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大企業違約連環爆!高盛:中國不再「大到不能倒」

—大陸債務危機!房企轉身慢 「大到不能倒」恐不再適用

中銀保監主席郭樹清上周直言,大陸房地產趨向泡沫化、金融化的情況嚴重,違約比例上升,加劇了信用風險。美資大行高盛也表示,自2019年底以來,大陸國有企業的違約案例明顯增加,同時一些近期未能償還債務的借款人,例如華夏幸福,都背負着高額未償債券,意味着「大到不能倒」的概念可能不再適用,政策制定者現在不太可能進行全面救助。

「大到不能倒」可能不再適用於中國債務人,圖為中國上海街景。路透

中銀保監主席郭樹清上周直言,大陸房地產趨向泡沫化、金融化的情況嚴重,違約比例上升,加劇了信用風險。言猶在耳,國際評級機構惠譽發表研究報告,統計今年首4個月,11家內房企業境內和境外違約債券的本金總額分別為325億元人民幣和48億美元(約374.4億港元),當中僅得兩家完成了違約債券的處置工作,主要是透過債券置換來達成,凸顯了這些房企的低周轉和集中度風險。

惠譽表示,上述11家境內或境外債券違約的房企中,有5家從事商業和旅遊地產、工業園區及貿易中心等非住宅開發建設,這類型業務的資金回籠周期明顯較住宅開發長,導致在行業下行周期時更容易陷困。以泰禾集團為例,於去年7月6日首次違約,目前違約債券本金總額達176億元人民幣。惠譽表示,該公司專注於中高端住宅開發,業務定位造成周轉率顯著下降,同時由於一線及高端二線城市的地方政府實施限價政策,導致其利潤率上升空間受限。

另外,以地區而言,上述11家房企中,有5家的可售資源和土地儲備集中在個別地區,例如華夏幸福和億達中國(03639)的業務分別集中在河北省和大連市,於限購、限貸等當地樓市嚴控政策下,造成房企銷售受阻、資金回籠周期延長,繼而令部分房企在高端二線城市,如天津和合肥,以及長三角等較發達地區擁有高比重業務的優勢消失殆盡。

惠譽指,其他造成內房違約的原因,包括多元化經營不善、公司治理薄弱及激進投地。上述房企中,有4家在違約前已開展多元化經營,但新收購的業務包括醫療、製造業、零售及資訊科技,都與房地產開發業務的協同效應低,回報亦不足以彌補債券槓桿上升的影響。其餘房企大多自2020年第三季起相繼發生違約,因而處置違約工作尚未取得顯著進展。

高盛Kenneth Ho等分析師在日期註明為上周五的報告中指出,2019年底以來中國國營企業債務違約持續快速增加,華夏幸福等部分近期未償還債務的債務人有許多在外流通債券。高盛分析師說:「即使是大企業或與官方有關組織,決策官員提供協助的意願也已大幅下降。」

隨着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未公佈財報引發該公司可能整頓債務的揣測,投資人對這家有官方背景壞帳管理公司財務狀況的憂慮4月以來持續撼動亞洲美元債券市場;中國華融約有210億美元在外流通美元債券。高盛分析師表示,中國近期處理處境艱困企業的方式顯示政府提供債務人的隱性協助持續減弱,但這不意味政府坐視不管。

高盛分析師指出,政府是否伸出援手可能取決於避免系統性壓力浮現和抑制信用壓力大增引發傳染效應的需求影響。高盛分析師認為,中國不太可能出現系統性問題,但特殊信用風險可能居高不下。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東網/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615/1605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