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徐瑾:中國式糾結:農村女孩被資助8年選擇做家庭主婦?

作者:

最近一個女性的內心獨白,意外地上了好幾次熱搜。

事情起因是這樣:這位好心的女性一直資助一位農村女孩,從初三開始,有8年之久。期間,這位女性即使自己收入不理想時候,也堅持拿出一半幫助女孩,初心就是讓農村女孩「有書讀堅持下來」。

轉折之處在於,農村女孩大學畢業之後的選擇。

她對捐助人坦陳,自己家庭、學校一般,優勢是「樣貌很好,年輕」,婚姻是自己「第二次投胎的機會」。所以,農村女孩沒有選擇工作,而是決定選擇一位年長一些經濟殷實的男性結婚。

對於農村女孩的選擇,這位資助的女生感到「堵得慌」,拒絕了農村女孩還錢的請求。「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因此在網上引發爭論。

選擇家庭主婦的爭議:讓人心寒還是聰明?

有的人認為這個農村女孩的選擇讓人心寒,樹立了不好榜樣,這種「向下的自由」不是自由;也有人認為,這個農村女孩很聰明,過幾年兒女雙全,就是人生贏家了;更有人認為,資助人不應該干涉別人選擇,問心無愧就好。

據說,捐助女性曾經表示,選擇捐助農村女孩,性別上確實有所考慮,是因為自己人生經歷讓她感受到兩性分配的不平等,「如果她是男孩的話,我可能不會資助她」。

類似的情況不少。在貧困家庭,女性得到公平教育的機遇確實更少,類似的指定性別的捐助其實都有幫助女性甚至培養女性的初心。也正因此,當這份初心遭遇現實的時候多少有些「堵」,也是情理之中。

這個新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前些年另外一個熱門新聞,中學校長張桂梅辛苦培養了不少學生,但她憤然拒絕做家庭主婦的昔日女學生的捐款,因為對對方選擇很失望。

分歧背後,其實暴露了新時期的價值觀碰撞。問題在哪裏?無可否認,資助女性幫助農村女孩,是有理想主義的精神,多少有點女孩幫助女孩的(Girls Help Girls)的意味,但如果就此希望農村女孩選擇職業而不是婚姻,也確實有點價值觀上的一廂情願,對於弱者的困境也有點想當然。

或許讓捐助女性更「意難平」的,不僅僅是農村女孩選擇務實婚姻,朋友圈有奢侈品旅遊的痕跡,而是來自自己母親的一句評價——「她比你聰明」。親人吐槽,字字帶淚,這句話比起網友的評價,其實更為扎心,也更讓人反思。

這也提出一個拷問:一個幫助別人8年的女性,善良而且堅持奉獻。僅僅因為自己捐助對象選擇了全職主婦,自己的母親就做出這樣的評價。那麼我們的社會,對於「聰明」的定義是否有偏差?對於善良或者說愛心的溢價,是不是也太低了呢?

「全職主婦」風險很高,機會成本巨大

比起資助女性的內心世界,圍觀群眾的萬千形態更耐人尋味。

大家的糾結點,主要在於家庭主婦到底是不是一份好的選擇,尤其一個曾經得到別人資助的大學生?

如果我們把這個場景換在日本,可能圍觀群眾多數會給出祝福而不是批判了。因為不少日本女孩的期待就是成為全職主婦,而且主婦在丈夫退休之後也有退休金,離婚也一般有相應補償。反過來說,即使在日本,讓大眾意識到女性家務勞動是一種「無償勞動」也依賴於上野千鶴子等女權主義者推動。

其實,任何選擇都是關於機會成本——核心不在於家庭主婦這個選擇好不好,而是在於這份選擇是否得到相應的對價,或者補償。

在中國,全職主婦做家務並不值錢,至少目前法律多少是這樣看的。2021年,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處理了一起因離婚引起的家務賠償案件——據悉,這是國內第一次在離婚案中適用家務補償,按道理是一次進步,但結果很難說樂觀。

兩人於2015年結婚,育有一子,2018年離婚,女方是全職主婦,男方基本不過問家裏事務。判決結果,針對這三年的家務勞動,男方支付五萬。三年的勞動,五萬多嗎?大家自己思考。

回到前面的新聞,對農村女孩來說,選擇家庭主婦的最大機會成本,大概就是放棄的職業生涯。那麼,她選擇就業,會面臨什麼樣的道路?現實地看,以她的背景,要逆天改命確實不容易。

即使努力找到一個還過得去的工作,在目前的高房價之下,也不太可能存下多少錢買房。按照某些統計數據,月入一萬以上人口在中國也就800萬。工作幾年,兜兜轉轉,如果沒有把握好結婚窗口,一晃眼過了30,加上原生家庭條件一般,在多數相親市場中可謂是艱難模式。

「這個時候工作出彩與否倒不是很重要,穩定有時間」成為不少男性對女性的訴求。如果結了婚,生了孩子,從備孕到孩子幼兒園之前,大概起碼三年時間也是「地獄模式」。

換一個活法,農村女孩畢業就選擇婚姻,結果是什麼?從目前的信息來看,丈夫經濟條件不錯,年齡不小,她自己的計劃也是儘快懷孕生幾個孩子。從她的朋友圈看來,生活還不錯,有奢侈品,有旅行。風險呢?也不小,除了離婚、出軌等常規風險,加上丈夫是做生意的,一旦遇到經濟不好或者企業周轉不靈,家庭債務和財務安全也會受影響。

