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大樓。(李莎/大紀元)
2021年,中共雖然宣稱中國FDI(外國直接投資)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外貿保持強勁等等,但順風順水的國際經濟環境已一去不復返了,請看如下十件事。
一、拜登政府維持對華高關稅 美中經貿緊張未解
世界上唯有美中兩國的GDP超過10萬億美元。2020年中國的GDP相當於美國的70%。美國是中國最主要的市場、資金、技術的來源國。中國大部分貿易順差來自美國。2018年開始的美中貿易戰是美中經濟關係的轉折點。今年1月20日拜登就職。新政府基本延續了川普政府的對華經濟政策,且增加了一些制裁措施(迄今四次:4月8日、7月9日、7月16日、11月24日),科技方面則實施「小院高牆」(small yard, high fence)政策對中共進行精準打擊。
10月4日,經過數月的內部審議後,拜登政府首次發表對華貿易政策,包括:1. 重新審議並與中方討論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執行情況,強調中方必須遵守其簽定的承諾(中方採購量未達標 );2. 啟動一個有針對性的關稅排除流程,保持開放,但也不排除未來可能增加額外的排除流程;3. 美國繼續對中方以國家為中心和非市場的貿易做法表示嚴重關切(傷害美國勞工與產業),認為中方的這些行為在第一階段協議中沒有得到解決;4. 美國將與盟友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合作,建立一個公平並允許良性競爭的國際貿易體系。
普遍認為,這是對川普貿易戰既有狀態的維持和微調。拜登政府將不會主動惡化貿易戰,但也不會對之加以大幅度的緩和。
二、歐盟凍結《歐中全面投資協定》
歐盟是全球三大核心經濟體之一,2020年GDP15.19萬億美元,略高於中國的14.73萬億美元。中歐經貿發展迅速。2020年,歐盟與中國實現貿易總額5860.32億歐元,中國在歐盟對外貿易總額中佔比達到16.07%,首次超過美國(15.22%)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相較而言,中歐雙邊投資規模偏小。2001年—2019年,歐盟對中國累計實際投資金額約為1,100億美元,中國對歐盟各成員國累計投資近940億美元(僅佔中國對外投資總存量的4.3%)。歷時七年,經過35輪談判,2020年底中歐達成雙邊投資協定。
但是,今年3月22日,歐盟與美英加等國在同一天宣佈對在中國新疆侵犯人權的4名中共官員和1個實體實施制裁。隨即,中共強硬反應,反制裁歐洲多國議員與學者。議員們認為,歐盟的措施是針對聯合國條約中規定的侵犯人權的行為,中共的制裁併不是基於國際法。5月20日,歐洲議會以599票贊成、30票反對、58票棄權,通過凍結《歐中全面投資協定》批准程序,直到中共取消對歐盟政治人物的制裁為止。11月24日,歐盟成員國大使級會議批准動議,將延長針對新疆侵犯人權的制裁令。外界預期《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在歐洲議會通過無望。
三、日本岸田內閣推「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 劍指中共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領導的新內閣,新設「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一職,並擬在2022年1月國會開議時提出暫定名稱為「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的法案,內容包括「供應鏈堅韌化」、「維持基礎建設功能」、「專利 非公開化」及「確保技術基礎」等四大重點。
除確保日本與民主夥伴國在半導體、高科技供應鏈、能源、醫療資源等必要且須充分的物資上達到「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和「戰略不可替代性」(strategic indispensability)外(鼓勵外資在日設廠),也有意加入「事前審查制度」,排除可能對基礎設施穩定運作造成影響的中共產品或系統。而「專利 非公開化」主要目的是防止可用於新一代武器研發的先進技術外流,法案將規定某些技術一旦被列為禁止公開的專利,即使過了專利期,也不能公開其申請內容(對此項專利申請者發放補償金)。
此外,日本也將限制留學生學習安保技術 。《日經》中文網報導稱,日本經濟產業省計劃在2021年內修訂《外匯和外國貿易法》相關規定,2022年度開始實施。日本的大學若為留日半年以上外國學生提供重要技術學習,校方需獲得日本經濟產業大臣的許可。而留日半年以下的學生,目前已經採取許可制。同時,今後,即使是長期逗留日本的外國學生,如果有從外國政府獲得年收入的25%以上等「處於外國影響之下」的,也將納入管理對象。
