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高手做事的5個底層邏輯(深度好文)

我們總說,真正的聰明人,都是長期主義者。

可很少有人說,那些聰明人之所以成功,除了有堅持的習慣,也少不了「會做事」的能力。

會做事,是用最少的時間呈現最完美的結果的同時,也讓自己收穫利益最大化。

綜觀我們身邊之人,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那些高手之所以能夠「一步到位」,歸根究底,在處理問題時的第一步,便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這是思維使然,也是他們長期培養出來的習慣使然。

有句話說:「笨蛋正確做事,高手只做正確的事。」

而所謂正確的事,無非就是這5點。

在正確的時間做事:別浪費時間,把握好時機,才能一擊即中

有句話說: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

意思是說,應當利用着當前的大勢,千萬不可以失去這個寶貴時機。

正如諸葛亮「草船借箭」需要藉助東風,做任何事,都要懂得拿捏時機、借勢借力。

倘若做事的時機不對,非但容易前功盡棄,還有可能引來災禍。

企業家雷軍就很懂得抓住時機的重要性。

在他看來,對於創業者來說,資本、創意和產品固然不可或缺,但時機同樣不可忽視。

38歲,雷軍辭去金山CEO職務後,果斷瞄準手機行業,創辦小米。

憑藉他敏感的意識,小米公司成立僅兩年,便在手機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銷售額破百億。

短短九年時間,小米從默默無聞到進入世界五百強之一,成為全球商業史上成長速度最快的企業。

開船要趁漲潮,行動要看時機。

聰明人往往在發展之初,就懂得把握時機,做好準備,以此來影響事物之後的走勢和成敗。

誠如哲人培根所言:

「善於識別與把握時機是極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業上,人在開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樣察視時機,而在進行時要像千手神那樣抓住時機。」

着眼大局,放眼未來,不斷突破已有的認知,學會接受新鮮事物,才能揚帆啟航,乘風破浪,走向更遠的未來。

用正確的方式做事:與其胡亂做事,不如提前選對方法

網上有人問:「為什麼越工作越忙碌?」

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工作方法。」

的確,一個人如果沒有選擇正確的做事方式,再努力也只是徒勞。

一味地瞎忙,非但不會成就你,反而會毀了你。

高效能人士,在開始行動之前,就會注重思考事物的本質。

等到真正想清楚,用正確的方法付諸實踐,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福特公司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一天,一台機器出了故障,導致整個車間無法運行。

工人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無論怎麼修理,都沒辦法讓機器恢復正常運轉,最後只好請來電機專家斯坦門茨先生前來幫忙。

斯坦門茨先生來了以後,沒有立馬着手修理,而是仔細觀察了一番。

然後,他才拿起粉筆,在電機外殼處,悠悠的畫了一條線,要求工人把裏面的線圈減少16圈。

神奇的是,機器果然修好了。

對此,他要求收取1萬美元。

工人們知道後,對此頗為不滿。

自己辛辛苦苦日以繼日,也得不到這麼多錢,而斯坦門茨只是畫了一條線,居然張口要這麼多的費用。

對此,斯坦門茨先生笑着說:

「畫一條線,價值1美元;但知道在哪裏畫,價值9999美元。」

正確的方法,有時比努力更為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難以取得成功和突破,其實就在於無效做事的思維方法。

真正的聰明人,懂得在動手之前,思考清楚。

理清事物走向,明白做事方法。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把地球撬起。」

當一個人懂得系統謀劃方法,形成深度思考,才能更快迎來跨越式成長,獲得戰略性機遇。

和正確的人共事:別像個庸者一樣使勁拼命,選對共事者才能輕鬆成功

有句話說:

「和家庭主婦交談,關注的是柴米油鹽;和名人大咖交往,暢聊的是理想人生。」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選擇與什麼樣的人共事,決定了我們的未來究竟能走多遠。

這就不得不提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長達60多年的友誼。

1959年,年僅29歲的巴菲特在朋友的引見下,認識了時年35歲的查理·芒格。

當時,芒格已經是一名小有成就的律師,而巴菲特還名不見經傳。

但兩人甫一聊天,就感覺相見恨晚。

據巴菲特後來回憶,談話期間,芒格為自己講的一個笑話,笑得從椅子上滑到了地板上。

而他自己也高興得在地上直打滾。

他激動地說:

