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張倫:從恆大危機看中國經濟模式的悖論

作者:

2021年夏末秋初,中國房地產第二大企業恆大集團的巨額債務危機不僅牽動着中國機構債權人,尤其是個體債權人的神經,也吸引國際金融市場的廣泛關注。如果說很多海外金融界分析人士都認為恆大破產不至於成2008年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中國版"雷曼時刻"的話,如何防止恆大1.97萬億元的巨額負債,引發金融、社會,乃至政治危機,中國政府似乎也進退兩難。恆大地產1996年在深圳起家,在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剛性需求推動下,迅速壯大。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之際,恆大在香港掛牌上市。2017年,創始人許家印以453億美元的身價,成為亞洲首富。但2018年,中央銀行將不斷向其它行業擴張的恆大列入過度負債的風險企業名單。2021年,中央抑制房企融資的三條紅線正式執行,此前總能要到錢的恆大融資受阻,終於瀕臨破產。根據恆大自己的數據,恆大集團命運直接關係着20萬人就業,還有380萬人的就業可能間接受到影響。在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中成長壯大的恆大,如今的危機是否僅僅是企業經營失策?眼前危機和它所置身的政策環境有何關係?我們電話採訪了法國塞爾齊-蓬德瓦茲大學教授張倫先生。

張倫先生認為,恆大危機的出現有其結構性的因素。恆大眼前的危機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的情形。

張倫:"從整體來看,恆大危機的出現絕不是偶然。它有其結構性的因素。其實並不只是恆大一家的問題。如果看一下中國國內那些重量級的房地產企業,相當一部分,包括碧桂園,包括綠地等等,都開始出現很重要的問題。下一步會不會有其它重量級的房企發生與恆大類似的危機,我個人認為是非常有可能的。這是經濟發展到了一定歷史時期會發生的一些必然的情形。如果我們回頭看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房地產業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即使是在最近一兩年,儘管中央不斷推出政策,比如三條紅線、去槓桿,減少債務、提出"房住不炒"等等,但房地產業數據在中國經濟中的佔比仍然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直接貢獻大概就有13%-14%。加上上游產業的各種各樣的貢獻,佔比可能達到16%-17%。如果再加上其它,比如土地購置費等,房地產業整體對經濟的貢獻可能達到25%-26%,也就是四分之一!中國政府相當一部分收入,30%-40%都與房地產有關,尤其是地方政府。這樣一個產業結構,如果房地產出問題,對中國整體經濟的衝擊相當大。"

"為什麼現在又不可能不出問題呢?我們不用做更系列的分析,就只看一點,看中國人口的下降趨勢。房子太貴,沒人買。買不起,就不想生孩子。而孩子越少,房地產就越有問題……而且,近幾十年的發展之後,中國人均住房已經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同時,中國的收入結構又非常不合理。李克強總理去年就曾說:中國還有六億人,平均月收入只有一千元……所以造成產業結構扭曲、投資結構不健全,等等,所有這些環環相扣。投資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三駕馬車之一。而30%,甚至50%的投資都與房地產有關。這樣的結構完全是不合理的。"

"另外,居民沒有正常的投資渠道,而通貨膨脹,許多人因為要養老、教育等各方面的需要,必須要資產增值,但股市黑幕太多,也不振,入不敷出,就只好把錢投入到房地產。但這又拉高了房價,房價拉高又令許多購買者自我論證:買房保值……官方呢,它要經濟增長,明知房地產危險,但必須維持房地產業的增長。所以我們看到政府一會兒控制,一會兒放。一會兒"限購",一會兒開放……就是希望以時間換空間,讓這樣一個帶有騙局性的泡沫經濟的格局能慢慢消化下去。中國家庭75%的財富都與房地產有關。所以,這樣,問題就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也是政治問題。我認為,這一次,不管怎樣,中國政府最後會想方設法讓危機過去。即使損失慘重,也會讓恆大危機,像海航一樣,平安着地"。

"但是,中國經濟本身結構不健全的問題、這個巨大的泡沫、財富病態似地瘋狂增長,以及權貴結構,也包括很多普通人對財富的渴望、那種中國故事盲目的驕傲,等等,都造成了現在這樣的局面。"

"這種泡沫性的狀態,中國政府其實也清楚,這些年都希望改變這種方式,想看看能不能把它拉到新興經濟產業結構,用新經濟,用高科技經濟等來替換現有的發展模式。船大難掉頭。但掉頭已經不得不做。這個過程中,就充滿了很多巨大的風險。恆大危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關頭出現的。中國這條大船能不能成功掉頭,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中國經濟的一個悖論:政策介入性很強

法廣:政府近期對房企定出三條紅線,是想避免危機,但結果是導致了恆大瀕臨破產。政府是否是有意戳破泡沫呢?

