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完醒悟)

畢淑敏年輕時曾在部隊學醫。

當時,一位老衛生員教她怎麼給病人打針。

說到消毒步驟,老衛生員告訴畢淑敏,消毒只能用濃度75%的酒精,並不是越濃越好。

因為75%的酒精剛好可以有效破壞細菌,而濃度更高的酒精反而會使藥液滲入機體受阻。

畢淑敏一直將這番話記在心裏。後來,隨着閱歷的增長她愈加體會到話中的深意:

「酒精的濃度不能太高,過了那個最佳值,結果就適得其反。幸福也是一樣,切不要貪得無厭。」

是啊,我們常以為,幸福是得到越多越好。但其實,物極必反,過則累贅。

縱有千間房屋,夜間無外一床安宿,縱有萬畝良田,一日終究只需三餐。

只有恰好握在你手中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01

貪求越多,失去越多

人生在世,各有所求,有人追名,有人逐利,有人求財,有人索愛。

可當追求過頭了,深陷於汲汲營營中時,你想要的越多,失去的反而也會越多。

電影《驢得水》,以看似喜劇的形式,演繹了一個悲劇的故事。

民國初期,幾個老師在一所偏遠的山區小學工作。

原本大家都過着清苦卻平靜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學校接到通知,說教育部要派特派員來視察。

而這件事之所以引發了波瀾,是因為學校里養了一頭驢,平時作為往來打水的交通工具。

但又沒有人願意出資養這頭驢,於是他們就把這頭驢編成了一個人,取名「呂得水」,填在教師名單上,好讓驢也可以享受到教師的工資待遇。

得知特派員要來後,為了圓這個謊,所有人都參與到了這場騙局中。

他們找來銅匠假冒「呂得水」,第一次檢查時,由於銅匠演得好,成功矇混過關,還拿到了3萬元的獎勵。

可當視察再次來臨時,局面完全超出了他們的想像。

先是銅匠開始提出條件來威脅老師們,老師之間也因為利益和情感的糾紛出現劇烈矛盾,於是,荒謬的情況接二連三地發生了。

他們最初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只想養活一頭驢,然而隨着誘惑不斷增多,每個人都漸漸失去了底線,迷失了自我。

最大的受害者,是女教師張一曼。

在這場鬧劇中,個性開朗的她不僅被逼到精神崩潰,還陷入身敗名裂的處境。

最終,她用一聲槍響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讓人既無奈,又嘆惜。

人生有時就是這樣,走着走着,就容易忘了初衷,被種種貪婪套牢。

所有得到,都有代價,不屬於你的東西,就算暫時擁有,也會以另一種方式失去。

《道德經》中有云:「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人最怕的就是,得了還想得,有了還想有,永遠處於不滿足的狀態中。

到頭來,才發現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心有暖意,前路無寒】

詩詞評選大會開啟

投得意之作,贏千元獎品

掃描下方二維碼與百萬詩友一起評詩賞詞吧

02

減少欲望,才能快樂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修行,那麼一路走來,即是一個不斷平衡欲望和能力的過程。

很多煩惱與痛苦,皆源於想要的東西很多,自身能力卻又不足。

結果只能任由自己在欲望的重壓之下越活越辛苦。

作家麥家曾講述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電視劇《暗算》和電影《風聲》走紅後,他一度被影視圈捧為「諜戰之父」,出版商、製片人紛紛抱着錢找上門,找他約新書。

在外界的捧贊聲中,他開啟了連續三年瘋狂創作模式。

然而,追求數量必然會犧牲質量,在那之後他所推出的幾部作品都反響平平,甚至出現了很多差評。

甚至父親病入膏肓時,麥家為趕一部小說,錯過了和父親的最後一面。

這件事,成了他此生最大的遺憾。

小說的最後幾千字,在出版社的催促之下,他只能守在父親的靈堂前堅持完成。

可這樣被逼無奈的寫作,對他而言,早已失去了意義。

自那之後,麥家整整擱筆了一年,把更多的時間用來陪伴家人。

後來在央視《開講啦》節目中,反思起這段過往,他終於承認,那時的自己已經在欲望面前迷失了。

曾經的麥家,可以為了寫好一部小說而花上整整13年的時間,也會經常告誡自己要保持克制。

可當他成了名,面對突如其來的名利與追捧,他就忘了曾經對自己的告誡。

「這就是人,人本身是有重力的,欲望就是最大的自重。在這種自重的慣性下,很容易讓你順流而下。」

作為普通人,也許不會經歷像名人這麼大的波瀾起伏,但類似的困境時有發生。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感慨:得到的越來越多,卻越來越不快樂。

因為你所做出的那些選擇,往往並非出於本心,而是被欲望牽引而不自知。

你以為是在為自己創造幸福,其實,你是在一步步毀掉本己擁有的幸福。

03

幸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處

常有人說:小時候,幸福是件很簡單的事;長大後,簡單是件很幸福的事。

其實,幸福是一種體驗,一份心境。

如果現在的你總是覺得幸福太難,那問題大多出在,你丈量幸福的尺度太苛刻。

看過一則故事。

有個女人坐在江邊,剛好碰到一位路過的老者,便傷心地訴說起自己遇到的各種不幸。

耐心聽完後,老者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跟女人約定,明天同樣的時間再來這碰面,他會為她帶來答案。

女人按時赴約,而老人帶來的則是五張紙。

上面寫着對同一個問題的回答:如果可能,你想要的最大的幸福是什麼?

女人看了答案,紙上分別寫着:「有個家」、「有愛我的父母」、「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能聽一聽鳥兒歌唱」、「能起來走一走。」

這些答案,讓女人很疑惑。

於是老者就帶着她去見了五個答題的人,原來,他們是五個孩子,而且都有着特殊的身份,分別是棄兒、孤兒、盲人、聾啞人、癱瘓者。

與他們相比,女人所擁有的,已經是五個人最大的幸福總和,而且還綽綽有餘。

見完這些孩子,女人再一次哭了,但這次,她流下的是幸福的眼淚。

對於飢餓的人來講,一頓豐盛的食物就足以讓他心滿意足。

而對於飽足的人來講,幸福的標準可能就演變成了,更多的財富,更大的房子,更高的地位……

對生活有期待,有展望,這本是值得稱許的事。

可如果僅以擁有的物質的多少來衡量幸福的程度,那其實是把希望寄托在了錯誤的地方。

不貪求過多,凡事量力而行,用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慢慢實現內心的豐盈與富足,讓一切都變得剛剛好。

這時,屬於你的幸福,才能被牢牢抓住。

04

知福者有福,惜福者留福

老話說得好:幸福就像腳上的鞋,不管外人如何看,合不合腳、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永遠不要去羨慕別人所擁有的,更不要做無謂的攀比。

在這個紛擾複雜的社會中,要為自己守住一方淨土,讓期望恰到好處,讓生活落到實處。

知福者有福,惜福者留福。

不必什麼都擁有,需要的剛好都在,就是莫大的幸福。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詩詞天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118/167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