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石雨菡:澳洲龍蝦,為啥成了中國土特產

作者:

哈爾濱旅遊爆火之後,廣西為哈爾濱送了11車砂糖橘和沃柑,而黑龍江則回贈了10萬盒本地特產蔓越莓。網友們驚訝地發現,在北端的極寒之地,竟然是國內重要的蔓越莓生產基地。兩地的禮尚往來,逐漸衍生成轟轟烈烈地「全國農業大摸底」。

網友樂於將人們的驚詫反應轉換為地域自豪感,於是一個美麗的誤解出現了——國產「澳洲龍蝦」。

澳洲龍蝦,中國特產

東北蔓越莓效應下,人們忽然發現,自己的家鄉變得不認識起來。四川的魚子醬、甘肅的南美對蝦、貴州的抹茶、上海崇明的藏紅花等,這些帶有反差的「地方特產」有天然的傳播力,一度成為各地文旅最具上分屬性的宣傳物料。

重慶的「澳洲龍蝦」也在同一時間被挖掘出來。長期以來,澳洲龍蝦以肉質純淨鮮美、售價不菲而出名,從奢侈程度上,甚至始終壓貴族兄弟波士頓龍蝦一頭。在遠離海洋、重山疊嶂的重慶,竟然盛產「澳龍」。重慶人的自豪感一時油然而起:咱們袍哥不僅重工業享譽海外,而且顛山倒海,大西洋的產物也能實現圈養。

令人尷尬的是,在重慶之後,其他地方的網友也在「摸底」中發現屬於自家的「澳龍」,廣東惠州、廣西百色、陝西安康、湖南湘潭,甚至連新疆北京等乾旱地區,都養殖「澳龍」。

事實上,如果在網絡上稍加搜尋就會發現,全國大多省份都宣傳過所謂的「澳洲龍蝦」養殖,它似乎已經成為像小龍蝦一樣「經濟作物」。

那麼問題來了,日常生活中只會出現富人餐桌上的座上賓的澳龍,為什麼忽然成為遍地皆可批量養殖的大眾消費品?

「澳龍」的確在成為中國特產,只不過不是大眾印象中「澳洲龍蝦」,而是澳洲淡水龍蝦。

澳洲淡水龍蝦在我國的養殖範圍相當廣泛,目前主要分佈在廣東、海南、浙江和江蘇。在我國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又或者是黑龍江偏北的齊齊哈爾等地也都有養殖。

這種來自南半球熱帶的「洋蝦」,不僅一路北上,能在沙漠和寒地養殖,現在甚至還有了中國名字。比如在2022年,西安臨潼區養殖出的澳洲淡水龍蝦就入選了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並定名為「臨潼淡水龍蝦」,直接有了中國籍。

澳洲淡水龍蝦屬於甲殼綱,十足目,擬螯蝦科,並不是真正的龍蝦。與真正的「澳洲龍蝦」(澳洲岩龍蝦)相比,一個生活在淡水中,一個深居大洋,兩者在外觀上最大的區別是,澳洲淡水龍蝦有鉗子,而澳洲龍蝦沒有鉗子,且體型較大。

而與我們常說的小龍蝦(克氏原螯蝦)相比,澳洲淡水龍蝦個頭優勢明顯了起來。一隻小龍蝦能有50-70克已經算佼佼者,澳洲淡水龍蝦體型一般在100-200克,最大可重達400克以上。因此澳洲淡水龍蝦根據重量不同,還可以叫做澳洲小藍龍蝦或者小青龍。

事實上,我國養殖澳洲淡水龍蝦已經有30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當時在廣東省和湖北省試養成功。1993年在福建試養成功後又逐漸推廣至湖南、江蘇、北京等地。而其之所以引入進行人工養殖的原因,還得有「前輩」克氏原螯蝦的一份功勞。

