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顏智華:國共合作以共產黨慘敗收場

作者:

之九

 

前面已經談到,蔣介石借「中山艦事件」阻擊共產黨在國民黨中央和軍隊裏面的得寸進尺的奪權活動。

「中山艦事件」後,蔣介石假裝出仍然擁護國民黨「一大」路線,堅持國共合作的政治姿態。同時聯絡黨內大佬尋求支持。共產黨方,老闆鮑羅廷知道國共聯盟中,國民黨一方掌控着軍隊,雙方真要撕破臉攤牌,共產黨一方是敵不過國民黨一方的。蘇共所付出的努力將前功盡棄,不如委曲求全維持國共合作,把「國民革命」推進下去,於是說服共產黨一方,才使在1926年5月召開的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通過蔣介石、譚延闓等九人聯名向全會提出的《整理黨務決議案》,在國民黨中央各部擔任部長的中共黨員全部退出,換國民黨員擔任。

蔣介石雖然當上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政治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等數個要職,但他的實際權力還是限於在他的嫡系軍隊,即以黃埔軍校學生為骨幹的第一軍。畢竟當時國民黨內還是實行「黨內民主」,會議上表決多數說了算。鑑於蔣介石是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軍總司令,獲得了擴充第一軍實力的先機與便利。第一軍是北伐軍7個軍中人數最多,裝備最好的部隊。

北伐開始,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身兼國民黨中執委、政治委員會和軍委主席,軍隊總司令的蔣介石權傾一時,要求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江西南昌,南昌是他的總司令部所在,主張遷都南昌,有圖挾天子令諸侯的嫌疑。蔣介石被稱為黨內新右派的領袖。

以鮑羅廷為老闆的共產黨、國民黨左派一方,一直試圖消減蔣介石的權力,奪回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失去的部分權力,首先不會同意遷都南昌受蔣介石挾持,而是遷都武漢。

1927年3月在武漢召開了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會議主題就是削減蔣介石的政治和軍事權力,奪回共產黨失去的部分權力。會上重新選舉,當選中執委委員的共產黨方面和國民黨左派各佔三分之一;各部部長多為共產黨方面和國民黨左派擔任,推翻了上一年二中全會通過的《整理黨務案》中規定共產黨員不能擔任中央黨部部長的規定。蔣介石雖然還被選為中執委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但兩個機構都不設主席一職,實際是取消了蔣介石原來的中執委、政治委員會、軍事委員會等三個主席職務。會議決議中還強調黨權大於軍權,反對新軍閥。共產黨方取得奪取國民黨中央權力的勝利。蔣介石針鋒相對發表聲明,不承認二屆三中全會決議。雙方已經劍拔弩張,矛盾發展到你死我活了。

蔣介石首先在江西清黨。在蔣介石支持下,江西南昌、贛州等地發生了搗毀由共產黨主政的省、市國民黨黨部,工會、農會等政權機關。接着在福建,浙江,安徽等省也發生搗毀共產黨主政的國民黨黨部、工會、農會等事件。除湖南湖北,長江下游各省多為國民黨新右派勢力控制。

為了和蔣介石爭奪對上海市的控制,中共方在北伐軍進入上海前,組織武裝暴動,試圖「先入關為王」。北伐軍進入上海後,中共領導的總工會(有武裝糾察隊)和北伐軍上海方面的司令部政治衝突不斷。最終發生了「四.一二」流血事件。

共產黨黨史教科書稱是蔣介石發動的反革命政變。歷史事實是共產黨的總工會方故意尋釁滋事,挑起事端,引發衝突,不存在蔣介石搞大屠殺,搞反革命政變。當時上海社會政治局面原本就是北伐軍軍部掌管,共產黨方試圖逼迫軍方交權,機關算盡反誤卿卿性命。

對共產黨致命打擊——國民黨新右派建立南京國民政府。

1927年4月14日,有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監察委員蔣介石、胡漢民、吳稚暉、李石曾、張靜江、鄧澤如、陳果夫等在南京舉行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預備會議,通知在武漢的中執委、中監委成員到南京開會。由於參會人數不足,改為談話會議。會議通過決議:取消武漢國民黨中央黨部,成立南京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建都南京,取消武漢國民政府,成立新國民政府;取消跨黨分子黨籍等。4月16日,蔣介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委員會與軍事委員會聯席會議。推選譚延愷為政治委員會主席,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主席。17日,南京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加派蕭佛成、蔡元培、李石曾、鄧澤如、何應欽、白崇禧、陳可鈺、陳銘樞、賀耀組9人為政治會議委員;復推選胡漢民為中央政治會議主席。

18日,南京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成立典禮,電請在武漢的原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及原代理主席譚延愷來南京行使職權,成立典禮上舉行了閱兵式。南京政府宣佈:不承認武漢國民黨中央黨部和政府所發佈的命令。由此,除民國北京中央政府外,在武漢和南京也各有一個政府。武漢政府仍然是國共合作的政府。

至此,由共產國際從1923年開始建立的國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聯合政府基本破產。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710/1617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