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特需門診天天滿,中國家長用十幾萬買幾厘米身高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各大兒童醫院內分泌科一號難求,很多對孩子身高擔憂的家長,期望借「增高針」讓子女迅速增高。不過從幾萬到幾十萬的開銷也讓不少人望而卻步。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各大兒童醫院內分泌科一號難求,很多對孩子身高擔憂的家長,期望借「增高針」讓子女迅速增高。不過從幾萬到幾十萬的開銷也讓不少人望而卻步。

8月4日,新華社新華視點對「增高針」給出風險警示,稱這類生長激素有被濫用苗頭,可能帶給使用者內分泌紊亂、股骨頭滑脫、脊柱側彎等健康風險。

此前也有媒體報道,由於「增高針」背後的利潤豐厚,一些醫藥代表甚至用高額回扣來引誘兒科醫生濫開處方。

在孩子的身高隱憂與打針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間,中國家長們再次陷入焦慮。

家長對孩子身高普遍性焦慮

「我大女兒13歲,上初一,身高1.6米,我老公1.7米多一點,我1.66米,按以前的標準孩子不矮,但她在班上十幾個女生中倒數第一,我能不急嗎,發愁怎麼給她再增增高呢。」9月8日,一位在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內分泌科特需診室候診的媽媽說,現在孩子營養好,發育早,身高普遍比上一代人高,她希望女兒至少長到1.7米。

保定來的一對夫妻,他們帶着4歲半的兒子就診,兒子身高才剛過0.9米,「吃飯沒問題,就是不長個兒,在保定的醫院就讓打生長激素,我們再讓北京專家看看」。

內分泌科特需門診圖源:偶爾治癒

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中國18~44歲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97米和1.58米。雖然1.6米已超過此標準,但家長們對孩子身高不會滿足。

偶爾治癒接觸的多位家長認為,不能用以往經驗和「平均身高」為標準,孩子高一些,不但更有自信,對未來職業也有很大影響。因為高考錄取時舞蹈、空乘、師範、軍警等專業都要求身高,差一兩厘米可能錯失寶貴的機會。

2014年人民網曾透露,中國兒童矮小症發病率約為3%,4~15歲的需要治療的患兒約有700萬,每年真正接受合理治療的患者不到3萬名。

暑假是孩子就診旺季。據新華社報道,武漢協和醫院兒童內分泌科的林鳴醫生透露,暑假他周接診三百二十多人。而《都市快報》今年8月13日的報道說,浙大兒院的內分泌科門診量每天都在600~700人次,一個暑假估計超3萬人次。

同樣在江西,江南都市報稱,暑期南昌大學二附院兒科兒童生長發育中心每天要接診70~90人。一個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身高1.75米,但家長認為親戚孩子都超1.8米,想打生長激素「揠苗助長」。

2020年上海進博會展示的生長激素圖源:IC photo

北京職員張女士也曾為女兒素素身高而焦慮。2018年7歲多的素素身高才1.2米,是班上最矮的女孩,醫院檢查其骨齡9.2歲,與年齡差1.6歲,預測身高還不到1.5米。

張女士告訴偶爾治癒,當時真有點慌,醫生建議馬上打生長激素治療。後來做了10來項檢查沒發現其他疾病,腦垂體分泌激素正常,就聽從其他醫生建議先觀察,每天督促孩子早睡、跳繩、拉伸等,同時補充各種維生素和肉蛋奶。為了長個子,母女倆也沒少爭吵。

今年3月,素素已超1.4米,醫院檢查骨齡11歲,只比實際年齡大4個月,預測成年後身高也接近1.6米,與遺傳靶身高相差無幾。張女士鬆了一口氣,但焦慮仍在,因為素素班上同齡女孩飛速發育,大多女孩11歲時身高已接近甚至超過1.5米,素素仍是最矮的女生。

對於父母的焦慮,北京世紀壇醫院兒科主任醫生武萬水介紹,對孩子來說,好的生活習慣利於身高的增長,包括良好睡眠、運動尤其是跳躍性的運動、營養均衡及心情愉悅等。

另外,家長們應該了解,應用生長激素也不一定會長高,生長激素髮揮作用可能需要通過生長激素受體、IGF-1、生長激素結合蛋白等發揮作用,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影響生長激素的作用。治療過程中機體產生生長激素抗體,也會削弱其作用。營養物質不能滿足機體生長需求,也會影響生長發育。

增高神藥:「有病」的打,想增高的也打

上文中提到的生長激素就是俗稱的「增高針」。它誕生於1956年,美國波士頓內分泌專家 Raben從人垂體中分離和提純生長激素(hGH),並應用於治療生長激素缺乏症(GHD)。1998年國產生長激素粉劑上市,2005年國產水劑上市,生產廠家都是長春高新的子公司金賽藥業。

在生長激素「封神」故事中,世界著名球星梅西是被提及最多的。11歲時梅西被診斷為特發性矮小症,醫生認為他只能長到1.5米,但梅西通過注射生長激素最終身高達到1.7米,奠定他的足球事業基礎。