可以說,無論是否選擇工作,這個農村女孩其實無法逃避生活的重任:即使一切順利,婚姻可以給予短暫歸屬感,但是生育之後的家庭問題,同樣難以迴避。

人生如果需要更多保險,選擇工作或者選擇婚姻其實不是關鍵,核心在於她面臨的選擇非常之少。或者說,作為普通人的試錯成本很高,靠自我奮鬥一定能過上理想生活的日子很可能過去了。很抱歉,這可能就是多數人的生存模式。

過去經濟增長快,8%到10%,這意味着7、8年收入可以翻一倍,你只要順着時代周期,無論選擇什麼行業,只要努力一點,大概率都可以賺到錢。現在,經濟增速在5%甚至更低,這意味着,內卷模式停不下來了。

弱者的自由,在於選擇的自由

婚姻育兒,原來是不少人生活的必需品,當下卻有成為奢侈品的趨勢,成本越來越高。

表面上,社會習俗要求男性更多承擔經濟的顯性成本,比如買房等,而更多生育等隱性成本,則是女性承擔,比如懷孕前後的職業損失期以及更多的陪伴時間。

網友的意見分歧,無論支持家庭主婦的選擇還是支持工作的選擇,其實各自映射了自身對於生活的想像。雙方在爭論的,不僅僅在於選擇何種道路,也在於渴望各自的價值感得到認可,即,家庭主婦與職業女性的各自道路,誰才是人間正道?

這背後體現出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在過去數十年,階層躍遷是主旋律,讀書好、買房早、就業好與一門好婚姻一樣,都可以帶來階層的跨越,但隨着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階層跨越變難,普通人離夢想越來越遠。

這個時候,家庭尤其是有經濟實力的婚姻,自然顯得更重要了。不少社交媒體平台的婚戀短視頻,很多時候不是讓受眾粉絲(女性為主)去辨別真愛,而是讓大家甄別相親對手的經濟實力。

回到這個案例,無論這個農村女生如何選擇,其實都是她的自由,這也不是什麼「向下的自由」,而是基於她當前認知之下,她所認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當我們談論女性主義或者女性權益之類,最重要並不是高蹈玄奧的理論,而是關乎弱者的自由,讓弱者有選擇的自由,或者即使選擇錯誤之後也有機會生活回到正軌,這才是核心。

今天,一方面,在媒體聚光燈下,我們看到更多女性精英群體出現,要麼是創業者,要麼是專業人士,她們往往舉着女性權益的旗幟,吸引了更多關注,以及讚美這個時代,似乎女性真的可以輕易獲得男性一樣的機會;另一方面,在我們身邊,又看到真實的女性處境其實並不友善,尤其在面臨婚嫁育兒的關鍵時間。

真相是什麼?或許二者都是。

根據媒體報道,截至2021年,這10年間,中國上市公司的女性總裁的數量增加了兩倍多,達到241人。但從更多女性數據來看,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從63.8%降至61.6%,幾近歷史低點。一方面不少女性退出就業市場,另一方面少數女性領導增多,矛盾麼?不矛盾。無論是否高舉女性權益旗幟,少數女性精英確實獲得更多關注、更多成功,甚至得到的關注多於類似男性,這是一種性別紅利而不是性別短板。不可否認,成功女性的故事,在短期內可以激勵其他女性,也對社會改善女性刻板印象有積極作用。

但是長期來看,大多數女性處境不會因個別精英女性的突破有本質改變。換而言之,進入精英俱樂部的女性,與大多數女性的共同點,也許低於她們和大多數精英男性的共同點。

同樣道理,對於弱勢群體也得到一些研究的證明,就像少數有色人種精英在社會頂層的成功,不會改寫多數有色人種備受歧視的現實。

真相是什麼?無論男性女性,弱者的人生從來不容易。弱者的判斷和選擇能力,很多時候受環境、認知等限制,而真正的弱者甚至沒有選擇權力。

就像我們在呼籲所謂「剩女」問題的時候,其實忽視了從絕對數據來看,中國的所謂「剩男」問題實際上更嚴重。如果前者多數是自我選擇的結果,那麼後者是他們幾乎無力改變的無奈現實。

正如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所言,最大貧困不僅是經濟的貧困,更在於能力的貧困,即貧困者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剝奪。他認為,自由是「一個人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的可行能力(capabilities)」。

具體在這位農村女孩的案例中,無論她選擇工作還是選擇婚姻,這一次選擇不應該成為她人生成敗的唯一選擇,社會能做的是,降低一個人的試錯成本,讓她即使選擇錯誤也可以再次爬起,這才是公共政策應該提供的底線以及關懷。

如果選擇了工作,生育或者裁員,是否有更多保障?如果選擇婚姻,生育與離婚之後,個人如何得到合理對待?這才是題中之義。讓弱者有選擇以及選擇錯誤的權利,這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無論對女性還是男性。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風聲OPINION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18/1878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