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越來越多國家面臨「人口寒冬」,這意味着什麼?

北京一家餐館吃火鍋的一家人。預計本世紀中國人口將急劇減少。GILLES SABRIÉ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世界各國都在面對人口增長停滯、出生率暴跌的問題,這場有歷史記載以來最令人目眩的反轉,將導致新生兒生日派對比葬禮罕見許多,礙眼的空房子也會隨處可見。

意大利正在關閉一些產科病房。中國東北開始出現鬼城。韓國大學招生不足,德國有數十萬房產被夷為平地,土地被改造成公園。

這種如雪崩一般的人口趨勢——死亡多於出生——正在擴大和加劇。有一些國家的人口在增長,尤其在非洲,不過其他地方出生率幾乎都呈下降趨勢。人口學家預測到本世紀進入後50年或更早的時候,全球人口將首次進入持續下降的趨勢。

人口的減少可以緩解這個星球的資源壓力,減輕氣候變化的毀滅性衝擊,並減輕女性的家務負擔。但是本月中國和美國公佈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兩國人口呈幾十年來最慢的速度增長,其中也提到一些難以想像的調整。

壽命延長和低生育率會導致工作者數量減少,退休人員增加,可能會顛覆社會的組織方式——其核心觀念是年輕人的過剩可以推動經濟發展,負擔老人的成本。此外還需要重新設想家庭和國家的概念。想像一個地區所有人都在70歲以上。想像政府要向移民和生育多個孩子的母親提供高額獎勵。想像大量的祖父母輩人士參與零工經濟,以及超級碗上出現鼓勵生育的廣告。

「進行一種範式轉型是有必要的,」去年卸任的前聯合國人口趨勢和分析主管、德國人口學家弗蘭克·斯維亞茲尼(Frank Swiaczny)說。「各國需要學會接受和適應這種下滑。」

衍生性的影響和響應已經開始顯現,尤其是在東亞和歐洲。從匈牙利到中國,從瑞典到日本,政府在日漸擴大的老齡人口的需求和年輕人的需求之間艱難地尋找平衡,對後者而言,生育後代這個極為私人的決策取決於一些正面(女性有更多工作機會)和負面(持續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高昂的生活成本)的因素。

20世紀提出的挑戰截然不同。隨着壽命延長和嬰兒死亡率下降,全球人口出現了史上最大幅的增長,從1900年的16億增至2000年的60億。在佔世界人口約三分之一的一些國家裏,這些增長動力仍在發揮作用。到本世紀末,尼日利亞人口可能超過中國;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個家庭仍然有四到五個孩子。

但是其他地方的高生育率時代基本上都已經步入尾聲。隨着女性獲得更多的教育和避孕手段,以及與生育有關的焦慮繼續加劇,越來越多的父母推遲懷孕,嬰兒出生的數量也越來越少。即使是在印度和墨西哥等長期與人口快速增長相關的國家,出生率也在下降,或已經低於每個家庭2.1個孩子的更替率。

這種變化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但一旦開始,下降的趨勢(和增長一樣)就會呈指數級加速。隨着出生人數的減少,長大後能生孩子的女孩也會越來越少,如果她們的家庭規模比她們的父母小——這在幾十個國家都在發生——那麼下降趨勢就會像是從懸崖扔下一塊石頭。

「這變成了一種循環機制,」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和公共政策教授、亞洲人口問題專家斯圖爾特·吉特爾·巴斯滕(Stuart Gietel Basten)說。「這是人口發展的勢頭。」

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家的出生率徘徊在1.5到2之間,它們用移民沖淡了這種影響。但在東歐,人口外流加劇了人口減少,而在亞洲大部分地區,幾十年前首次成為爭論話題的「人口定時炸彈」終於引爆了。

2019年,韓國生育率降至0.92的歷史新低,每名女性不到一個孩子,是發達國家中的最低生育率。在該國,過去的59個月裏,每個月出生的嬰兒總數都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

不斷下降的出生率,再加上快速的工業化把人們從農村推向大城市,創造了一個看起來像是兩級社會的局面。首爾這樣的大城市繼續發展,給基礎設施和住房帶來巨大壓力,與此同時,地方城鎮很容易發現關閉和廢棄的學校,沒有足夠的孩子入學,操場長滿雜草。

許多地區的孕婦再也找不到產科醫生或產後護理中心。不屬於精英院校的大學,尤其是在首爾以外,招生越來越困難——韓國18歲學生的數量已經從1992年的90萬下降到今天的50萬。為了吸引學生,一些學校提供獎學金甚至iPhone手機。

