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世界上最大的監獄:人一輩子都在為它買單,無論對錯好壞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每個人都想成為強者,但註定只有少數人能成為強者。那強者和普通人之間的區別在哪裏?其差距能夠通過後天的努力彌補嗎?思考觀察了很久,我得到的答案是,可以。

那些能夠獲得世俗意義上成功的人,在能力、智商、定力等方面未必就比普通人強,真正決定他們可以站在高處的因素,是他們的思考、見識更寬廣深厚,所以當一件事情擺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能迅速地看清真相,並做出最佳決策。

也就是說,強者贏在認知能力。

美劇《越獄》有一集的劇情是,男主角邁克去監獄營救他的哥哥。畫面切入監獄,我看到的是四周密不可分的圍牆、牢不可破的囚牢、警備森嚴的獄警。

但邁克看到的卻是充滿生機的逃生路線:下水管道、通風口和緊急通道。

所以你看,認知決定了一件事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能看到多少,看到的越多越全面意味着我們能從中挑選出最優質的決策。

正如叔本華所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人一輩子就是不斷地在為自己的認知閉環買單,無論對錯好壞。

我們大致可將人的認知能力分為四種:

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三、知道自己知道

四、不知道自己知道

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就在於這四種狀態,大部分人之所以普通是因為他們始終處於第一種狀態而不自知。畢竟,人作為一種自戀的物種,承認自己無知很困難,我都希望自己永遠是對的,即便事實上我們並不正確。

不願自省是人類認知升級路上最大的障礙,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合理化」,是說當我們追求的某個目標不能實現時,就會找某些理由為自己開脫,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

因此大部分人的認知狀態皆非常混沌,即不知道自己事實上並不知道,並在此狀態中徘徊往復。

當人類長期處在同一種狀態下,漸漸地就會習慣當前的環境,在潛意識裏拒絕接受新思想、新知識。

就像很多中老年人看不慣年輕人的新奇生活一樣,因為他們的那一套邏輯已經在他們的血肉里根深蒂固,反思的通道早已被關閉。導致有些東西他們永遠也看不到、感受不到。

王爾德說:「起先是我們造成了習慣,後來是習慣造就了我們。」

若我們習慣於安穩,不思進取,不願冒風險去探索新的東西,久而久之,人就被養廢了。只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田裏求生存,甚至可能連自己的一畝三分田都保不住。

實現認知升級最困難的地方在於,能否打破第一道關卡:認識到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其實一個人只要打破第一道關卡,學會反思,那麼認知升級只是時間問題。只是芸芸眾生習慣於合理化自己的錯誤行為,習慣於從自己已有的認知出發認知事物,因此他們並沒有可能打開反思的大門。

但人若想往上走,最重要的事情是培養升級自己的認知能力。

只有認識到事物的真相,才能找到前進的方向,否則不過是瞎子摸大象。《荀子·勸學》中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可假於何物,如何假才是最考驗人認知能力的地方。

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可重點是大部分人根本找不到風口在哪?

個人的努力很重要,但在時代的洪流面前個人就顯得很渺小,就如你在一條奔流的大河中玩命游泳,但實際上無論個人如何奮力游泳,對結果來說都顯得微不足道。而認知能力強的人,能迅速地在時代的洪流面前找到自己要借的勢,要乘的風。

當然認知能力並非不可逆,經過長期大量的訓練,每個人都能獲得更強的認知能力。如何增強自己的認知能力?日本大師山本耀司曾說:「自己」這個東西往往是看不見的,你要撞上一些別的什麼東西,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認知能力也一樣,它看不見摸不着,只有將自己置身於具體的人事當中,我們才有可能咂摸到一星半點。

所以不要懼怕走出舒適圈、去經歷去探索,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去看不同類型的書、去不同的地方旅行,通過不斷地和不同的東西的撞擊,個人一定能通過此升華認知能力。

認知決定行動。人通常在臨近死亡的時候最後悔的事情,是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那麼往回思考,一個人為什麼不按照他自己的意願過一生呢?

有的人是做錯了選擇,有的人是機緣巧合,有的人是家人阻撓,表面看五花八門,但本質上都可以歸結為認知不清。

因為看不清楚事情的整體,所以恐懼、彷徨、遲遲不敢做決定。如果他能認識到自己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會悔恨終生,如果他能看清自己做的某一項決定的好的後果和壞的後果,他還會躊躇不前嗎?

當然不會,心中有數的人都不懼怕明天。

認知是一件很模糊的事情,但又無處不存在於我們之間。從生物構造上理解我們人並無本質上的區別,但認知能力將我們徹底地區分開。

認知能力突出的人,能夠認識到設定目標的重要性。心理學家統計,有目標的人和沒有目標的人,能量相差幾十倍。一個有目標的人,會積極地尋求一切可能幫助他們實現目標的途徑,通常情況下不懈地探索最終會將他們帶到他們想去的地方。

獵豹CEO傅盛在「認知三部曲」里提到:「認知,幾乎是人與人之間唯一本質的差別。」

人與人之間的較量,實質上就是對事情的理解和對行業的洞察,你能看到機會才會去抓住機會,若你連看都看不到,談何抓住機會。

《禮記·大學》中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活着就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如不主動進取,遲早會被時代拋棄。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第一心理舉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612/1605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