「在那個時刻,我就知道我遇到了氣味相投的人。」

而芒格回到加州後,也興奮地對妻子南希說:「我遇到了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自那以後,儘管兩人居住的地方相隔2000多公里,他們還是時不時煲電話粥,一煲就是一兩個小時。

他們還經常寫信,甚至寫到9頁紙之多。

就這樣,兩人攜手同行,最終創造了投資界的神話。

老話說:「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人生路上,與不同的人同行,結果可能天差地別。

組織行為學早就研究發現,想要讓團隊更加高效運轉,就要善於運用人的科學組合。

把三觀一致、趣味相投的人組合到一起,就容易激發出更多火花,創造出更大奇蹟。

相反,如果強行把彼此不相融的人任性組合,就有可能相互生厭,最終影響工作效率和事業發展。

選對共事者,才能看到更多美景,給人生旅途帶來更多樂趣。

在正確的場合做事:擁有「場合感」,是一個聰明人基本的素養

生活中,我們見到過不少這樣的情景:

一言不合,就在馬路上開吵,完全不顧忌周圍的路人;

情緒不佳,即便在嚴肅的會議中,也會毫不遮掩地表露出來;

甚至在媒體鏡頭面前,毫不猶豫開罵,引網友側目……

這樣的不分場合,雖然發泄了一時的私慾,但無論對於個人還是所處的單位來說,都容易造成不良影響。

真正的智者,在與他人相處時,都懂得凡事看場合。

穿什麼衣服、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要懂得審時度勢,選擇合適的場合,從而做到進退不失儀,走上人生的快車道。

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先生,就十分懂得分清場合。

即便是遇到員工做錯事,他也不會不分場合怒氣沖沖地批評。

相反,他會選擇合適的地點,將批評的理由,一一耐心講給員工聽。

批評完後,他還一定會面帶微笑地加上一句勉勵的話:「聽明白了吧,今後一定要努力啊!」

正因為此,很多員工接受他的批評後,不但不會怨憤,還會誠懇地告訴他:

「您的微笑,讓我挨批時的牴觸、尷尬、怨恨全部煙消雲散。」

「人的一切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

凡事看場合,看似是說話辦事的細節問題,其實背後是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問題。

別在不該說的時候瞎說話,也別在不該沉默的時候瞎沉默。

學會根據場合,轉換言談舉止,才能更快融入到社交環境中,營造更舒適的社交圈。

正如那句話所說:

「好的社會(人際)關係,才是讓我們保持幸福的秘訣。」

說的正是如此。

在正確的位置做事:不逾矩,不越位,擺正自己的位置

前幾天,22歲女孩孟羽童在網上引起廣泛討論。

作為名校學霸,她通過《初入職場的我們》欄目,成為格力總裁董明珠的秘書。

董明珠對她十分欣賞,甚至在公開場合稱讚:

「我希望她能在我身邊,我要把她培養成第二個董明珠。」

面對網友的熱議,孟羽童並沒有因此而自我膨脹,而是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和應當履行的職責。

在微博上,她如此作出回應:

「遇到這樣的機會只能說很幸運,我只是一個普通女孩和打工人,我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不足,非常感謝大家給我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運行規則,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行為準則。

我們能做的,就是擺正自己的位置,不逾矩,不過線,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讓每一個運行環節都能高效運轉,才能讓各項事物進展得有條不紊。

就像球場上,每一個球員都有自己的定位,有合理的分工,有的負責進球,有的負責防守。

當大家彼此配合默契,就能順利得分。

反之,倘若動不動就搞越位、壞規矩,就容易破壞分工的有序性,最終往往「欲速則不達」。

只有擺正位置,盡職盡責,才能少走人生的彎路。

在書籍《稀缺》中,經濟學家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和認知博士埃爾德·莎菲爾,從經濟學和心理學的雙重角度為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人生真諦:

我們之所以陷入貧窮和忙碌,最關鍵的在於我們不懂得合理安排人生節奏。

只有改變心態,才是逃離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對於任何人來說,倘若只知埋頭趕路,而不抬頭看看方向,很容易迷失,陷入「惡性循環」的陷阱。

真正的高手,不會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不必要的事物上,而是會專注做好「正確的事情」。

當懂得選對時機,用對方法,與優秀者同行,看場合辦事,始終不越位、不逾矩、做到位,就能讓人舒心、放心、寬心,從而更快實現自我成長。

成為高手,非一日可行,一蹴而就。

只有持之以恆,日益精進,才能讓「做正確的事」成為植入我們潛意識的一種習慣,共同點亮我們的人生之路。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128/1677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