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如何反駁「他還只是個孩子」這句話?這是我聽過最完美的答案

每次在公共場合被熊孩子冒犯,總讓人感到分外惱火,但更惱火的是熊孩子的家長助紂為虐,反覆強調「他只是個孩子」,要求我們縱容孩子。孩子明明錯了,卻囿於私心,不肯承認孩子有過錯,不分輕重緩急的一味包庇維護。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成年以後幾乎無一例外,皆逃脫不了自私、怯懦、不懂回報的泥潭,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更大。

要明白監獄裏的每一個罪犯,都曾只是個孩子。

成年父母的瞎維護並不會讓孩子感受到獨特的愛,只會讓他們在作惡的時候,更加肆無忌憚。不尊重客觀事實的愛,實際上都不是愛,是害。真正的愛是反人性的,是人對抗私心、克服自戀人格後的清醒選擇,而不是不問青紅皂白的偏愛。

沒有原則的溺愛,只會把孩子推向滅亡的深淵。2004年,黑龍江13歲的趙某,強暴同村14歲女孩,因為未成年很快被釋放。後趙某蓄意報復,當着女孩的面將女孩的母親殺害。

2012年,廣西未滿13歲少女覃某,因嫉妒同學長得比自己漂亮,將其殺害,最終被判處收容所管教三年。2018年,湖南12歲的吳某,因被母親批評怨恨在心將其母殺害。

這些孩子即便因為年齡免去了牢獄之災,但他們在社會中已經死亡了,往後餘生,他們遇到的每一個都會不會正視他們,永遠對他們加以防範。他們將永遠無法在社會中獲得普世意義上的意義,將永遠像老鼠只能生黑暗中。即便他們試圖嘗試走向光明,也一定會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礙。

也就是說在他們犯下罪行的那一刻,他們就已經社會性死亡了。

這樣的案例近年來數不勝數,是什麼讓這些孩子在乳臭未乾的年紀就能犯下如此惡毒的罪行。表面看的確是孩子內心的惡,但再往深走一走呢?孩子們背後的家長就完全沒有問題嗎?

當然有,或者說每一個年少犯罪的背後,父母的不教不育,才是元兇。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每一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那麼如果父母都是錯的,孩子怎麼可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對父母來說孩子永遠是孩子,這一點沒有錯。但一個孩子不可能永遠呆在父母的身邊,永遠是孩子。他勢必要長大要接觸社會,而社會上的其他人並不會將他當做孩子,他必須要為自己做過的每一件事情負責。

所以如果孩子犯錯以後,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是詢問事實、批評教育,而是偏袒甩鍋,那麼毫無疑問,如果沒有極具強大力量的改變契機,你的孩子將會成為一個社會敗類。

他會帶着你不經意間教給他的錯誤的行事方式進入社會,而那些你沒教給他的道理,社會都會以極其慘烈的方式教給他,而你除了沒有意義的後悔之外,別無他法。你的孩子將永遠失去獲得幸福人生的機會。

雖然從理論上講,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現實是一個有過犯罪前科的人幾乎不可能再次獲得社會的認可。他將在工作、生活、戀愛、交友,一切的一切上被眾人排斥,而這樣的排斥很有可能會二次將他推向犯罪的道路。

所以為人父母絕不僅僅只是把孩子生下來就可以,如果選擇了為人父母就要懂得為人父母的責任。教育學家簡·尼爾森曾說:「錯誤是學習的大好時機,如何對待錯誤比犯的錯更重要。」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懂得正確的愛更重要。《戰國策》中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之愛,不應該僅僅只是你在我眼前,你得到了一切你想要的。而要考慮得更深遠。

一個孩子究竟從父母那裏得到了多少的愛,時間是檢驗的唯一標準。

如果你的孩子始終無法獲得內心的安寧,始終無法自由自在地社會中生存,那其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證明,為人父母的你不合格,你對他的愛只是膚淺的游於表面。謹記不要生活在自己的幻覺里,更不要自以為是的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否則你的孩子是怎麼毀的你可能都不知道。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第一心理舉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819/163469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