梅西注射生長激素的畫面圖源:梅西的個人紀錄片

生長激素只能用於治療生長激素缺乏症、特發性矮身材等,不能擅自擴大治療範疇。在新華社《身高焦慮就打「增高針」?危險!》報道中,湖南省人民醫院小兒內分泌科醫生徐璇介紹,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個頭不高,就想打增高針、用增高產品。

9月8日,走出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內分泌科特需診室,元元的媽媽陷入了糾結。元元10歲,身高1.45米,雖然超過醫院兒童身高對照表的正常標準,但骨齡顯示12歲,按遺傳靶身高是1.6米,而據骨齡預測身高是1.56米。

醫院的兒童身高對照表圖源:偶爾治癒

「孩子馬上就要來例假,青春期長個子就慢了,再不打針也可能骨垢線就要閉合了。」元元媽媽告訴偶爾治癒,她拿不定主意,既想讓女兒增高4厘米,又怕女兒承擔未知風險,還在衡量值不值用十幾萬買幾厘米的身高。

北京的曉婕是在兒子六年級時着急上火的,她身高1.7米,丈夫約1.8米高,兒子一年半隻長了1.5厘米,1.4米的身高在班上倒數。到醫院檢查她兒子垂體前葉分泌生長激素不足,檢查單顯示「靶身高」超過1.8米,但預測成年身高才1.5米。

今年9月初曉婕告訴偶爾治癒,兒子當年的情況是必須打針,從初一打到初三,長到了1.7米,醫生檢查自身生長激素分泌恢復了正常,就停了針。今年兒子已上大一,身高1.83米,她對治療效果很滿意。

其實生長激素針並非想打就打。

新華社報道警示,真正需要生長激素治療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絕大多數的孩子只需常規飲食、運動、睡眠指導。生長激素分泌正常的兒童是不能注射,否則會導致內分泌系統紊亂等問題。

醫生普遍持謹慎態度。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小兒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主任張一寧認為,藥物是用來治療疾病的。不是說覺得矮、想長到多高,就打點生長激素,這非常荒謬。

武漢協和醫院兒童內分泌科的林鳴認為,身材矮小的兒童,必須進行兒童骨齡、生長激素分泌水平等檢查,排除各種疾病,方可決定是否適合使用生長激素治療。確實患有矮小症的兒童,生長激素是目前認為的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四川省人民醫院東院兒科醫生楊文青說,有些矮小症合併了一些基礎性疾病,基礎性疾病治好後,可能出現追趕性生長。如果只是偏矮並且沒有生長激素缺乏的情況,完全不需要注射生長激素。

打生長激素前要嚴格檢查

在正規醫院,打生長激素要經多項檢查。

生長發育門診診斷流程圖源:偶爾治癒

南京「塵媽」兒子今年10歲,她記錄了2019年帶兒子打生長激素的檢查項目。包括測身高體重,拍骨齡片子。第二天做空腹血糖、甲功七項、生化全套、腹部 B超、腦垂體核磁共振、尿常規和血常規、心電圖。還做了「精氨酸激發試驗」和「可樂定激發試驗」。

注射生長激素28天後,兒子身高從1.306米長到1.32米。每月費用5000左右。之前她兒子因矮而自卑,自從知道打針可以長高,每天設鬧鈴自己打針。

曉婕告訴偶爾治癒,當初兒子也做了各項檢查,打的水劑生長激素,期間定期到醫院檢查,根據體內激素分泌多少調整注射劑量,一支10毫升的針劑分三天打,後來一星期才打完一支。

北京世紀壇醫院兒科主任醫生武萬水對偶爾治癒介紹,注射生長激素前應該充分了解患兒的生長發育情況、生長曲線、骨齡、預估最終身高等,並做一系列檢查,除外因其他疾病所致身材矮小,了解有無禁忌症,並監控診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比如需了解有無甲狀腺疾病、腎上腺疾病、腫瘤、遺傳代謝性疾病、顱內疾病(尤其是垂體)、營養缺乏性疾病、性早熟等。

為保證注射生長激素的安全,患兒應檢查的內容包括骨齡片、鞍區核磁共振、腹部彩超、生長激素、甲狀腺功能、血尿常規、血生化等約20項。

武萬水介紹,在診療過程中,真正生長激素缺乏症患兒不多見,大多是身材偏矮,但達不到矮小症的診斷標準,其原因多為遺傳、營養(偏食)、疾病、睡眠等因素所致。

身材矮小並不等於生長激素缺乏症,引起身材矮小的原因很多,比如先天性甲狀腺機能減退、家族性矮小、顱腦病變(尤其是下丘腦受累)、嚴重營養不良、體質性青春期延遲、骨骼發育異常、小於胎齡兒、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等,其中有的可以用生長激素,有些則不能用。

在新華社報道中,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小兒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主任張一寧認為,目前過度檢查和不規範檢查的現象非常普遍。有家長到門診來,一定要給孩子做生長激素化驗,大夫說不用做還被罵。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當時激素的激發水平,需要綜合判斷。有些醫院用不規範的手法做檢查,檢查結果拿到之後就開始給孩子使用增高針,很不負責任。