克氏原螯蝦原產於美國,20世紀20年代先是被引入日本,爾後又由日本人帶入了中國,主要作為牛蛙的餌料。最初在南京、湖北等地自然繁殖。

然而,由於克氏原螯蝦有極強的繁殖能力和適應環境能力,中國本土原有的四種淡水小龍蝦——東北黑螯蝦(又名蝲蛄)、南京黑螯蝦、史氏擬螯蝦和北朝鮮黑螯蝦,悉數被擊敗,克氏原螯蝦佔據了統治地位,最終外國蝦成為我國小龍蝦的代言人。

雖然20世紀60年代之後,克氏原螯蝦逐漸走向餐桌,但仍屬於長江流域的一種小眾美食。況且克氏原螯蝦實在太能長,野外泛濫對生態環境、農業生產都有很大的威脅性。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1983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戴愛雲,首次提倡將淡水小龍蝦作為一種水產資源加以開發利用。克氏原螯蝦開始規糢化養殖,而與之相似的澳洲淡水龍蝦,也藉此獲得國內水產研究所的關注並引入。

作為一種美食,澳洲淡水龍蝦與克氏原螯蝦相比的確更有優勢。比如出肉率高,口感更加緊實,抗病能力強等。並且也有研究表明,其肌肉營養品質也比克氏原螯蝦豐富。但如此優秀,為啥澳洲淡水龍蝦的知名度仍然不如克氏原螯蝦呢?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價格高當然是勸退的重要原因。

在小龍蝦消費市場上,澳洲淡水龍蝦每斤在50元–100元不等,而小龍蝦克氏原螯蝦市場價在10元–80元左右。2023年5月,由於克氏原螯蝦市場供大於求,每斤價格甚至一度跌破10元,最終導致兩者最大價差能在十倍以上。

除此之外,種苗供應不足、對水質環境要求高、天性好鬥等客觀因素,人工養殖需要更加精細技術門檻和較高的成本投入。儘管如此,澳洲淡水龍蝦的產量也很低。在電商平台上,澳洲淡水龍蝦一般以禮盒形式出售,面向高端消費,是小龍蝦里的高級貨。

消失的「真」澳龍

2023年11月5日,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上任後首次訪華的第二天,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來到進博會的澳企展台時,阿爾巴尼斯突然連抓兩隻大澳龍向周圍人介紹起來,並主動舉著龍蝦讓周遭的記者拍照。

當時日本核污水的排放已經來到第三輪,國內網友集火評論:再好的海鮮,都被核污水搞得一文不值。而事實是,阿爾巴尼斯手裏舉著的澳洲龍蝦,在2020年11月,已經被我國禁止進口,禁令至今還未被取消。

「澳龍禁令」對澳大利亞龍蝦產業來說是一次致命的打擊。在未被禁止進口前,2019年澳洲共計出口了8800噸龍蝦,95%以上都銷往了中國市場。在西澳地區,其年均捕撈量的中國市場佔比,甚至能達到98%左右。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阿爾巴尼斯會在進博會上不遺餘力地宣傳,同時費盡心思地想要恢復和中國的貿易關係。作為澳大利亞的重要產業,澳洲龍蝦的命脈很大程度上攥在中國人手裏。

理論上來說,國內如今的消費市場不存在任何一隻真正來自澳洲的龍蝦,但澳洲龍蝦並未在國人的餐桌上消失。其來源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澳大利亞之外的其它地區,二是走私。

電商平台上,澳洲岩龍蝦仍有售賣,產地大多是新西蘭、古巴等地。而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目前中國岩龍蝦的主要來源國是新西蘭,佔總市場份額的近40%,其次是墨西哥和美國,分別佔20%和16%,瓜分了「澳龍禁令」後澳洲岩龍蝦市場的絕大多數空白。

2021年以來,土生土長的澳洲龍蝦也一度通過「走私」的方式,從香港和台灣流入大陸市場。

有數據顯示,2020年香港進口澳洲龍蝦總量為97公噸,次年突然陡增至1352公噸,增幅13倍。2019年,台灣進口澳洲龍蝦只有14公噸,而到2022年11月底,該數據超過1400公噸,三年來暴漲百倍。

