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從體制內辭職的一些經驗教訓 說出內核學弟學妹你別驚訝

這是一個忠誠大於能力的地方,很多晉升等靠的不是你能力有多強,而是你多懂得做人和把握機遇。學校(特別是北大)里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創新性思維簡直就是體制內的大忌。某領導親自說,你們北大的人太難管,心高氣傲,想法還這麼多,只管做就行了。很多高學歷的人在體制內待不住,就是因為看到能力比自己差的人反而得到了提升,咽不下這口氣。

終於鼓起勇氣從體制內辭職了,看着即將入職的小朋友躊躇滿志,想到了五年前的我,也是如此對工作和未來充滿了期待而意氣風發。即將迎接我的將是一個未知的領域,充滿風險和挑戰的社會。在此我復盤我踩過的坑和沒有注意的地方,希望能為學弟學妹做些提示,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完成學生到社會的蛻變。

我是 p大理工本金融類碩,現在在某金融類體制內單位工作了五年。當時該單位(以下簡稱甲單位)招聘很好,我放棄了其他的 offer來到甲單位。此後便開始了我的體制內生涯。

到單位的第一天,我還未脫去學生的稚嫩,領導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大家都很優秀,不過年輕同事肯定要從最基礎的做起。「我牢記父母對我的教誨,進體制內單位低頭做事,謹言慎行,放低身段。沒想各種工作還是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第一年你們小年輕就做做基本工作就行「……我不由得先吃了一驚。此後,我發現我再也和債券股票、市場基本面、財務報表、宏觀經濟有任何關係,取而代之的是巡視、審計、保密、寫文、送文、改文、核稿、黨建、團建、訂會議室、擺座牌、準備材料、發言稿、不忘初心、調格式、設置頁碼、檢查錯別字、認真學習「請 XX同志閱示、閱研、閱批、辦理、加急辦理、高度重視」的批示精神……

體制內就是一個機器,每個人就是一個螺絲釘。隨着內卷程度的加深,原本中專生乾的活現在需要北大清華的學生來干,對,如果你學校不夠好連這體制內單位的門都進不去。領導其實有時候也在說「體制內浪費了多少人才」。誠然,我在服務領導的路上一直走過了五年。第一年還在適應的過程中,第二年第三年在恐懼自己要被社會淘汰的焦慮中和在毫無意義的工作中埋沒,當然後面還有疫情,更讓我踟躕不前。

我終於決定要出來,這並不是我想要的,更不是我當時來甲單位的初心。社會現實再次給了我冷冷一擊。有着 cfa的我投的簡歷依然石沉大海,畢竟離市場太遠了這麼多年,早已荒廢了各類知識。實在走投無路,靠學長學姐推薦了幾個單位,面試的時候看了簡歷,共同感嘆「太可惜了,你的學歷和軟件實力完全沒問題,都是頂尖。但是你的工作經歷不能和任何工作匹配,這是硬傷」「你到我這裏來也是給你按剛入職的新生算」「你雖然在體制內,但是你能給我們帶來什麼資源呢,我們招你和應屆生,其實沒有本質的差別」「你就算北大畢業,我們還是會錄用更有經驗的人」……

凡此種種,再一次讓我認識到了社會的殘酷。我面臨着工資的大幅下跌,面臨着周圍同批同學早已在自己的崗位上飛速成長成為骨幹甚至帶起了自己的團隊的這種心理落差。有時候常常和同學開玩笑:「再有一批國企下崗,那一定是我下崗。」雖然是玩笑話,背後確是說不盡的辛酸。

不過無所謂,已經選擇了重頭開始。我在這裏還是復盤一下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給學弟學妹一些提醒:

一、一些犯過的錯誤

1.未能理解選人標準高不等於育人標準高

很多時候大家 offer求比較更多看的是這個單位如何,但實際上更重要的是你所在的崗位如何。單位固然也很重要,但要明白,什麼東西脫離了你的單位,成為你自己的東西,這才是你自我價值的提升。按在現在內卷的情況,一窩蜂北大清華的學生都湧進體制內或部分機構,他們選人的標準自然很高。正如領導所言什麼崗位都要有做最基礎的打印複印掃描文件,只是現在輪到你們北大的人做而已。不要秉持學生思維認為什麼地方難進就一定是好的單位,更好看這個單位里你從事的工作和單位對你的培養。