四、重塑跨大西洋夥伴關係 美歐貿易 和技術委員會(TTC)召開首次會議
6月15日,歐盟-美國峰會 同意重塑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為擴大歐盟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避免出現新的不合理的技術壁壘,雙方決定成立歐盟-美國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TC)。此次歐盟-美國峰會是自2014年以來的首次雙方領導人會議,也是自2017年以來美國總統首次訪問歐盟總部。
9月29日,美歐貿易 和技術委員會(TTC)在匹茲堡進行首次為期兩天的會晤,討論晶片短缺、人工智能(AI)和科技競爭問題。美國國務卿、商務部長、貿易代表,歐盟貿易專員和歐盟競爭事務專員等共同出席。會後,美國務卿布林肯表示,當美歐一起工作時,「我們有一種獨特的能力來幫助塑造規範、標準和規則」。
美國沒有刻意迴避美歐合作針對中共。例如,美商務部長雷蒙多表示,會議的一個關鍵重點是與歐洲盟友討論如何限制中國(中共)的非市場行為,包括向美國和歐洲市場傾銷低價鋼鐵。
五、美日建新貿易夥伴關係
11月17日,美國和日本宣佈建立新的貿易夥伴關係(Partnership on Trade),以促進在勞工、環境和數字貿易問題上的合作,並強調「第三國之憂」,暗示對抗中共政府驅動的經濟政策。
美日貿易夥伴關係首次會議將於2022年初舉行,並定期舉行階段性會議。美日有望達成更廣泛貿易協議,解決美國對鋼鐵和鋁徵收「232條款」國家安全關稅所帶來的擔憂,並遏制主要集中在中國的全球金屬產能過剩,以及美日之間的牛肉保障磋商等等。
路透社報導說,拜登政府正在努力與亞太盟友重修舊好,目的是建立一個更廣泛的聯盟,對抗中共補貼及其它政府驅動的經濟政策。
六、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有望在2022年初啟動
近幾十年經濟區域化發展迅猛。中共謀求主導亞太經濟一體化。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於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前夕,9月16日,中共宣佈已經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對此,白宮新聞秘書珍·普薩基(Jen Psaki)在新聞發佈會上回應,美國總統拜登不會加入。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美國沒有作為。拜登政府尋求的是與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志同道合夥伴成立一個超越CPTPP,比傳統自由貿易協定更廣泛和自由的經濟框架。10月,拜登表示,華盛頓將開始與印太地區的夥伴就發展地區經濟框架展開談判。11月17日,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在新加坡的彭博《創新經濟》論壇對話會上表示,印太經濟框架可能在明年初啟動較正式進程,「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傳統的自由貿易協議更為強固」。
11月18日,正在日本訪問的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表示,美國不加入CPTPP也能團結亞太盟友應對挑戰。戴琪15日至24日的亞洲之行(訪問日本、韓國、印度)的一個重點,就是要讓日本等盟國相信美國貿易政策的「持久性」(durability)。她說,美國和亞太盟友間「有合作機會來共同應對來自中(共)國的挑戰」。
七、美歐日重啟「三方夥伴關係」 擬制新規在WTO反制中共
11月17日,美國,歐盟,日本發佈貿易部長聯合聲明,宣佈將重新簽署川普時期倡議的三方夥伴關係盟約,共同應對「第三國的非市場貿易行為」。儘管聲明沒有明指中共,但潛台詞人所共知。
該聲明還稱,「三方夥伴關係」將在未來幾周重新開始工作,貿易部長們將在稍後的第十二屆WTO部長級會議期間,舉行面對面會談。屆時,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導,美歐日將致力於制定一項工作計劃,該計劃的重點在於確定非市場做法引起的問題、現有執法工具的差距,以及確定哪些領域需要做更多工作來開發新工具和規則從而解決此類問題。
