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中國理工博士人數超過美國 專家:美國應該為此警醒

作者:

北京清華大學的清華園牌坊,曾經是清華大學校門。(資料照)

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說,中國在未來五年內培養理工科博士的人數將大大超越美國,長此以往,美國的經濟與國家安全可能會相對減弱。相關領域專家認為,這一事實應該為美國敲響警鐘;美國大學必須保持開放、自由的學術環境,繼續歡迎來自全球的國際學生進入美國的理工和技術領域。

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安全與新興技術研究中心(CSET)發表的最新研究發現,2000年美國大學在理工和技術(STEM)領域授予博士學位的數目是中國大學的兩倍;但是到了2007年時,中國的理工博士人數超過了美國。

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裏,中國培養的理工科博士人數一直穩步增加。研究人員分析,根據目前的招生模式,預計到2025年時中國每年的理工科博士畢業生,將比美國增加近一倍。這份研究報告的預期數字是否在給美國敲響警鐘?

美國應警覺中國理工科博士人數超美國

相關領域的專家認為,一個國家理工科和技術領域勞動力的質量、數量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受到理工科畢業生人數增加的帶動;隨着時間的推移,會轉化為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企業進行研發和實現創新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以及實現科學領導和保護國家安全能力的重要推動力。

華盛頓非政府機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副總裁斯蒂芬·埃澤爾(Stephen Ezell)對美國之音表示,到2025年中國大學畢業的理工科技術專業博士的人數,將會達到接近兩倍於美國培養的人數;這一事實確實應該給美國敲響警鐘。

「它代表着中國正在縮小與美國的創新領域差距的又一個新層面,而另外一個關鍵層面則是中國正在積極地縮小與美國在研發投資方面的差距,特別是在應用技術的研發方面,」埃澤爾說。

喬治城大學CSET研究報告的結論認為,鑑於中國到2025年時可望培養大約兩倍於美國的理工科博士,再加之中國對高等教育的投資規模,以及美中之間高風險的技術競爭,美中理工科博士畢業人數的差距,可能會損害美國的長期經濟與國家安全。

這份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研究中心(CSET)研究分析師傑克·科里根(Jack Corrigan)對美國之音說,報告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學和量子計算等技術,將會重塑一個國家的經濟和安全格局;因此各國要想在這些新興產業中競爭,就必須培養強大的理工科人才庫。

「儘管博士學位持有者在勞動力中只佔很小的一部分,但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們引領和推動着這些領域的許多研發努力,而且我們還指望他們培訓下一代的科學家、技術專家和企業家。某一國家的理工科博士人數,是其人才基礎實力的一個指標,也是該國在新興技術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前景的一個指標,」科里根說。

中國博士素質能與美國相提並論?

按照喬治城大學CSET報告的預期,到2025年,中國大學每年將培養超過7萬7千名理工科博士畢業生,而美國只有大約4萬名左右;如果扣除其中的國際學生人數,中國理工科博士畢業生的人數,與美國的比例要超過三比一。

由於中國高等教育的重整、恢復和快速發展很晚,真正的起步只是大約20多年前的事情。其間,許多高等學校熱衷於論文數量排名,尖端人才的培養嚴重機構化,以及論文剽竊、代筆等學術腐敗現象時有發生。分析人士質疑中國本土培養的理工科博士質量是否能與美國大學培養的理工科博士質量相提並論。

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專家認為,雖然很難對中國大學所設博士課程質量,與美國大學的博士課程質量進行直接比較;但是中國高等學校近年來培養的理工科人才質量不容小覷。

安全與新興技術研究中心(CSET)分析師科里根認為,許多中國理工科博士研究生接受的是一流的教育。超過40%的中國博士,畢業於中國所稱的「雙一流」大學,而這些大學幾乎全部都處於全球大學各種排名的前500位。在過去的二十年裏,中國大學的聲譽有了顯著提高。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學校,被認為是世界上頂級的學術機構。