2.未能樹立明確職業規劃和人生道路有效銜接

我直到本科後才知道去實習,憑藉理工科的背景也是進入金融機構較為順利。但是我一直不知自己的職業規劃,或者通俗一點,自己的「爽點」在什麼地方。有和我背景類似的同學瞄着基金經理的崗位專注二級市場,也有專注編程技能成為很好的金融建模專家。(當然,他們工作壓力和競爭也很大)而我缺少這樣的規劃,自然當時覺得什麼地方難進就什麼地方。同時,很多來甲單位的同事衝着結婚生子就去了,迅速辦完了人生大事再搞後續的事業。誠然,我缺少了對長期人生家庭的各類規劃。

3.未能正確理解體制內工作內容核心就是寫公文

儘管甲單位是接觸市場,但不妨礙這就是一個體制內機構。體制內就是寫公文。說實話,這個我之前從未接觸過。而我在體制內發展得還不錯的同學都是一直知道自己要寫公文,並且接受現在的工作狀態。每天在」高度「」密切「」深入「」切實「「提高」「鞏固」「充實」「穩中有增」中來回選擇,領導再把你的把字句變成被字句,一般改個10幾遍都很正常,當然最後可能改回了原來的樣子。不斷揣摩領導的意思和思路,互相猜來猜去,也說不明白具體的內容。

所有想去體制內的同學們不妨問自己三個問題:

1)能否接受每天按人民日報、求是、或者高中政治的口吻語調寫東西

2)能否接受像照顧嬰兒一樣無微不至服務領導、提高政治站位、進行各類學習活動

3)能否接受長期做一種工作直到退休,肉眼可見自己的能力慢慢退化,而周圍同學活躍而心如止水

如果這三個問題有一個你表示不能接受,那慎重考慮你的選擇。

4.未能有效理解「體制內「的很多其他的影響

體制內和體制外完全是不同的兩套邏輯,雙方互不相認。體制外不認可體制內做的事,而想從體制外跳進體制內卻很難很難。

一是體制內(除了少數專業性崗位)是一個去能力化的地方,我雖然學習金融,但我去公安部、外交部、農業部、科技部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為就是要寫公文,執行領導意圖。

二是體制內整個思維比社會晚10年,進了這裏你就和市場徹底遠離,很多領導甚至不知道什麼叫 ETF,什麼叫註冊制,再老一點的領導連 Excel的篩選都不會。整體思維也非常老,年輕人提出一點新觀點新思路,領導會因為沒聽過或者求穩而直接 pass。

三是這是一個忠誠大於能力的地方,很多晉升等靠的不是你能力有多強,而是你多懂得做人和把握機遇。學校(特別是北大)里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創新性思維簡直就是體制內的大忌。某領導親自說,你們北大的人太難管,心高氣傲,想法還這麼多,只管做就行了。很多高學歷的人在體制內待不住,就是因為看到能力比自己差的人反而得到了提升,咽不下這口氣。

四是體制內還有很多副產品,比如「非必要不出京」,強制疫苗,各種批准,對於習慣了北大自由懶散環境的人簡直就是戴上了緊箍咒。

五是千萬別要高估北大學歷,北大名聲不是很好,多冠以懶散,精緻利己等名號。同時,只要是碩士,無論是北大、西大,還是西北大,無論是什麼大學就是「碩士研究生」,哪怕一個更差的大學的碩士也比北大本科好,同理,更差的大學的博士也比北大碩士好。這也是為什麼體制內的人一定想去讀在職博士,無論什麼學校什麼專業有多水,就是要博士這個 title。

六是要習慣很多你根本之前很難接受的東西,無論是金融國企還是製造業國企,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蘿蔔坑和位置。所以為了解決位置和待遇,經常出現外行指揮內行的情況。行政領導調來做研究,法律領導調去管人力,辦公廳秘書出來搞編程,都是很常見的現象。

