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華爾街的野性與彪悍

作者:

善如:華爾街的野性與彪悍 2017年,中國大陸有16家公司股票赴美上市,因誠信危機,這些企業股價遭遇滑鐵盧。圖為紐約證券交易所。 (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正體 簡體

我還在國內的時候,就聽說國外許多大財團其實並不到中國投資 。去中國投資的主要是資本擴張性最強的華爾街 投資銀行業。

1988年我還在讀研究生的時候,華爾街 曾經派出一個代表團訪問中國。那時中國的經濟改革剛剛開始,金融業剛剛開始打破過去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四大專業行在人民銀行管理下的壟斷,出現了信託公司和城市信用社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深圳已經有一家公司和一家銀行發行了股票,還不能買賣。

華爾街的代表團四十人,十個VIP,排在前兩名的是當時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董事長和副董事長,第四名是美林的總裁,第十名是曾任國務卿的為許多中國人所熟知的投資家羅傑斯。這十人有專車,每個車裏還配一個陪同。接待單位是人民銀行,而我讀研的學校是人民銀行屬下的五道口金融學院,因此那時還囊中羞澀的人民銀行就找了一些學生去做陪同和翻譯。我被找去給紐約股票交易所的副董事長夫婦的專車裏做陪同。代表團在北京呆了三天,使命是打開中國金融證券業的大門。

也許有些讀者對於投資銀行(簡稱投行)這個術語的含義不太清楚。簡單說,投資銀行是為企業的資本需求提供融資的。有了投資銀行業務,想辦企業的人,自己沒有錢,也可以有渠道找投資銀行以某種方式獲得資金。按照這個概念,風險資本、證券公司(包括推薦上市業務和二級市場證券交易業務兩大類)都算是投資銀行業務了。不過一般來說,投資銀行主要是指從事購併、上市推薦、發行證券和證券交易的機構,風險投資基金並不包括在內。

華爾街這個稱呼,包含了投行,以及眾多的資產管理公司以及提供各類服務等的公司。

除了投資銀行以外的銀行,多數是商業銀行,他們的職能對於企業來說是提供流動資金貸款。對於大眾來說,這些銀行提供儲蓄服務和資金匯兌等業務。

華爾街代表團的確打開了中國的金融市場。自那以後,中國國內的股票市場像怪胎一般發展起來,中國的公司也一批批地被華爾街投行帶到美國上市。

我於1995年作為民營企業入主省級證券公司第一人,收購了貴州省證券公司的控股股權(後來該公司進行了改組,我被迫退出,本文不詳述),經歷了驚心動魄的3.19國債事件,看明白了中國在共產政治體制不變的情況下的市場經濟的實質,與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有本質的不同。此時我最大的疑問,就是:華爾街如此激進地投資中國、並把中國企業帶到美國上市,難道就不擔心把摩天大樓建在沙灘上了嗎?

有句話說得好:疑問太多的人,賺不到錢。自從我對於自小受到的教育產生了諸多疑問之後,就不再能從那個環境中賺錢了。

反過來說,沒有疑問的人,像華爾街這樣,不問是非,只管朝着巨額利潤勇往直前的人們,就真的好嗎?

7月23日星期五,中國教育類股票 在紐約股票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大幅下跌,用崩盤來形容也不為過。在紐約股票交易所,好未來和新東方下跌了76%和67%,高途集團下跌了91%。原因是國內傳中國政府為了提高生育率、減少養育子女的經濟負擔,將要出台嚴厲措施打擊課外輔導市場。這個政策一旦落實,這些公司的營業收入至少下降70%。這些股價即便回升,也已經造成股災,部分股東已經遭受巨大損失了。

在此之前,股市已經經歷了阿里巴巴、滴滴等被整肅帶來的損失。以後還會有什麼呢?教育類股票 的崩盤一定不是最後的節目。這些過山車般的動盪,與華爾街兇猛的開拓業務的作風多麼因果相應、協調一致。大投行在追逐利潤的動機驅使下,只管拉郎配,把本質大不相同的中國企業嫁接到美國資本市場。而這些企業的命運卻被美國投資者並不了解的因素所控制。

在這個過程中,伴隨着會計師事務所等本該嚴謹把關的審計和中介機構的無原則的配合。它們用自己的金字招牌為中國企業背書,讓美國的投資者相信本該審慎對待的股票。

還有比這個更不靠譜的作為。這就是將美國的社保資金大筆投向中國國內的上司公司和其它資產。中國人都知道,中共相對而言比較在乎與國際市場相聯繫的領域,相對來說比較收斂。對於國內的企業,則是任意處置,隨心所欲的,並不會因為有外資的參與而遵守規則。

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行業的風氣已經離正常的商業規範越來越遠。大大小小的股災是必然,硬着陸般的後果何時才能令華爾街應該引以為戒,回歸正常商業規範?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725/1623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