「因此,中國當然有機會獲得大量訓練有素的理工科人才。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是,中國是否能夠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來充分利用這些人力資本,」科里根說。

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副總裁埃澤爾對美國之音說,雖然美國的大學仍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現實情況是:在美國大學的尖端理工科研究項目中,外國出生的學生數量日益增長。在美國電氣工程課程的全日制研究生中,有81%是國際學生,而在計算機科學專業的佔79%的是國際學生。

2019年國會研究服務局的一份報告發現,在美國這些國際學生中,註冊理工科專業課程的研究生,有近70%的人來自中國和印度。

埃澤爾認為,如果美國不能建立培養自己國內的理工科人才輸送管道,尤其是如果美國的政策繼續令外國學生畢業後難以留在美國,並歸化成為美國公民的話,那麼這將會給美國企業和國家安全機構,帶來長期的經濟和國家安全風險。

「事實上,美國可能變得依賴其它國家提供理工科人才。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自己培養的博士生,終將變得越來越可以與美國培養的博士生相提並論,」埃澤爾說。

美國教育部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馬克·施耐德(Mark Schneider)認為,從美國學生在國家和國際評估中的表現,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國理工科競爭力的教育基礎顯得薄弱。

施耐德在最近為教育新聞網站「74」撰寫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寫道:「對成人能力的大規模國際評估中也有證據表明,美國基於擁有熟練成年勞動力而擁有的歷史優勢,相對於全球競爭對手,尤其是中國,正在逐漸削弱。」

美國是否應繼續為中國理工博士敞開大門?

長期以來,來自中國的理工科與技術領域的博士生,在美國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能力,通常表現非常優秀,為美國的科研和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在特朗普政府後期,由於擔心來自中國的理工科研究生,越來越多地進入美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給美國的國家安全帶來威脅,川普政府曾頒發行政命令,禁止畢業於被認為與中共軍方和政府關係密切的學校的中國學生進入美國大學攻讀理工科和技術領域的學位。拜登政府今年一月份上台之後,維持了大部分川普時期的這項行政命令。

鑑於CSET研究報告所指出的美國理工科人才現狀,美國總統拜登面臨一項選擇:維持川普時期的有關禁令不動,還是取消禁令、一如既往地歡迎更多的中國研究生進入美國大學,學習理工科和技術課程?

喬治城大學CSET研究報告作者之一科里根認為,美國所擁有的眾多高等學校,是美國在國際人才競爭中最大的資產之一。世界上許多最優秀、最聰明的人紛紛湧來美國獲得學位,而絕大多數人畢業後留在了美國,為整個經濟和社會做出了寶貴貢獻。來自中國和其它地方的移民佔美國理工科和技術勞動力的很大一部分;如果沒有他們,美國將很難保持其在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

科里根說:「保護美國的研究生態系統,應該是美國的國家優先事項;但對來自特定國家的移民的全面限制,是弊大於利的。而改善美國政府、私營部門和國際盟友之間的情報共享,並在發現威脅時採取有針對性的限制,才是一種更有效的方法。」

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副總裁埃澤爾也表示,美國並不一定必須限制或禁止中國學生進入美國大學學習,而是應加強監督和限制非法或不道德行為。例如,在生命科學領域,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應繼續開展工作,以更好地監管中國公民可能濫用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而產生的知識產權的可能性,防止研究成果被不正當地輸入中國。

埃澤爾進一步指出,國家衛生研究院還應更密切地監督其任何研究資金或者與中國的合作項目,特別是限制可能會被中國利用,用來發展其商業優勢領域項目的支持,這也應該適用於其它的聯邦機構,包括國家科學基金會(NSF)。

「總體來說,拜登政府應該採取的最重要步驟,是努力擴大美國本土理工科人才的培養渠道,並鼓勵婦女和少數族裔參與理工科和技術教育和更廣泛的創新經濟。因為正如研究表明的那樣,這些群體在美國創新的人口結構中所佔比例相當不足,」他說。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813/163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