而這也得到了七國集團的支持。自2017年以來,就制止「非市場性政策和措施」尤其是限制國企問題,七國集團一直致力於達成一項最終能被WTO通過的協議。
八、WTO第八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 中共收到的書面問題破紀錄
10月20日和22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貿易政策進行第八次審議。中共收到2250個來自成員國的書面問題,多到破紀錄。多國成員譴責中共不履行世貿組織的承諾。
例如,澳洲譴責北京經濟脅迫、破壞多邊貿易體系;歐盟說中共政府補貼國有企業,卻對外來企業施壓,造成世界性競爭扭曲、引發全球貿易的系統性問題;英國、日本則分別批評中共漠視貿易互惠原則、國企和政策措施缺乏透明度;美國和加拿大譴責中共對公開反對它的做法的WTO成員,採取經濟脅迫,並且美國代表矢言將採取一切手段,以確保中共改變做法。
中共在WTO處境已類似過街老鼠。這裏回顧一下以前七次審議情況:2006年第一次,中共通過全面審議;2008年第二次,成員國開始關注中國問題;2010年第三次,1500多個書面問題,包括透明度、技術性貿易措施、出口退稅和補貼、出口限制、知識產權執法、產業政策、政府採購服務業進一步開放等等;2012年第四次,1700多個問題,WTO首次公開批評中共,歐盟收緊優惠待遇;2014年第五次,1700多個問題;2016年第六次,1964個書面問題;2018年第七次,WTO稱中國市場仍處於封閉狀態。
九、中共證實37國取消對華普惠制關稅優惠
10月28日,中共海關總署發佈通知稱,自2021年12月1日起,停止簽發輸往歐盟成員國、英、加、土耳其、烏克蘭、列支敦士登等普惠制原產地證書(Form A)。
普惠制(GSP)是國際貿易中,發達國家(給惠國)給予發展中國家(受惠國)在最惠國稅率基礎上的更為優惠的關稅減免。
自1978年實施普惠制以來,先後有40個國家給予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但到了2010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銀行2011年就將中國等歸類為中上收入經濟體。於是,37國家先後將中國從其普惠制名單中撤下來,目前僅剩挪威、新西蘭、澳大利亞3國仍在繼續。可中共依然堅稱自己是「發展中國家」,要求享有優惠待遇,讓國際社會恥笑。
同時,中共還搞流氓做法,例如加拿大早在2014年7月1日、歐盟(當時28國,含英國)、土耳其早在2015年1月1日起就不再給予中國普惠制待遇,但中共海關仍在簽發不起作用的惠制原產地證書。中共這是在糊弄誰?
十、中共領導人缺席COP26 中國碳減排壓力巨大
11月1日至12日,推進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框架》的COP26峰會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近200個國家參加的COP26會議,旨在維持把地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以避免溫室氣體造成更大的損害(註:科學界存在不同意見)。會議承諾,在2030年前停止砍伐森林,並減少強效溫室氣體甲烷的排放,以幫助減緩氣候變化。
但是,中共領導人缺席。拜登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說:「坦率地說,對中(共)國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因為中(共)國沒有露面。」「世界其它國家會看向中國,並說他們提供了什麼附加值?他們已經失去了影響全世界人民和COP會場所有人的能力,我對俄羅斯也要說同樣的話。」
雖然中共承諾,碳排放在2030年以前封頂,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但未具體說明中國如何能夠實現這個雄心勃勃的目標。而且,國際社會也不滿意中共設立的減排目標。事實上,2006年,中國就已成為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現在,全球溫室氣體總量有超過四分之一是中國排放的。專家們一致同意,如果中國的碳排放量沒有巨幅縮減,那麼全球對抗氣候變化的努力不會成功。
結語
2021年亡黨危機深入發展,中共的應對策略是向左轉,又僵又硬,慌亂無章。中共的經濟擴張和霸凌,已讓越來越多的國家站起來說「不」。中共的國際經濟環境已經不可遏制地逆轉了,給本已衰蔽的中國經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這或許也是中共衰亡的一種表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