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在香港有一朋友,他年輕的時候,出於一份熱心,曾經在一個慈善組織上過一年班。有一次吃飯,談起他的經歷,他對我說了這麼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他說,一筆收上來的善款,例如說港幣一萬元,要經過以下這麼多道損耗,才能發放到被資助人的手中:
銀行轉賬手續費,扣100元;
慈善組織員工工資,扣500元;
慈善組織老總工資,扣900元;
慈善組織辦公室租金,扣200元;
慈善組織電話費、電費、紙張等各種雜項開支,扣300元;
外勤調查社區窮人生活狀況,交通費,扣300元;
審查受資助人資產狀況,評估服務費,扣500元;
調查公司跟蹤受資助人使用善款狀況,服務費,扣500元;
慈善資助年度會計服務費分攤,扣200元;
受騙案件聘請律師起訴惡意申請人追回善款,扣300元
……
各種雜七雜八的,扣完之後,他說,一萬元善款,最終真正到了受助人手中的,一般只有一半左右。他還說,全世界的慈善組織,大同小異,善款的使用轉化率能過做到超過60%的,為數不多。
這還是慈善組織不貪污的情況下。
如果有人貪污,那麼,轉化率更低。
二
我所居住的小區,多年前曾經有一個熱心業主,牽頭在小區里舉辦跳蚤市場,各家把自家閒置不用的東西,都拿出來,互相交換,你的垃圾,是我的寶貝,互換之後,大家都「賺」到了,何樂而不為?
想法很好。但是,事情做起來,問題就來了。
首先就是租場費,因為在小區空地上辦,管理處會來驅趕,所以必須租一個場地,後來租了一個籃球場,費用一千左右,活動辦完之後,還請人打掃現場,又花了幾百,此外活動組織過程中,花費的各種電話費等等,也有好幾百。
這些錢最終是誰出呢?答案是,交換物品成功的家庭分擔。
活動辦完之後,把賬一算,平均每個家庭分擔費用將近兩百,而交換到手上的破舊茶几、二手椅子等等,其實和二手家具店裏的價格,差不多。
辦什麼跳蚤市場,還不如直接到二手家具店裏去買得了。
更關鍵的是,這個負責組織的熱心業主,他一毛錢報酬都沒有,全憑熱心,辛辛苦苦辦了一回,還被業主嘲笑,說還不如去二手市場淘舊貨,熱心人心裏酸溜溜,忙到最後,發現自己是天下最大的傻子。
所以後來,也就再也不辦了。
三
同理,香港也有一個慈善組織,曾經在香港各大超市,回收超市當天賣不完的蔬菜、肉類等等,回收之後,計劃是用來製作免費午餐,向公眾發放。
是不是很「聖母」?
但是,運營一年之後,會計結果顯示:該慈善組織當年一共花費倉儲、運輸、辦公、烹飪、工資等運營成本港幣1200萬,一共製作了24萬個免費午餐,平攤到每個免費午餐上,費用為50元,比去茶餐廳直接吃一個午餐,還要貴。
換句話說,你有1200萬的善款,直接在路邊發給路人,都勝過運營這個免費午餐計劃。
這個組織運營了一年之後,就關門停業了,見報之後,淪為香港市民的笑料。
心地很好。智商很低。
自古「聖母」多壞事,從來情懷誤蒼生。
四
有人在中國大陸,實驗過舊衣服回收計劃,在小區擺個箱子,發個公告,誰家有不穿的衣服,放到箱子裏來,我收集起來,統一捐給貧困山區。
但是,志願者萬萬沒有想到,衣服收上來之後,需要倉儲,需要挑選,需要記錄歸檔,需要分類,需要清洗,需要烘乾,需要整理,需要打包,需要寄快遞……各種成本,各種費用,攤到每一件衣服上,竟然高達人民幣20多元。
人民幣20多元,已經可以在淘寶上,買一件嶄新的衣服,直接發給貧困山區,而且還包郵。
包郵。
於是,志願者很快就意識到:社區舊衣服回收計劃,雖然很「聖母」,但是,並不經濟,不明智,還不如直接買新衣服。
這裏面的經濟學道理,足以讓一個人,回味一整天。
五
一千萬元的善款,捐給窮人,用來養一百個窮人家庭,只能養一年。
一千萬元的資本,用來開辦一家工廠,接單做出口,掙錢盈利,可以招一百個工人,間接養活一百個家庭,只要能做到盈利,可以養多久呢?可以養到永久。
同樣一千萬,用來做不掙錢的慈善,只能吃一年;而用來做掙錢的實業,理論上可以吃到永久。
哪個更善良?後者。哪個更明智?後者。
六
天下不掙錢的事業,大多不靠譜。
為什麼不靠譜?因為,不掙錢的事業,容易導致資源錯配,資源錯配則導致浪費,經濟學家們老生常談的「好心辦壞事」,說的就是這個。
經濟規律是冷冰冰的,但它同時也是客觀存在的,你無視它、違背它、與它作對,是要受懲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