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台北故宮重磅推出「鎮院國寶」大展 珍稀北宋書畫彰顯跨時代人文精神

「亞洲很想聊」節目討論台北故宮「鎮院三寶」(截圖自節目)

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這個月推出「鎮院國寶-范寬‧郭熙‧李唐」重磅特展,三件都是近千年的作品,而上次合體展出已是10年前。在本台「亞洲很想聊」節目中,故宮書畫處長林麗江形容「他們相遇比牛郎織女還難」。到底台北故宮「鎮院三寶」有什麼樣的魅力?故宮又如何運用這種珍貴收藏的力量,成為台灣對外最好的文化大使?

台北故宮博物院今年年底壓軸大展「鎮院國寶-范寬‧郭熙‧李唐」特展,規劃將范寬的《谿山行旅》、郭熙的《早春圖》、以及李唐的《萬壑松風》再度合體,被視為藝文界一大盛事。

故宮書畫處長林麗江在「亞洲很想聊」節目介紹,范寬的《谿山行旅》是西元一千年左右的作品、郭熙的《早春圖》是1072年、李唐的《萬壑松風》作於1124年,也就是北宋滅亡的前兩三年。林麗江說,這三幅畫是目前現存北宋最重要的三幅山水畫。三幅擺在一起各自有些不同的特點可以彼此彰顯。

林麗江:「這三件作品跨越北宋的早、中、晚三個期間,當他們並看時可以看到北宋的山水畫整個發展歷程。這三件作品經過一連串的戰亂、偶然,最後還是在台北故宮。讓三家再次聚首,因為他們不是常常見面,比『牛郎織女』還更難!(很好的比喻)趁着故宮擴整建之前,讓他們再次跟觀眾見面。」

台北故宮書畫處長林麗江形容「鎮院三寶」相會比牛郎織女見面還難。(截圖自節目)

《谿山行旅》、《早春圖》、《萬壑松風》睽違10年合體

根據故宮的介紹,這三幅畫是"巨碑式"山水典範,主體都高聳在畫面正中。從構圖上來看,范寬《谿山行旅》佈局雄偉,層層山脈相當有立體感,葉形變化豐富,細看畫中還可見一列馱負重物的驢隊,雖然渺小,但卻能感受到行動的力量,有人甚至將這幅畫比喻為「東方的蒙娜麗莎」或「故宮的蒙娜麗莎」;郭熙《早春圖》靈動活潑,充滿律動感,畫出大自然被隆冬冰雪封凍後,在春雷乍響時萬物甦醒的感覺,畫中還隱藏了13個人物,寫實而生動;李唐的《萬壑松風》擴大近景樹石比例,崢嶸翹拔直逼眼帘,松樹頂上還穿插了棉花般的白雲,巧妙拉開前景與遠山距離,觀者靠近時會也仿佛置身密林深處,這種近距離觀察自然所呈現的透視感,也讓李唐成為南宋山水畫風格的先行者。

《谿山行旅》考證成話題

在節目中,范寬的《谿山行旅》考證也成為話題。《谿山行旅》右下角樹葉中的范寬簽名,是1958年故宮一名技工牛性群發現畫中似乎有字,找來當時故宮副院長李霖燦確認,才發現上頭為「范寬」簽名,證明明代董其昌在畫上所題「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圖」並非虛言。

林麗江解釋,在現代的學院裏面認定的一些藝術史進程,或者認定哪些畫是真是假,在明代、或者宋代可能有另一套藝術史的真正經典之作。

林麗江:「從我們有限的研究來看,這一件作品應該是范寬的。不只是簽名而已,不只是上面所畫的,還有整個畫所呈現的空間,我們有個相對照的系統,考古從一千年墓葬挖出來的,我們比較確定這張畫至少有一千年的年紀,我們有對照。范寬的《谿山行旅》空間結構,應該的確是那時候,就算不是范寬的畫,也是北宋前期非常重要的畫作。」

