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我不爭了可以吧! 都市生活壓力引發「喪文化」 中國年輕人流行「躺平」

中國近年都市生活壓力大,不停加班薪水卻少得可憐,這樣的社會文化讓「躺平」、「躺平主義」成為近期中國流行用詞。在如此高度競爭的社會環境之下,「躺平」延續近年瀰漫在中國千禧世代年輕人之間的失敗主義情緒,成為一種頹廢、絕望、悲觀的「喪文化」。

在中國,「躺平」這個詞突然爆紅是源自今年4月百度的一篇名為《躺平即是正義》的貼文。圖:翻攝自日劇《凪的新生活》

中國近年都市生活壓力大,不停加班薪水卻少得可憐,這樣的社會文化讓「躺平」、「躺平主義」成為近期中國流行用詞。

「躺平」這個詞突然爆紅是源自今年4月百度的一篇名為《躺平即是正義》的貼文。

貼文作者「好心的旅行家」自稱已經兩年沒有工作了,但也過得很開心,因為他拋棄了身邊人和周邊新聞給他帶來的各種無形壓力。他自稱「一天可以只吃兩頓飯」和「一年可以工作一到兩個月」,因為「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

這個詞充分反映出中國年輕人在現代都市生活的困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生活開銷越來高,買車、買房、成家立業等傳統上的成功標準也變得遙不可及,許多年輕人放棄追求更多的夢想或事業,選擇只從事最低限度的工作。

就是在如此高度競爭的社會環境之下,「躺平」延續近年瀰漫在中國千禧世代年輕人之間的失敗主義情緒,成為一種頹廢、絕望、悲觀的「喪文化」。

根據《法新社》引述諾丁漢大學寧波分校(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的學者陳偉志(K Cohen Tan)的分析指出,喪文化進入主流,因為千禧世代逐漸感受到玻璃天花板阻礙了他們的向上流動。

法新社也分析,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前幾年喊出了「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治國口號,想要帶動一個活力充沛的社會,而躺平這個詞,明顯與這樣的社會背道而馳。

旅美中國文化學者朱大可認為「躺平」文化產生的原因是這一代年輕人的奮鬥變得更加艱難,幾乎看不到上升空間,而只能在冰層下面進行水平流動,甚至還要被迫向下運動,導致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主流生活內卷化,導致生活前景黯淡。

但朱大可認為中共官方一定不喜歡看到這種狀況的發生。他認為根據人口調查的結果,不僅是人口增長大幅度減速,而且老齡化程度嚴重,所以「現有的青年資源一旦『躺平』,勢必給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躺平」一詞開始流行後,共青團中央在微博上發佈了一條「當代年輕人從未選擇躺平」的微博,然後一個月間不同的主流媒體都輪番對「躺平」說展開了批判。

其中獲新華社轉載的南方日報一文《「躺平」可恥,哪來的正義感?》直接稱「躺平」主義是「毒雞湯」。文章指出現在很多本該「活力四射」的年輕人都變成了「佛系青年」,「滿腦子都是怎麼舒服怎麼來」,「不免會沾染上消極的情緒」。

「躺平」文化非中國獨有。經歷20世紀90年代經濟泡沫破裂之後,日本開始了長時間的經濟停滯,催生了不出社會、自我封閉的「蟄居族」,並逐漸形成了大前研一筆下的「低欲望社會」——人口減少、超高齡化、失去上進心和欲望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中國近年都市生活壓力大,不停加班薪水卻少得可憐,這樣的社會文化讓「躺平」、「躺平主義」成為近期中國流行用詞。圖:翻攝自cngbol.net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新頭殼newtalk邱祐慶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610/1603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