張倫:政府是希望這個泡沫一點點癟下去,爭取時間,一點點把它消除掉。但是這牽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這是中國經濟的一個悖論,政府的介入性非常強。政府的介入性造成的各種各樣的扭曲極其龐大。一個健全的市場經濟,本可以用市場來調節。市場也有可能失靈,然後再由政府出面。但中國情況是,政府本身就在其中介入很深,所以,推出政策的時候,有可能打擊到整體結構性的因素。這不是一兩個企業的事情。(政府介入)是中國的強勢,但現在可能也是它的負面因素。一旦政策出台,有可能打擊到整個產業。這就非常麻煩。

中國需要對整體發展模式做戰略性的思考和調整

法廣:中國政府近期連續推出一系列措施,引起包括海外投資人對中國經濟走向的憂慮。比如收緊對高科技企業,尤其是高科技龍頭企業的控制,還有取消補課補習班,提出共同富裕,等等。這些措施表面上看涉及不同領域,但是這些措施背後是否有一個共同的邏輯呢?

張倫:"基本上,我覺得是中國積攢下來的危機性因素太多,政府希望控制一下私有產業的增長,特別是對大型企業,不僅僅是針對房地產企業,也不止是針對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信息巨頭,也包括教育等其它領域。從中可以看出背後(動機)是希望處理一些結構性的問題,讓結構更合理些,走向以高科技產業為主的模式,創造內需,促進消費增長,讓收益更平等,等等。所有這些措施都有這些考慮在其中。但問題是中國缺乏基本的整體制度架構,比如尊重產權,按照法律,合理地處理各種各樣的不恰當的企業發展問題,等等。(政府)完全是通過權力槓桿處理一切問題,這裏就有很大的風險。比如提倡共同富裕,就要打擊重要的企業家。當然,這些年,資本過度擴張,帶來許多問題,比如財富不均,這毫無疑義需要調整。包括對大企業,要怎樣適當地反壟斷,這都是可以討論的,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這樣不分青紅皂白地動用權力,今天是座上賓,第二天就可以下一道指令,甚至動用紀委等插手經濟……這種命令經濟、計劃經濟的方式,一定會傷及到中國的財富創造。把企業家都打垮後的那一天,中國不會得來共同富裕,而很可能是共同貧困。"

"中國應該走向: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中國要完成一些政治方面的調整,就是說政府參與經濟、管理經濟方式也要現代化,要用法律的方式,用尊重產權的方式,才可行。過去這些年,由於是野生放養,這雖然保證了一定的自由空間,造成了一些企業急劇增長,但這其中也有與官方的權貴結盟,造成一些企業完全不可思議的壯大。比如海航集團,恆大一定也有類似的問題。海航在幾年內就竄發成一個龐大的企業,誰也不清楚它的產業到底是什麼、什麼道理成就了它的成長。這背後當然有權錢交易支撐着。結果是,尾大不掉,出現很多問題,給國家造成損失,讓社會、讓普通的投資者遭受損失的時候,為了政治穩定,政府又不得不回過頭來殺這些企業……以中國現在的政治結構,這個悖論是無解的。必須對這種結構加以調整,中國的經濟才可能走向正常。"

"中國如今走到一個階段,要對整個經濟發展、對中國模式整體做戰略性的思考,和根本性的調整。這樣,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才可能有未來。"

法廣:但是,從近些年的發展趨勢來看,政治政策對經濟的干預是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如今面對危機,您覺得政府會在這個方面做出改變麼?

張倫:"不會的。政策的介入恐怕是今後一段時期的基本趨勢。這種趨勢也一定會傷及中國的經濟發展。現在恆大危機來了,它當然會動用國家所有力量,把各種各樣結構性的問題,暫時平穩住,不要引發整個經濟崩盤和社會動盪。但是,要知道,這些不解決根本問題。對根本問題,該開刀的,得開刀,該切除的,得切除,才能解決問題。但我們看不到中國政府顯示出這樣的姿態,更多是在使用毛時代的一些方式、用權力、用意識形態,來應對現在的危機。但這種方式可能會埋下更多的危機。我們只能希望中共領導人能有些前瞻性,能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問題。但是從中國政治現在這種狀態,從習(近平)所展示的這種毛式的管理思想來看,我不敢樂觀。"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法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930/1653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