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詞也好,詩也好,最早都是歌詞。用來歌唱的詞,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要讓聽眾聽得懂。
我們今天理解起來有難度的《詩經》,漢樂府詩、南朝的歌詩等等,很多都改編自當時的民間歌曲。
楊慎的這首詞《臨江仙》出自《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又名為《廿一史彈詞》,這一組彈詞,被譽為「後世彈詞之祖」。這種彈詞,類似於歌曲和評書,這些藝術形式,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聲音和聽眾交流,當然要淺顯易懂。
一、臨江仙·說秦漢
我們熟悉楊慎這首《臨江仙》,是因為這首詞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在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這首詞還被譜成了歌曲,由楊洪基演唱,風靡大江南北。
但是這首詞,在《廿一史彈詞》中,並不是說三國和兩晉,而是說秦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實際上,楊慎說兩晉的彈詞,是這一首《西江月`說三分兩晉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七雄五霸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其實羅貫中《三國演義》成書時,楊慎還沒有出生呢,是清朝人毛倫、毛宗崗父子改編三國時加了進去。
二、可以唱的詩詞與不能唱的詩詞
前言裏說過,最早的詩詞,大多是歌詞。不能入樂演唱的詩叫做徒詩,能唱的叫做歌詩。
例如唐朝七言絕句,大多是可以披之管弦的歌詩。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早期的詞,都是伶工之詞,即指伶人樂工創作在青樓教坊、酒席宴會或宮廷深院演唱的歌詞。
王國維評價李煜詞的時候,說到:
「詞至李後主而境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詩也好,詞也好,從民間進入宮廷,從百姓樂工轉為文人創作以後,漸漸就不能唱了。
我們可以發現,早期宋詞,比較好理解,特別是早先歐陽修、晏殊、晏幾道、張先等人的小令,不需要看文字,大多詞是可以聽懂的。例如歐陽修《長相思》: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別離。低頭雙淚垂。
長江東。長江西。兩岸鴛鴦兩處飛。相逢知幾時。
但是越到後期,很多詞人的詞越來越深奧,詞人抒寫個人身世經歷,以寄託感慨、憂國傷時之情,而且開始大量使用典故。
對於教育程度不高的普通百姓來說,別說聽了,就是看到文字,也未必能看明白。
我們會發現,傳世的文學其實有兩種,一種居於廟堂之上,是文人的文學。一種存在於市井之中,是普通百姓的文學,大多以民間說唱的方式口口相傳。很多地方戲、彈詞、評書、相聲等等民間藝術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群眾基礎。
古代文盲率很高,民間的藝術形式要被目不識字的百姓接受,就一定要淺顯易懂。
三、彈詞
彈詞就是其中一種,是流行於中國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說唱文學形式。
據說彈詞起源於宋代說唱伎藝(陶真)和元明的詞話。它興盛於明中葉,至清代極為繁榮,它由說、噱、彈、唱等部分組成。
當年楊慎因為大禮議之爭,被貶謫到了謫戍雲南,他的《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又被稱為《廿一史彈詞》,可知就是為了傳唱。
其實我們看看詩詞的發展,可以看出,詩從歌詞變得深奧難解,於是出現了詞,詞變得難解聽不懂,於是出現了元曲。每一種傳唱的藝術形式,走向了極端以後,於是就會出現一種新的形式。
民間的說唱,必然要淺顯易懂,好比如今的二人轉,觀眾聽不懂的話,演員連吃飯都會成了問題。
四、淺顯與粗俗
唐朝有一位白話詩人叫做王梵志,他的詩幾乎就是白話詩,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例如:
我有一方便,價值百匹練。
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
........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
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王梵志的詩歌以說理議論為主,其語言淺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於嘲諧戲謔之間。但是我們看出這些詩在藝術上比較粗糙俚俗,和真正的文人詩不同。
實際上在唐朝,就有大詩人學習王梵志作詩,例如王維《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二首》,自注效仿雲"梵志體":
一興微塵念,橫有朝露身。如是睹陰界,何方置我人。
礙有固為主,趣空寧舍賓。洗心詎懸解,悟道正迷津。
博覽群書的文人,即使學習民間文學形式,其使用語言的技術也不是民間藝人所比。再回到王國維評價李煜的那句話:
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伶工,受教育的程度一般不高,其作品自然也沒有那麼深奧。像白居易、溫庭筠、李煜這些文人開始填詞後,雖然也淺顯易懂,但是其文學修養極高,其作品自然文雅。
結束語
簡單來說,楊慎創作彈詞,首先要注意聽眾是否很容易聽懂。這就是楊慎的臨江仙看上去淺顯的原因。
另外,以楊慎的才華,練字練詞自然文雅,雖然是淺顯之詞,同樣也是上品。我們熟悉的宋詞,大都有這個特點。
另外,古人的白話,今天我們讀起來也有點難度。例如詩經的國風,雖然很多也來自民間歌曲,但是唐宋人也需要註解才能看懂。唐宋時期的白話,我們今天也當做文言文看待。例如《三國演義》,讀起來也是有一點點難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