5.規劃滯後,缺少與市場的了解

原來我的設想是在體制內出來可以獲得很多信息和人脈,也鍛煉了規矩。然而從體制內再出來這個路早已經是過去式了。

一是日益趨嚴的監管讓那些體制內的人有很多行業禁令。

二是很多市場機構的坑位都已經被早跳出體制內的領導們佔滿了,他們大多業務處室有豐富的監管經驗,小年輕沒法比。

三是我們都太渺小,根本接觸不到政策,可能到你這裏就是讀政策的一句話,離政策制定、了解政策實在是太遠了。

四是所謂的人脈就是虛的,別人認的是這個單位,而不是你這個人。

我們經常有一個倖存者偏差的誤區,看到任澤平等從體制內歷練多年而跳出來的大佬們覺得這也可以是自己發展的路徑。殊不知,這是一個倖存者偏差,每一個人都想這麼走,但必須要有各種加持和機遇才能實現他們如今的成就。

二、一些建議

1.對父母和老師的建議兼聽則明

樓主家在某一線城市,即使這樣,父母的觀念(包括其他很多同齡人的父母)大多還是體制內最好,體制內萬歲。一定要考公務員,不行就去事業單位,再不行央企,實在不行地方國企也可以。誠然,對於經歷了改革開放、下崗潮等等風雨的父母來說,體制內就是幸福和穩定的代名詞。他們沒有接觸過什麼叫私募,什麼叫 PE,什麼叫 VC,對於父母的觀點,兼聽則明,因為大多家長一定希望自己孩子穩定,早日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畢竟父母在現在我這個年齡我都已經牙牙學語了,還折騰啥啊。

對於老師,大多數老師是從來沒有去市場上走過一圈的,更沒有找過工作。他們對於學生的擇業建議多是道聽途說而非親身感悟,所以他們的建議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得不說市場上不需要教學和科研,更不需要發表論文,所以他們的經驗和建議借鑑意義不大。當然如果要讀博士找教職另說。建議多找近兩年師兄師姐找過工作的人諮詢求職選擇,更要跟更年長一些的業界人士去溝通人生路徑的規劃。

2.處理好課業和實習工作的關係

樓主屬於一直好好學習的那種人,本科好好刷績點保研金融,碩士好好讀 paper和老師做助研,一直都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拿了不少獎學金。然而這一切直到我在研一才暑假髮現自己就活在象牙塔里。工作單位不會看你的成績你的發表你的科研,更看你的實習經驗。我從研二開始拼命去實習,老師甚至為此還扣了我的獎學金,理由是不好好讀 paper而去實習。誠然,中國教育存在學術和實踐嚴重的脫節現象。學的東西上班用不了,很多老師的思維也沒有轉過彎來,通過課程設置等各種方式「防止」學生去實習。在如今實習都要求學生一周四至五天到崗的情況下,學生不得不翹課實習。但是為了工作,必須得這麼做。我是很反對大學變成職業培訓學校,特別是北大這麼好的學術資源和頂尖老師配置,有的學生一頭扎進實習,雖然工作找得很好,但未免留下許多青春的遺憾。所以平衡好兩者的關係最為重要。

有效利用好學生身份,多去體驗、思考、嘗試,找到自己喜歡的、想要的道路,努力去想,拼命去想,越早想明白越好。

3.眼光一定要放長遠,不要因為眼前的利益

找工作的時候建議大家要想好屬於自己的職業發展的道路,要想到這份工作能給下一份工作帶來附加值是什麼,甚至下下份工作。當然人的目標也是在變化,但是一定要放長遠。在工作中到不到價值、與自己的規劃不一致到最後只能是「應付工作」。體制內有個神奇的魔力,剛進去的人還有些心氣,慢慢的就磨平了稜角,追求越來越少,到最後就是孩子的政策保障學位和處級幹部的位置。人也慢慢穩定下來。所以一定要長遠規劃,如果發現自己不是安於現狀的人就一定要早做決定,不能猶豫,因為再過幾年,市場上就真的沒人要了。當然,我也很反對拿了戶口就跑的這種策略,這只會給招生單位留下非常不好的北大精緻利己主義者的印象,更會坑掉師弟師妹。圈子很小,在一個地方留下不好的口碑,對你未來發展也是不利的。