美國《生活》雜誌在2000年評選出的100個生活於1000年至1999年之間的對全人類有巨大影響的著名人物,范寬是中國人物6人里的一位,足見范寬在西方的影響力。

陸仲雁以文藝復興時期做比較引領外國賓客進入故宮「盛典」

「鎮院三寶」從國民政府遷台以來,曾在1961年同時到美國展出過,但之後一直到現在,三件國寶都未曾到海外展出過。節目的另一位來賓,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得主、實踐大學客座教授陸仲雁從21歲就進入故宮,因為精通法語與西班牙語,擔任導覽期間負責接待外交部來自世界各地的貴賓,要怎麼把故宮國寶介紹給其他國家的訪客,陸仲雁不只要了解故宮文物,還要熟讀西洋史。

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得主、實踐大學客座教授陸仲雁分享引領外國賓客欣賞故宮的經驗。(截圖自節目)

陸仲雁:「當我帶他們去看像北宋、唐宋、五代時期,中南美洲的人他們是很熱情的,喜歡colorful(色彩繽紛)的,他們不太能夠理解。可是,如果是法國人或是美國學者,他們讀過方聞、高居翰都是有關中國繪畫,等於是一種盛典一樣。」

陸仲雁舉例,以范寬為標準的1千年,再對照西方要到16世紀、也就是1562年左右才開啟文藝復興時代,也就是人文藝術的出現。當時在佛羅倫斯-文藝復興發源地,他們創設藝術繪畫學院;法國更晚,要到17世紀、1648年才創設皇家繪畫雕塑學院。陸仲雁說,對歐洲的訪客來說,他們是抱着朝聖的心情而來。

陸仲雁:「我通常會用比較的方式,華夏1千年前的繪畫,北宋11、12世紀,跟他們在11、12世紀還在宗教藝術創作上、歌德藝術的表現相比較,他們就會了解。1726還是絹本、紙本,筆墨、設色(國畫的一種技法形式),這些設色還能看到,為什麼能流傳久遠,這些對他們來說是amazing(不可思議)!」

故宮最夯「三寶」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入門款」

雖然范寬《谿山行旅》、郭熙《早春圖》、以及李唐《萬壑松風》被稱為「鎮院三寶」,但是一般民眾對台北故宮更感興趣的是另三件寶物,分別是「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即使這三件稱不上「國寶」,但卻是台北故宮最好的「文化大使」。

陸仲雁提到,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夫人想跟法國羅浮宮借「蒙娜麗莎」,當時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任命的文化部長答應了,因為他認為國寶就該扮演「文化大使」的角色。陸仲雁認為,國寶可以扮演國民外交角色,因為「世界無國界」,文物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讓彼此的文化,透過博物館專業的策展,還有國際專家的交流。

陸仲雁:「這讓我想到2013年故宮的翠玉白菜,跟東京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談交流展時,他們一直想借翠玉白菜跟肉形石,前後談了10年,簽約前確定讓翠玉白菜去了東京,但是只去三個禮拜,然後就有10幾萬的參觀人次;肉形石則去了九州。」

主持人戴忠仁回憶,曾在故宮錄製其他節目時,因為一陣喧譁而中斷,原因是陸客團爭睹「翠玉白菜」等三樣寶物。

「對我來說蠻好的,大家各取所需,因為他們如果都去排肉形石、翠玉白菜,畫廊這邊就會清靜一些,就可以看畫看得久一點。我其實覺得沒有什麼妨礙,而且觀眾因為翠玉白菜、肉形石而入門,開始也對其他東西感興趣。」

林麗江解釋,當遊客看到別的文物繼續找資料,就會發現其實台北故宮不是只有翠玉白菜,她反而樂觀其成,認為這是「入門款」。林麗江說,有人來看,故宮才能對他們說故事。她開玩笑說,如果觀賞者對「北宋三家」不熟悉,也可能是故宮的錯,因為他們沒有把故事好好說清楚。

台北故宮隨着國民政府遷台,根據故宮的歷史記載,1931年918事變,1933年當時的北平瀕危,於是在當年2月起,故宮文物分五批完整運抵台灣,加上古物陳列所、中央研究院、頤和園等單位文物,共計6,194箱又8包。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027/1664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