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從雷鋒到「流量明星」:中國「飯圈」的崩塌始末

8月23日下午,趙麗穎粉絲群的多個官方微博或大V被禁言,其中不乏有百萬粉絲的賬號。

起因是趙麗穎將出演電視劇《野蠻生長》並且再次二搭王一博的消息引發了雙方粉絲不滿,隨後發生了「互撕」,大有發展成一場網絡罵戰的趨勢。

甚至有粉絲稱「把事情鬧大才好呢」「各方混戰,才能讓你家工作室劇方看到隱患有多大」。

飯圈的瘋狂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這次恰好撞在了整改的風口浪尖上。瘋狂瞬間被碾壓,「唯恐天下不亂」的粉絲群被禁言。

今年以來,飯圈的崩塌肉眼可見。

先是粉絲投入真金白銀和情感扶植起來的精緻偶像不斷爆出醜聞,不僅道德存在很大瑕疵,吳亦凡之流甚至還走向了違法犯罪。

接下來,讓大眾忍無可忍的飯圈亂像終於遭到了大規模整治,人肉搜索、造謠攻擊、網暴、互相拉踩、挑動對立、控制輿論等都成為重拳出擊的對象。不少背後資本和平台的利益也被極大打壓。

飯圈亂像,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可以招搖過市了。

曾經,追星意味着欣賞與喜愛,與偶像一起變得更好。但不知何時,挑戰公眾底線成了飯圈常態,最終只能走向被大規模整治的命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追星本是個社會現象,與社會心理、媒介技術等的進化息息相關,但當追星成為一門生意,純粹從逐利角度出發,又不被適當控制時,為惡就不可避免了,就會反過來侵蝕社會價值觀,貽害無窮。

我們需要從更高的維度上了解追星從「鏡花水月」到「一地雞毛」的進化歷程,才能看清飯圈崩塌背後複雜的因素,從而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度的思考。

今天這篇文章篇幅較長,但看完絕對會讓你讀懂飯圈崩塌始末。

01追星狂熱從來就不是什麼新鮮事

高舉雙手、為偶像打call的粉絲文化,並不是現代文化獨有的,自古就有之,而且那時粉絲們瘋狂起來的無節操程度,比起現在也毫不遜色。

比如,古代形容男子貌美的成語「看殺衛玠」和「貌比潘安」就是以兩位「當紅男明星」作為典故。

衛玠晉朝美男子,才華風度都屬一流,自小他所到之處就一定會被人矚目,所以他常常要從圍觀的人群中奮力脫逃,時日一久,原本就體弱多病的他終於支撐不住病倒了,乃至最後離開人世。

另一位男明星潘安在受歡迎程度上也是不遑多讓:據傳他年輕時,駕車走在街上,即便老婦人都為之着迷。而那些仰慕他的女子往往把水果往潘安的車裏丟,每當他回家之時都是滿載而歸,整車都裝滿了瓜果。

可見,追星和粉絲文化在中國有着源遠流長的歷史。只不過,經過多年的媒介和技術的發展,這種「傳統藝能」也在起着肉眼可見的變化,進而在不同類型的人群之間引起了不解和衝突。

在1993年由趙麗蓉、蔡明和郭達表演的央視小品《追星族》中,就生動鮮活地展示了三代人對於明星的不同理解:

代表老一輩的奶奶對各式各樣的追星詞彙充滿了誤判和誤解,她以為「四大天王」和托塔李天王一樣是神明中的一位;「追星族」是少數民族中的一支;歌曲《星星點燈》是評戲的一首……

而父親則對這類追星文化充滿反對,認為對於明星的過度迷戀影響了女兒的學業成績,因而直接明令禁止了女兒的某些追星活動,鬧得父女相當不愉快。

無獨有偶,幾乎同時期的著名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中也有《心中的明星》這一集,講述了家裏最小的女兒賈圓圓沉迷於香港明星張國榮無法自拔,從而在家庭中引起了衝突。

可以說,八九十年代以中國香港、台灣地區為首的明星文化強烈衝擊了剛剛開放不久的 大陸,使得以上場景在千家萬戶上演。這種有別於古代衛玠、潘安式的明星當然是近代才出現的產物,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在中國傳統家庭中引起不小的動搖。

02偶像=意識形態的年代

要搞明白這種衝突從何而來,首先要明白我們現在口中所說的「明星」究竟為何物。

現代文化背景下的「明星」恰恰是和近現代的文化娛樂工業同步出現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電影產業剛剛開始發展並運作之時,同這種娛樂產業捆綁起來的明星也就應運而生了,荷里活女演員佛羅倫薩·勞倫斯正是這種背景下產生的第一個電影明星,她後來也被稱為「電影明星始祖」。

進入20世紀的中下業,隨着唱片產業的興起,與以搖滾樂出現為標誌的流行音樂文化的出現,娛樂產業越來越豐富,應運躋身明星之列的人也越多。

隨後,跟着電視機在家家戶戶的普及,電視明星、搖滾歌星、電影明星紛紛冒頭亮相,而一個個龐大且每個環節都嚴絲合縫的產業也都逐漸成型,人類正式進入一個全民娛樂時代。

但在中國,為什麼到了八九十年代,依然會有老一輩把明星偶像視為洪水猛獸一般呢?