三、一些感悟

1.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只是社會的一顆螺絲釘在瘋狂運轉

上班後才發現工作真的只是一份工作,隨着年紀的增長,對生活的熱情逐漸消退,到最後大家拼命在工作,結婚,生子,買車買房的程式化道路上。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更不知道什麼適合自己。無非就是在社會的光暈下不斷裹挾前行。其實貴校絕大部分人也是這樣,就普普通通過一輩子,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真正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努力為之奉獻,活着很快樂的人很少很少。

2.廣交朋友,廣結善緣

當我想換工作的時候,我自己投的簡歷幾乎石沉大海。真的很感謝我的同學們,只有靠他們的推薦才能更好地去面試,筆試。在我最痛苦的時候,也是各種同學和好友們不斷為我心理疏導,鼓勵我,支持我去勇敢離開體制內,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更有很多從體制內出來的學長學姐跟我說,我的心路歷程他們都經歷過。披着光鮮的名頭,得到鄰居和父母同事羨慕的眼光,但卻每天做着毫無意義的工作。想出去,發現自己無法接受要重頭再來的現實,更無法適應如此激烈的競爭,連自己校招時曾看不上的單位都回不去了,完全想像不出自己曾在高考叱咤風雲,成為最頂尖的人進入北大……不過他們都做了,嘗試了。不少師兄師姐一直在給我心理上鼓勵,讓我勇敢走出這一步。

3.人生路很長,知足常樂

人生無非四道題目:學業、事業、家庭、生活。大家都已經在第一題上取得了高分,不能奢求每一道題目都是高分,四道題中有一道高分就是人上人了。我們都太渺小,不要什麼都想要。現在還有很多人做着」財富自由」的美夢,請放棄這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去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就已經很好了。

無數次的後悔,無數次的埋怨自己當時的選擇。11年前的此時我正在高考,盤算着自己一定能上 p大。7年前的此時我在本科畢業,和同學們愉快地拍着各種照片。5年前的此時我躊躇滿志選擇了這個單位,不曾想從此之後每天想到工作的苦衷和被社會大潮拋棄的恐懼都無法入睡。我的縮影其實是內卷的悲哀,讓北大清華的學生去做一個中專生就可以做的跑腿快遞,去服務領導,去檢查文件的錯別字和格式,那納稅人的錢真的打了水漂。這是教育的悲哀,當學習淪為配角,瘋狂尋找實習為了一份工作,甚至有的頂尖機構實習寫着「儘量全勤,不要因論文和學業請假」……這完全脫離了大學教育的本質,但依然學生趨之若鶩。這更是社會的悲哀,體制內機關單位沒有把資源配置到最有價值的地方,而是讓很多有能力的人埋沒於案牘勞形之中,每年還在標榜自己錄用了多少個清華北大的學生,為社會輿論展現自己的「高大上」。有的時候想到了初中就會背誦的韓愈的《馬說》,「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回頭看來,一千年了,問題好像依然存在。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走了很多的彎路,踩了很多的坑,歸根結底是缺少職業規劃和明確的發展目標,學生思維嚴重,缺少對於社會的認識。我們缺少了職業教育,缺少了學生到社會的銜接課,我用這麼多年來補上。不過不要緊,我才29歲,還有重新再來的資本,對自己說一聲沒關係,從頭再來。

寫在最後

我並不是說體制內一無是處。我也有很多朋友在體制內工作順利,發展很好。體制內也有其獨特的優勢。體制外也有很多問題,很多同學都想考公務員。我是想說,沒有所謂的「好工作」,更多是要看適合自己的工作。每個人的學科背景、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家庭條件都不同,找工作正是了解自己是匹配自己的過程,祝每個學弟學妹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北大未名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616/1606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