澳龍進口量上百倍的增長,並非香港和台灣的消費者忽然變得像王多魚一樣,把龍蝦當飯吃。調查發現,多出來的這些澳洲龍蝦大多以走私的方式進入到了大陸。中間的利潤差可達2—3倍。

台灣媒體《報道者》曾進行過計算,2021年11月到到2022年11月台灣進口澳龍增加了839公噸。如果這839公噸的澳龍全部走私到大陸,一年便可獲利新台幣18億元,約合人民幣4.1億元。

走私是違法行為,香港和台灣地區一直在嚴厲打擊。在澳大利亞方面,除了走私,還有一種更合規的方式進入中國,就是通過將澳洲龍蝦出口至第三國,在第三國獲得原產地認證後,再出口到大陸。

各方逐利者,為了能讓國人吃上純正的澳洲龍蝦煞費苦心。而對國內不明所以的消費者來說,花高價買到的澳龍即便是真貨,但左右騰挪之下,這些曾藏在行囊中、卡車裏、漁船艙底漂洋過海而來的龍蝦,未經檢疫,也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純淨鮮美。

狂熱背後的資訊偏差‍‍‍‍‍‍‍‍

東北有亞洲最大的蔓越莓基地,大西北甘肅有南美對蝦,四川產的魚子醬供應全球60%的市場。過去一段時間的農業大摸底,像極一場各地文旅在宣傳上的軍備競賽。

淄博和哈爾濱的出圈,對經濟的帶動效應令各地垂涎。而「農業大摸底」的出現,本質是在各地文旅為博新一代消費者傾眸,在內卷之風的席捲下,賣力重新整理自身的城市名片。

而中國產洋貨,旱地生海鮮,這種陌生又熟悉的感覺撓癢著大眾的好奇心。家鄉不為人知的特產居然銷往省外甚至海外,這場從下至上非官方的營銷,更多地是依託於無數網友的地域自豪感。在競相自誇的網絡語境中,國產「澳洲淡水龍蝦」也被捨棄了「淡水」二字,登堂入室成為大眾想像中的異國美食。

事實上,早在2023年9月,新疆生產澳龍的消息就已經鋪滿互聯網。彼時有不少美食博主慕名前往新疆拍攝吃澳龍的視頻,評論區還有眾多網友質疑「這龍蝦和海鮮有啥關係?」。

但隨着文旅熱情的興起、其它地區的隱藏農產品陸續「參戰」後,「中國某地產澳龍」相關新聞下,再鮮少有網友追根溯源。質疑聲在沉默的螺旋里,逐漸消失。

國產澳龍不是龍蝦,甚至也不是海鮮,但長期與之混為一談。在這一點上,官方從未闢謠,媒體、KOL再到網友,進行勘誤的也極少。之所以會如此,一是「澳龍」這種食材並非餐桌上常客,大眾不熟悉。二是對於失真的資訊,各地文旅都樂享其成,畢竟這樣「錯誤」只有好處,沒有任何壞處。

跳出這個「美麗的資訊偏差」,從另一層面上看,「澳龍」的出現也有着更為深遠的意義。澳龍淡水龍蝦和南美對蝦這些淡海水產品之所以能在我國內陸紮根,很多是得益於脫貧攻堅、重點幫扶等農業扶持政策。

比如新疆的澳龍,最早便是山東日照援疆的成果,克服鹽鹼地質,合理利用崑崙山雪水融化匯集而成的淡水資源。甘肅的南美對蝦所代表的是近年興起的「海鮮陸養」糢式,為內陸許多地區帶來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文旅的火熱,展示了許多地方的發展成果。這些成果不僅讓外地人眼前一亮,同時也讓本地人產生了陌生感。當家鄉的特產突然超出了原有的認知,可以說明的是,家鄉發展太快了,亦或是我們離家太久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真故研究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307/2027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