因為中國的偶像發展史和其他地區略有不同。

縱觀中國建國以來的歷史,明星並非是稀缺產物,從電影《英雄兒女》中的戰士王成,到頻頻在熒幕上出現的歌手賈世駿、郭蘭英,都當得起「明星」的稱號,但第一個有着穩定「粉絲群體」的明星,可能是另一個我們熟知的人:雷鋒

這是第一個明確「向他學習」的全民偶像。1963年初,樂於助人、勤於做好事的雷鋒犧牲不久後,他生前所寫的《雷鋒日記》被公佈於眾,《人民日報》刊登雷鋒日記摘抄和評論員文章。

不久後,應《中國青年》雜誌社之邀,毛澤東主席揮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3月5日,《人民日報》等各大報刊刊登毛澤東題詞。自那之後的每個3月5日成為「學雷鋒紀念日」。也就是在這之後,雷鋒那身着一身軍裝的標誌性形象,他的好人事跡和日記語錄傳遍了中國的大街小巷。你可能不認得自己周圍的每個鄰居,但你不會不認得雷鋒。

這或許是在80年代港台明星「入侵」之前,參與度最高的一次「追星」和規模最大的一個「粉絲團」,雖然它有別於西方國家以娛樂產業為根基的追星運動,但是使這場運動成為可能的,同樣是報紙、廣播、電視和電影等傳播媒介。

雷鋒精神,也高度代表了建國初期那種,樸素而又熱烈,為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的無私奉獻價值觀。

不過,雷鋒之後的第二個全民偶像,則和娛樂產業接上軌了,它標誌着集體主義的退潮和向個人的回歸,而標誌着這個現象的偶像,叫鄧麗君

03鄧麗君的歌,費翔的顏

時間來到上世紀70年代,在某部隊的文工團,女兵蕭穗子正和她的朋友們在房間裏偷偷試穿着從廣東買來的新式襯衣和緊身牛仔褲。

這時突然傳來了敲門聲,原來是文工團小號手陳燦,他帶來了一個比磚頭還大的黑色錄音機,神神秘秘的把一盤磁帶放進收音機,按下開關鍵,一段甜美溫柔的歌聲傳了出來:「愛的日子裏,讓人難忘記」,這首歌就是鄧麗君的《儂情萬縷》。

這是電影《芳華》中的一個鏡頭。在那個年代,除了樣板戲和紅歌,軟綿綿的情歌都具有「腐蝕性的作用」。借用80年代的特殊書籍《如何鑑定黃色歌曲》的描述:

「糖衣裹着的毒藥,就是讓人們在甜蜜的愉快中吸收它的毒性;此類庸俗歌曲對中國某些青年男女,實是色情引誘之聲,精神麻痹之劑」

然而,「黃色歌曲」也阻擋不了人們對這個甜美女聲的嚮往,和一聽再聽的渴望,即便人們並不清楚這個聲音的主人長相到底是什麼樣。因為他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歌曲和偶像也可以十分個人化,是能訴說感情和思念的,而不僅僅是口號和標語的代名詞。

這份通過磁帶和收音機傳來的歌聲和悸動,比國外已經晚了整整幾十年。

隨着電視機由黑白到彩色的遞進,和在全國各地的鋪展開來,人們更多地接觸到了綜藝節目。

也正是這個時候(80-90年代),百姓生活的富足和需求的增加刺激了娛樂產業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抬頭,人們第一次接觸到了現代語境下的明星和偶像概念。

在電視上,偶像可以伸開腿腳,釋放自己十足的性吸引力——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費翔

1987年,來自台灣地區的中美混血歌手費翔在回大陸探親時主動聯繫了電視台,作為台灣歌手代表登上了當年的春晚表演來宣傳兩岸聯誼。雖然具有政治色彩,費翔卻因為俊美的形象和帥氣的舞蹈動作,像「熊熊火焰」溫暖了億萬女性的心窩,被視為「白馬王子」和「夢中情人」。

費翔的走紅,似乎是二十多年前美國著名搖滾歌星「貓王」的一個縮影:二者都有着姣好的面容,都通過電視成名並最終風靡全國,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每一個動作,和每一次扭胯都散發着荷爾蒙的氣息,看得台下的觀眾們心跳不已。

如果說鄧麗君的歌聲代表着私人情感的回歸,那麼以費翔為首的明星偶像則開始以面容示人,把聽眾和觀眾結合在了一起。人們喜歡偶像可以是喜歡他/她的歌,更可以是喜歡他們的顏,明星第一次和性吸引力聯繫在了一起。

這種風潮一旦開了頭,接下去就勢不可擋了。

04榨乾自己,也只見了劉德華一面

90年代,港台明星開始大肆「入侵」大陸,小虎隊、四大天王、張國榮等明星在民間,尤其是學生群體中紮根發芽,一時間「追星」成為新的時髦。這也就出現了開頭所描述的那一幕:老一輩對這些風潮無法理解,但年青一代對這些明星熱情難退。

港台文化進入家家戶戶後,改變的是年輕人的生活:那時沒有網絡,年輕人便到處搜羅雜誌和海報,貼滿房間牆壁。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商隱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829/1639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