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對抗靖國神社最好的方式,是厚待自己的英雄

作者:

  三年前,我去日本參加一個活動,返程去機場前,臨時去了一趟靖國神社。作為老兵回家公益活動的發起人,我想去看看,這個橫亘於中日關係之間的銅牆鐵壁,到底是一個什麼地方。

  匆匆的一個多小時,五味雜陳。

  始建於1869年的靖國神社,是為了紀念戊辰戰爭中為恢復天皇權力而犧牲的軍人。這是一場改變日本命運的內戰,擺脫封建統治,形成統一。

  遺憾的是,日本由此野心膨脹,開始對外戰爭,並把死掉的軍人、軍屬,供奉于靖國神社。靖國神社供奉有246.6萬人,有94%是戰死於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

  靖國神社的建築,主要是祭祀場所,有普通百姓參拜的拜殿,有祭祀神靈的本殿,最核心的是供奉戰死者名冊的地方,叫靈璽簿奉安殿。名冊里,就有東條英機等14名二戰甲級戰犯的名字。

  有很多人會誤解,以為供奉的是牌位,其實都是名冊。

  有人說,靖國神社門口有提示,「禁止參拜目的以外的進入」,認為進入就是參拜,這是不客觀的,在日本,有很多神社都有這樣的提示,主要是為了保持神社的莊嚴,防止偷盜、抗議等,如果「不參拜進入」,只是涉嫌建築物侵入的罪名而已。

  另一個核心建築是游就館,就是戰爭紀念館,主要展示日本近代戰爭的介紹、遺物、影像資料等。

  其他的建築,主要是一些雕塑。有母子像,反映在戰爭結束後,孤兒寡母生活的不易。還有為軍馬和軍犬立的慰靈碑,在亞洲太平洋戰爭中,軍馬是重要的運輸工具,日本約有70萬匹軍馬死亡。

  我去了游就館,希望了解他們對侵華史的認知。

  關於九一八事變的起因,其認為是日本在日俄戰爭後,合法取得了滿洲的權益,而中國人卻經常發起挑釁和恐怖襲擊,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日本關東軍進行了武力報復。

  對於盧溝橋事變,則稱是日本軍人在盧溝橋附近巡邏時,在遭受槍擊的情況下,進行了反擊,後來為了防止對抗升級,簽訂了停戰協議。

  而對「南京大屠殺」,只是用「南京事件」來表述,認為他們槍殺的是偽裝成平民的中國士兵。

  令我難以接受的是,關於游就館的介紹,有這麼一句話,「博物館內展示的每一件物品,都展現出那些為了國家和平而捐軀的英靈們的真實情懷。」這句話,無疑是對「和平」這個詞的玷污。

  在展覽館裏,有很多官兵的遺書、英魂錄、必勝的旗幟、死而後已的書法作品等;有好幾面牆上,整整齊齊地貼滿了戰死官兵的照片,上面寫着姓名、籍貫、戰死的日期和地點。據資料介紹,總數量達5000多幅。

  到處都是軍國主義色彩。即使銷售的文創產品,也是必勝旗做的貼紙、零式戰鬥機圖案的水杯、靖國刀等。

  看完展覽,我在留言本上有些憤怒地寫下一句話:為什麼沒有看到對戰爭的反思和懺悔!

  最讓我五味雜陳的,是對於戰敗的描述。

  他們說,在1945年8月15日這一天,日本軍隊解除了武裝,他們的戰鬥精神一如既往。蘇聯軍隊將接管的武器彈藥交給了中國共產黨軍隊,加強他們的軍備。9月2日,他們在密蘇里戰艦向美軍投降。

  沒有提及一句向中國投降的歷史。

  我去的時候,游就館正在舉辦一個展覽,100歲的老兵菅野廉一關於泰緬鐵路的記憶展,菅野廉一是鐵道第9聯隊陸軍少佐。

  二戰時,日軍為緩解海上補給線不足,強迫六多萬名盟軍俘虜,以及30多萬勞工,修建連結泰國曼谷和緬甸仰光的鐵路,至少造成4萬人死亡,每一條枕木下,都有一個冤魂,也因此,這條鐵路被稱為死亡鐵路。電影《桂河大橋》,說的就是段歷史。

  而侵略者的展覽,說的卻是他們如何的艱辛。

  桂河大橋,位於泰國北碧府。用無數戰俘的屍骨壘起的桂河大橋,如今已成為當地著名的旅遊景點。年輕人在這裏拍婚紗照,幸福美滿。

  戰爭結束後,日本在這裏修建了紀念園,裏面有慰靈碑,碑下,是牌位林立的靖國神社。

  這裏,也有盟軍的紀念墓地,主要是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士兵,一望無際的草坪上,黑色的墓碑列隊排列,上面刻着陣亡者的名字,而不知姓名的士兵,則寫着:KNOWN UNTO GOD。

