後晉石敬瑭更為不堪的傀儡,金人利用他收拾兵火之後的殘局,以便日後策划進一步的大計。

四月一日,金人班師,擄徽、欽二帝,押解百官、學者、后妃、宮女、太監、工匠,宮中和政府的禮器書籍,以及搜括來的大量金銀財寶北還。金人還劫迫百姓,「華人男女,驅而北者,無慮十餘萬」。而汴京城被圍時,由於糧食匱乏,「道上橫屍,率取以食,間有氣未絕者,亦剜剔以去。」金軍撤退,到處抄掠,「殺人如麻,臭聞數百里」,留下傀儡張邦昌管理劫後的華北。

五、從外交層面反思北宋滅亡

北宋之亡,評論者甚多。

南宋人葉適認為不應對他國不守信義,聯金滅遼是錯誤的政策。另一位南宋人真德秀論北宋之亡,舉出十大失誤:朝政大壞;軍政大壞;不畏天戒(災變);不恤人言;毀忠忌賢;濫用小人;蒙蔽欺上;橫徵暴斂,民不聊生;授任非才(童貫出使);聯金滅遼。真德秀不認為結納張覺和耶律余睹是根本原因,認為即使沒有張覺事件,盟約還是難保。作為忠於宋朝的大臣,真德秀自然避免論及皇帝的過失。

到了明末,王夫之對宋代諸帝予以嚴厲的批評。關於北宋之亡,王夫之尤其重責徽宗帶着北宋走向亡國。今人金毓黻論靖康之禍,認為原因有三:一、和戰不定;二、徽宗無術以任天下之重;三、軍備墮廢。並謂遠因為新舊黨之交鬨,置國事於不顧。

按北宋末年的大勢,宋廷在收回燕雲後,若能一方面治理好新得的土地和人民,另一方面充實國防,整軍經武,則至少可以暫時維持類似宋遼間的和平關係。但昏庸的徽宗君臣被恢復燕京的喜悅沖昏了頭腦,於大事慶祝之餘,不積極謀劃收復的疆土、收拾戰亂後的秩序,以及安定燕京地區的人民。

因此,北宋滅亡的原因,可以說主要是君臣昏庸無能,蔡京、童貫等人好大喜功,西面圖謀平服夏國,北方又想摧毀遼朝,導致宋朝的人力物力不能應對這樣的耗損。軍事方面,攻遼燕京失敗,金人看到宋軍的弱點。在外交方面,聯金滅遼不一定是錯誤的策略,但是既然要執行此一策略,各方面都應配合,尤其是當時金人並無進兵中原的意向,既然訂立了和約,宋朝就應當像從前遵守與遼朝訂立的和約那樣,遵守與金朝訂立的和約。但是當政者居然破壞剛訂立的和約,容納叛亡,給金人以進兵的藉口。

這時候的宋朝,政治和軍事似已完全癱瘓。卻希冀聯合新興的女真,一舉消滅契丹,收復燕雲十六州,最終在國力不充實的情況下演出了一場輕率從事軍事冒險活動的失敗悲劇。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短史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208/1680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