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對比百年前這位留美碩士辦幼兒園,今人或該羞愧

01

1919年,一位27歲的年輕人從美國啟程,輾轉上海蘇州。一路上,他看到的是一片貧困景象。窮人們找不到生計,苦不堪言,「僅靠一個草棚過着非人的生活,路上要飯的也到處都是」。而他此行的終點,是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這位年輕人就是剛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的陳鶴琴。他接受時任南高師校長郭秉文邀請擔任該校的教授。

1920年改造為國立東南大學的南高師,是與北大齊名的著名高等學府,是近代教育最早的策源地和中心之一。在郭秉文的招攬下,蔣夢麟、陶行知等一批留美學者相繼到來,他們深受美國進步教育思想和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說的影響,在校內大力推動新教育運動,舉世矚目。這使年輕氣盛的陳鶴琴更感躊躇滿志,開始實踐他心中「為人類服務,為國家盡瘁」的遠大志向。

在東南大學,陳鶴琴教授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學課程,講課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很受學生歡迎。作為知名教授,陳鶴琴一方面努力認真地實踐新教育各種主張,積極推進教育改革;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自身的示範和表率作用。他對學生親切和藹、平易近人、循循善誘,非常注重小事與細節。

有一次,他帶學生到上海做學校調查,他與一個學生站在行人路上談話,看見那個學生的褲扣沒有繫上,就走上前去幫他扣好,然後微笑地說:「這是一種對人的禮貌啊!」這個學生臉紅了,從此將這件小事牢記心間,以後一遇到陳鶴琴,就馬上將自己的穿戴審視一遍,終身養成良好的習慣。

青年陳鶴琴

02

1920年12月26日凌晨,隨着一聲哇哇大哭,29歲的年輕教授陳鶴琴初為人父。兒子的降世不僅帶給他「初為人父」的喜悅,也為他觀察研究兒童行為、心理提供了最佳途徑,使他的兒童教育研究探向更深處。

他給兒子起了個響亮的名字——「一鳴」。家是他的實驗室,妻子和母親是他的兩位最得力助手,兒子則是他的工作「對象」,而他的「成果」就是兒子出生之後的真實記錄:

1920年12月26日凌晨2點09分生的;生後2秒鐘就大哭,一直哭到2點19分,共連續哭了10分鐘,以後就是間斷的哭了;生後45分鐘就打呵欠;生後2點44分,又打呵欠,以後再打呵欠6次……

經過長達808天的觀察實驗,他用文字和照片留下十餘本詳細記錄。根據這些一手資料他寫出了中國最早的一批本土化兒童心理與兒童教育研究著作,特別中國兒童心理學的奠基性著作《兒童心理之研究》,不但在1949年之前一直是權威著作,就是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陳鶴琴運用的兒童早期發展的追蹤研究仍然被視為典範。

在陳鶴琴看來,兒童不是「小人」,兒童的心理與成人的心理不同,兒童時期不僅作為成人之預備,亦具他的本身的價值,我們應當尊敬兒童的人格,愛護他的爛漫天真。

陳鶴琴主張「活教育」教學原則,首先就是——「凡是兒童自己能想的,讓他自己去想」;「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讓他自己去做」。他們將兒童作為學習與創造的主體,而不是被動吸收知識的「填鴨」或「暖水瓶」。我們教育兒童,亦當利用他的好奇心。好奇心為知識的門徑,我們當利導之。我們有些父母常常摧殘這點好奇心,禁止兒童「多嘴」、「饒舌」,這實在令人痛恨之極。

種種觀點,迄今仍振聾發聵。

陳鶴琴發明的搖船

03

為了孩子的成長教育,1923年,陳鶴琴開始為3歲的兒子選擇幼兒園,可是當年的南京基本都是完全西化的教會幼兒園,沒有中國特色的幼兒園,這使他萌生了創辦一所中國式幼兒園的想法。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群學書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607/160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