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台積電一個舉動被指一個時代的結束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26日在股東常會上首度鬆口,德國確實是下一站設廠考慮點;至於在日本設廠已進入深入的討論階段,美國亞利桑納州廠則已在興建中,南京廠更是已展開建置28奈米的成熟製程產能,預計明年下半年便可開始量產。

台積電成立近35年來,製造事業的主要重心幾乎都在台灣。如今出現這樣的轉變,倫敦金融時報(FT)形容,可謂半導體產業一個時代的結束。

晶片代工的模式,讓歐美和日本的晶片業者可以不用砸大錢興建晶片廠,轉而把資源集中在其他領域,創造更多價值。但如今迫於地緣政治的形勢壓力,台積電不得不往外「拓展」。

在全球廣設晶片廠,自然能讓台積電世界第一的地位更加鞏固,但墨卡托中國所(MERICS)科技分析師約翰·李(音譯)指出,近來國際上掀起半導體製造回流的趨勢,實際上都是由國家所推動。如此一來台積電和整個半導體供應鏈的共生關係勢必會生變。換句話說,廣設晶片廠的「代價」,恐怕就要由台積電的客戶承擔。

報導引述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和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4月公佈的一份報告,在美國擁有一座晶片廠的總成本,比在亞洲高出25%到50%。英特爾全球法規事務副總裁史雷特則說,在歐洲製造晶片會比在亞洲有30%-40%的「成本劣勢」。

約翰·李表示,西方政府承諾要給予台積電和其他晶片廠的補助,恐難填滿那40%的缺口。

根據上述BCG/SIA的研究,中國、台灣和韓國政府要給予的財務支援,約佔這些晶片製造商在這些國家享有的成本優勢的40%-70%。

台積電已表明,客戶須分攤部分成本,執行長魏哲家本月稍早曾說,「我們面對製造成本的挑戰···因此我們的晶片價格會穩住,甚至提高。」

問題是,這些改變究竟能得到什麼效益。

以美國政府為例,當初推動晶片製造回流,是為了減少國防供應鏈對外國來源的依賴,尤其是容易受中共影響的領域,但經過這一年,在全球晶片荒帶來的震撼下,各國政府都希望台積電能到境內設廠,以免他們的產業未來再受類似的供應瓶頸所苦。

但產業專家表示,在多個國家建立晶片產能,卻又希望同時達成國安與供應鏈有韌性的目標,無異於緣木求魚。約翰·李認為在歐盟國家設廠的意義,比在美國或日本薄弱的多。

在最糟的情況下,針對不同國家的產業政策目標打造出晶片供應鏈,最後可能傷害甚至破壞供應鏈。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便曾警告,試圖讓「時光倒流」是相當不切實際的作法,「花費了數千億與許多年時間後,結果仍將是無法充分自給自足且成本高昂的供應鏈。」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世界新聞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728/1625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