生長激素曾多次被媒體曝光和質疑

生長激素無疑是比較昂貴的藥品。元元媽告訴偶爾治癒,元元除了要打生長激素,還要打抑制針,降低性激素水平,抑制過快發育,醫生估算的費用是每月1.2萬左右。

國貿附近的一家兒科診所人員介紹,北京某醫院著名兒童內分泌專家會來診所出診,診所內可做各項檢查,要不要打生長激素針需要醫生根據檢查結果出診斷,不是想開藥就能開的,具體費用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該診所內公示的生長激素價格顯示,長效生長激素(金賽增)每支54單位,價格4300元。水劑賽增每支30單位,1031元。(註:有些藥物如維生素、激素類生物製品等,化學成分不恆定或至今還不能用理化方法檢定其質量規格,往往採用生物實驗方法並與標準品加以比較來檢定其效價。通過這種生物檢定,具有一定生物效能的最小效價單元就叫「單位」( u);經由國際協商規定出的標準單位,稱為「國際單位」( IU)。)

診所公示的藥品價格圖源:偶爾治癒

新華社報道,生長激素分粉劑和水劑還有長效製劑,因製劑不同、體重和敏感性不同,每月費用在3000元至15000元之間,往往需要注射2至5年。

由於推廣「增高針」能獲取暴利,一些醫藥代表用高額回扣來引誘兒科醫生濫開處方。早在2012年6月,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就播出過《被濫用的生長激素》,一個9歲孩子身高1.29米,診所醫生未做相關檢查就建議注射生長激素。

其實真正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症的患者比例並不大。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內分泌科對523例身材矮小兒童病因分析顯示:其中只有115例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佔總數的21.99%。

2014年,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退休兒科教授葉義言就曾曝光「醫藥代表試圖操控醫生濫開生長激素」內幕,包括兒科醫生被藥廠邀請培訓,醫藥代表用「終生提成」鼓動醫生多開生長激素,按銷售額的10%予以提成。

藥企有各種辦法規避監管。如藥企「開創」了一種獨特的醫藥銷售模式,即患者先在大醫院就診,然後醫生引導患者到指定的基層醫療機構買藥。2019年中國經營報曾對此披露。

8月4日新華社的報道也撼動了生長激素藥企。

生長激素藥企長春高新圖源:IC photo

據上海證券報消息,8月5日開盤,主營生長激素的長春高新、安科生物雙雙大跌。在深交所互動易上,長春高新回復稱,生長激素屬於處方藥,相關產品均銷售至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醫療機構。藥企已設立專門的機構人員收集公司產品的安全信息,並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評價,在藥品的整個生命周期持續監測產品安全。

不應忽視的副作用和風險

2008年中華兒科雜誌發佈的《矮身材兒童診治指南》,就生長激素治療指出常見副作用,包括甲狀腺功能減低,糖代謝改變,特發性良性顱內壓升高,抗體產生,股骨頭滑脫、壞死,注射局部紅腫或皮疹,誘發腫瘤的可能性。

另外,目前與生長激素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還有良性顱高壓、糖代謝的影響、甲狀腺功能低下、色素痣、手腳變大、局部紅腫及皮疹、中耳炎等。

生長激素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圖源:站酷海洛

在2019年半月談報道中,湖南省人民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任徐璇曾勸退過很多為孩子求打增高針的家長。如果孩子過去生長速度較慢,使用生長激素後出現生長加速,孩子的甲狀腺素的需要量就會隨之增加。有些孩子的甲狀腺功能會發生暫時性降低的情況,產生疲勞、乏力、虛胖等症狀。有些孩子在注射生長激素後,還會出現血糖高的問題,需要定期監測,以免埋下糖尿病的風險。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生伍學焱表示,一些骨骺閉合後的青年人注射大量生長激素,可能導致肢端肥大症,相貌變醜。

在最近中國新聞周刊的一篇報道中,澳大利亞公共衛生博士、幼兒健康研究者陳小舒提示,採用生長激素治療兒童和青少年特發性矮小還是有爭議的,沒有證據表明該療法對並不缺乏生長激素的非病理性矮小有很好的效果。早期生長激素應用規模本身太小,且實際上大部分藥品的上市時間很短,長期副作用存在與否並不能保證。

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兒科》的12月刊中,卡羅林斯卡大學醫院的兒科內分泌學家報告稱,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進行重組生長激素治療、並接受最長達25年隨訪的3408名患者,與未接受治療但其他狀況類似的50036名患者相比,男性發生諸如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等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高出三分之二,女性則高出兩倍。

因為對生長激素的安全性擔憂,有國內官方媒體指出,要規範生長激素的使用。衛生主管部門應加強對醫生的培訓和監管,醫生要嚴格遵守相關兒童診治指南,謹防臨床上生長激素濫用、超範圍使用。對於受利益驅動誘導孩子注射生長激素的違規行為,衛生、藥監、公安等部門應該形成合力,嚴厲查處。

註:本文經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生葉凌霞專業審核)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丁香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919/1648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