  我去桂河大橋時,站在橋上,看到對面河邊的樹叢中,隱隱約約有一塊牌子,用相機的長鏡頭拉近一看,我愣住了,上面寫着:華軍碑。

  通過當地的朋友,我找到了立碑的人,泰國華僑梁山橋。梁山橋告訴我,被日軍強迫修建泰緬鐵路的盟軍戰俘里,有很多是中國遠征軍的官兵。

  2004年元旦,華軍碑落成,梁山橋正在一塊木板上書寫祭文時,發現旁邊有一位90多歲的老人淚流滿面。這位老人告訴他,他是一名華人,當年就在這裏修建鐵路,如果不是命大,早就死掉了,「當年有很多中國軍人,被抓到這裏,換上日軍的衣服,來做苦力,當地人還以為是日本人,日本人都是做監工,怎麼可能會做這些苦力,大家都說桂河大橋是歐美戰俘修建的,而有數不清的中國人,死在了這裏,卻沒人知道。」

  梁山橋向我講述這段歷史時,失聲痛哭。

  在研究中國遠征軍的歷史時,我曾有過疑惑,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以失敗而告終,有很多士兵成為俘虜,那些戰俘,後來去了哪裏?

  歷史,沒有留下他們的任何信息。

  在緬甸,我看到很多日本人修建的靖國神社。

  最為著名的,要數位於緬甸密支那的「招魂之碑」。發生於1944年的密支那戰役中,一位名叫坂口睦的日本士兵死裏逃生,成為為數不多的倖存者。

 alt=

  晚年的時候,他與夫人壽美子捐款在密支那的尹洛瓦底江邊建了一座長達30.5米的臥佛,這是僅次於仰光的全緬第二大睡佛。作為回報,緬甸政府同意其在臥佛寺的入口處,修建了一座「招魂之碑」,碑文稱:

  在密支那,3400名士兵像櫻花般凋落,他們英勇地戰死了。水上源藏少將在Nyaung Tar Law村莊自殺,他和那些戰死的士兵一樣英勇無比,他的名字將永遠活在歷史之中……

  在臥佛寺另一側的一間小房子裏,有一個「小靖國神社」,裏面供奉着多個在此戰死的日本軍人的牌位。

  在密支那市中心的一個十字路口,日本人在路中心修建了一個慰靈塔,塔頂上的鐘表是來自日本的西鐵城。修建這座塔時,幾名日本和尚找到居住在十字路口東南角的華僑陳國勝,說他們家門口三棵高大的椰子樹擋了風水,希望能砍掉,作為交換,對方給了一台照相機和一台錄音機。陳國勝沒有多想,答應了對方。沒想到,等修好後,陳國勝發現塔身上寫着三個大字:慰靈塔。

  從仰光北上,同古、葉達西、斯瓦、標貝、密鐵拉、曼德勒、密支那、八莫……幾乎每一個當年日軍作戰的地方,都能找到他們修建的紀念碑。

  更多的紀念設施是在實皆省的自敢山上。實皆省毗臨緬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自敢山則是緬甸的佛教聖地,沿山修建了無數的佛塔和寺廟。在山的頂部,日本人修建的紀念碑密密麻麻,其中在一座高大的佛塔的底座上,刻滿了陣亡的日軍官兵的名字;在一座碑的碑文里,還有763頭軍馬戰死的描述。

 alt=

  2013年1月4日,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郞訪問緬甸時,前往仰光的日本人墓地祭拜。居留仰光的中國遠征軍老兵劉大江得知消息後,已經93歲高齡的他,隻身趕到日本人墓地的大門口,進行抗議。他說,日本應該正視歷史。之後,劉大江被緬甸警方傳喚,最後被處罰金。

  我是2008年發起老兵回家公益活動的,那一年,我在緬甸密支那遇到了滯留於此的中國遠征軍老兵楊劍達,他給我唱了一首歌《松花江上》。當年,他們就是唱着這首歌走上了戰場。

  最後那句「爹娘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老人因為哽咽再也無法唱出,歌聲就此戛然而止。

  等情緒稍稍平復下來,楊劍達問了我一句話:你說,我們到底是戰勝者,還是戰敗者?

