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不要透支自己(深度好文)

世間萬物,都有平衡之道。日落月升,秋去冬來,物極則反。如此,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中說:「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聖明的人,適應平衡之法,不貪求於外物,不執着於對錯,不沉迷於欲望。

內心圓滿自足,行事適可而止,不被外物所累,不去透支自己,於是行穩致遠,安定順遂。

透支福報,則有災禍之憂

《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色彩繽紛的顏色,讓人眼花繚亂;高低相和的聲音,使人喪失聽覺;豐盛美味的食物,讓人食不知味。

過多的外物,不僅會帶來困惑,更會消耗福報。

生命中所有好運,都是福報的饋贈。用一分便少一分,一旦消耗殆盡,就離災禍不遠了。

古時候,在羅馬,人們出行沒有鞋子,赤腳行走,腳常常會被磨破。

有一天,皇帝準備下鄉,遊歷山水,但不願意受腳疼之苦。

於是,吩咐人沿路鋪滿牛皮。

一位大臣知道後,勸阻皇帝說:「殺牛取皮是有損功德的事,況且需要的牛皮很多,還是不做為好。」

皇帝聽後,很是生氣,一怒之下,殺死了這名大臣。

後來,由於皇帝驕奢無度,百姓忍無可忍,把他趕下皇位,處以死刑。

人一旦被欲望支配,就會沉迷其中。

一意孤行,肆意妄為,最終透支掉福氣,跌入萬丈深淵。

古人常說:「福禍無門,唯有己造。」

人生是福是禍,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真正的智者,懂得惜福惜物。

生活簡樸,物盡其用;內心簡單,靈魂富足。從而不被外物所累,擁有從容順意的人生。

透支情緒,便被煩惱所擾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中講:「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狂風呼嘯,不會終日不停;暴雨傾盆,不會整日不斷。

世事無常,無論好壞,都是過眼雲煙。

如果情緒,總是因為外界的變化,而飄忽不定,就會滋生出很多煩惱。

唐朝時,有一個叫王二的農夫,整日唉聲嘆氣,鬱鬱寡歡。

下雨天,他擔心地里種下的種子,會被雨水沖走;大晴天,他憂心太陽太大,會把長出的幼苗曬死。

有一天,他回家,看到妻子還沒煮飯,就很生氣,但是不好發作,疑心妻子不夠關心自己。

剛好看到兒子玩耍歸來,就把兒子打了一頓,指責孩子不聽話。

妻子看到後,帶孩子回了娘家。

於是,他更煩惱了,從此一蹶不振,生了一場大病,臥床不起。

作家大仲馬說: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否則你的情緒便控制了你。

人生來便有七情六慾,人之常情。

但是若不加以控制,讓情緒肆意泛濫,只會把自己淹沒在煩惱中。

人生之事,本無好壞之分,角度不同,心態不同,看待事物的態度就不同。

格局高了,哪裏都是風景;心態好了,事事都是好事;情緒穩定,處處都是順境。

透支健康,則因疾病所困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有言:「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意思是:相比於聲名,財富,利益,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於世間,外在的一切都是虛相,都是夢幻泡影,轉瞬即逝,唯有身體陪伴我們最久。

如果因為外相,損害了身體,透支了健康,便是本末倒置,逆道而行,就會被疾病困擾,被病痛折磨。

歷史上,蔡桓公就是這樣一個人。

他精通政治,富有才華,想要做出一番事業。

於是,創立學宮,招納賢士,還寫書立傳。

一度忙到日不能食,夜不能寐的地步,使得身體虛弱到了極點。

甚至,後來扁鵲想要為他醫治,他也不放在心上,最後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

健康是一切的根本,根牢本固,生命之樹才能枝繁葉茂,才能開花散枝。

古詩言:「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壽命的長短,看似上天註定,實則全在自己。

一日三餐,夜眠晨起,遵循自然規律,就是最貴的藥方;內心安定,平和喜悅,順應事物發展,便是最好的養生。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中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懂得滿足,就不會感到屈辱;明白節制,就不會遭遇禍事。如此,才能走得長遠。

真正了悟大道,覺醒通透的人,明白其實少就是多,慢就是快,人生是一次長跑,不必形色匆匆,不必透支自己,珍惜當下,行所當行,才是最大的贏家。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知一哲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105/1668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