  我知道他這句話的意思,在他的家門口,到處都是日本人修建的紀念碑,而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墓地,早已被毀,屍骨無存。

被毀壞的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陣亡將士墓碑

  1973年,日本成立「全緬甸戰友團體聯絡協會」,推動日本厚生省於第二年制定出「海外戰歿者遺骨收集計劃」。據日本的史料記載,「收骨團」兩次前往緬甸,分別收集了10717具和12589具遺骨。

  在戰爭結束30年後,作為戰敗方,依然能從當年的戰場收集到大量的陣亡將士遺骨,這得益於日軍對待陣亡官兵的態度以及戰時資料的完備。

  一般情況下,日軍會火化處理陣亡者;對於特殊情況無法收集完整屍骨者,則割一條手臂或一根手指進行火化;而對於慘敗戰事,則會由倖存者繪製遺骨分佈圖留存,伺機再尋找。

  對找到的遺骸,將其運回日本本土,在進行DNA檢測核對親屬之後,於當年或次年的5月下旬,在東京千鳥淵戰爭陣亡者公墓舉行下葬儀式,日本皇族會出席這一儀式。

  2015年,我所供職的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啟動緬甸陣亡將士遺骸尋找項目,在當地老百姓的豬圈下面、垃圾堆內、學校操場等地方,找到了347具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經上海復旦大學DNA鑑定,大部分的年齡僅有20歲左右。

  遺憾的是,這些遺骸至今還無法運回。

  2011年,我和一幫熱血未冷的朋友,聯合創辦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至今尋找到抗戰老兵11858名,尋找到陣亡將士遺骸1341具,修建抗戰英烈墓地22座、紀念碑14個,聯合上海復旦大學對遺骸進行DNA鑑定,建立了全國首個英魂數據庫。我們還整理出31萬多名抗戰陣亡將士名單,幫助200多個家庭找到了在戰爭中失散的親人。

 alt=

台灣老兵汪呈松找到了在大陸的女兒

  這些成果,來自於全國上千萬名捐助者和志願者的共同努力。相比那場偉大的戰爭來說,我們所做的還微不足道。但足以說明的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一代,是有擔當、責任和良知的。

  回看中國歷史,士兵的地位一直是比較低下,從軍者,或是為了討口飯吃,或是被強征,也往往成為朝代更替的炮灰。而抗戰不一樣,部分官兵的內心裏,真正有了國家的概念。上千萬人的犧牲,最終才有了一個統一的國家,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

  那麼,受到他們庇護的我們,怎麼可以忘記他們的犧牲?

  在日本靖國神社,在那面貼滿陣亡者照片的牆前,我沉思許久。戰敗者,可以如此哀榮,勝利者,為何死無藏身之地!

  關懷抗戰老兵、陣亡將士遺骸尋找與歸葬、尋找戰爭失蹤者,這是我們的三大項目。這麼多年來,有很多人說,這是國家應該做的事情。我會告訴他,國家是由政府和民間組成的,國家應該做的事,也就意味着,我們每一個公民也有責任。

  我也會告訴對方,你知道嗎,靖國神社,是一個民間機構!

  又一個冬天即將到來,按以往統計,將會有15%的老兵,捱不過這個冬天了。全國的志願者會盡心盡力,給這群耄耋老人一個體面的告別。

 alt=

  讓生者榮,讓死者哀,讓歷史永存,這是對抗靖國神社最好的方式。

  目前,我們照顧的抗戰老兵,僅有3000多位了。為了把這段即將遠去的歷史留下來,我們計劃籌建老兵回家故事館。初步決定,把館址放在湖南,抗戰期間,曾有22次大的會戰,其中有6次發生在湖南。

  這是一個特殊的戰爭紀念館,我們希望講述普通士兵的故事,讓宏大的歷史,回歸人性,回到每一個人身上。真正的歷史,不是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而是小人物的悲歡離合。直面戰爭的殘酷,才更懂得和平的珍貴。

  我們希望,留存每一位老兵的記憶,他們的經歷,是歷史的血肉;

  我們也想,銘刻每一位英烈的名字,他們的犧牲,需要我們永遠銘記;

  還有,我們會收集所有失蹤者的名字,永遠不放棄尋找;

  同樣,我們想留下捐贈者、志願者的故事,他們所做的事情,同樣是一場捍衛民族良知的戰爭;

  另外,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民間有一些熱心人士,開始抗戰歷史的田野調查,雲南的戈叔亞,湖南的蕭培、李宣釗等,他們也已過了古稀之年,他們多年的研討成果,需要更好地整理和保存下來。

  今天是九一八,刺耳的警報聲此起彼伏。90年前的這一天,山河破碎。這一天,是中國的國恥日,其實,山河破碎不是國恥,不抵抗才是國恥,抗戰老兵老無所依才是國恥,遺忘歷史才是國恥。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孫春龍和平工作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919/1648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