為提高出生率,政府發放了嬰兒獎金。政府還增加了兒童津貼,以及對生育治療和懷孕的醫療補貼。衛生官員向新生兒贈送牛肉、嬰兒衣服和玩具等禮物。政府還在建造數以百計的幼兒園和日托中心。在首爾,每輛公交車和地鐵都有為孕婦預留的粉色座位。

政府在過去15年裏花費了超過1780億美元鼓勵女性多生孩子,但在本月,副總理洪楠基(Hong Nam-ki)承認,進展還不夠。在許多家庭中,這種轉變感覺是文化上的,而且是永久性的。

「我的祖父母有六個孩子,我的父母有五個,因為他們那代人認為應該有好幾個孩子,」38歲的全職母親金美京(Kim Mi-kyung,音)說。「我只有一個孩子。對我和年輕一代來說,綜合考慮,生很多孩子不划算。」

在數千英里之外的意大利,人們的感受相似,只是背景不同。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上周五在一個有關意大利出生率危機的會議上發表講話時說,「人口寒冬」仍然「寒冷而黑暗」。

在更多國家,更多人可能很快就會尋找他們自己關於人口的比喻。出生預測往往會根據政府和家庭的反應而變化,但根據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去年在《柳葉刀》(The Lancet)上發表的預測,到2100年,195個國家和地區中有183個生育率將低於更替水平。

他們的模型顯示,中國的人口下降幅度特別大,預計到2100年,中國人口將從現在的14.1億下降到約7.3億。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人口金字塔就會翻轉。中國將不再以年輕工人為基礎來支持更少的退休人員,85歲的人將會和18歲的人一樣多。

5月11日公佈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中國東北的「鏽帶」,人口在過去10年裏下降了1.2%。2016年,黑龍江省成為全國第一個養老金系統出現資金枯竭的省份。鶴崗是該省的一座「鬼城」,自2010年以來已經失去了近10%的人口。那裏的房屋的價格非常低,被人們稱作白菜價

許多國家開始接受適應趨勢的需要,而不僅僅是抵抗。韓國正在推動大學合併。在日本,成人紙尿褲的銷量現在超過了嬰兒紙尿褲;隨着城鎮的老化和萎縮,市政區劃也被整合。在瑞典,一些城市已經將資源從學校轉移到老年人護理。幾乎在所有地方,老年人都被要求繼續工作。德國之前將退休年齡提高到67歲,現在正考慮提高到69歲。

德國比其他許多國家走得更遠,還實施了一項城市收縮計劃:自2002年以來從存量中拆除了約33萬套住房。

如果目標是復興,那麼的確可以找到一些跡象。在擴大了可負擔兒童保健和帶薪育兒假的覆蓋面後,德國的生育率從2006年的1.3上升到了最近的1.54。曾經一度萎縮的萊比錫,在減少住房存量並以較小的規模使自己更具吸引力後,現在人口又開始增長了。

「增長是一個挑戰,衰落也是,」現在是德國聯邦人口研究所(Federal Institute for Population research)高級研究員的斯維亞茲尼說。

人口學家警告說,不要把人口下降僅僅看作是敲響警鐘的一個原因。許多女性少生孩子,因為這是她們想要的。更少的人口可以帶來更高的工資,更平等的社會和更低的碳排放,以及因少生孩子帶來的更高生活質量。

但是,吉特爾·巴斯滕教授引用卡薩諾瓦(Casanova)的話說:「沒有所謂的命運。我們自己塑造自己的生活。」

未來的挑戰仍然是一條死胡同——除了德國實現的小幅上升之外,沒有一個人口增長嚴重放緩的國家能夠成功提高生育率。在經濟萎縮的國家幾乎沒有工資增長的跡象,也不能保證人口減少就意味着環境壓力減少。

許多人口學家認為,在未來的歷史學家看來,當前的時刻可能是一個過渡期或醞釀期,它決定着人類能否想出辦法,讓世界變得更加友好,足以讓人們建立他們想要的家庭。

許多國家的調查顯示,年輕人想要更多的孩子,但面臨太多的障礙。

安娜·帕羅里尼(Anna Parolini)講了一個常見的故事。為了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她離開了位於意大利北部的家鄉。現年37歲的她和男友住在米蘭,暫時擱置了要孩子的願望。

她擔心自己每月不到2000歐元的薪水不夠養家餬口,而她的父母仍住在她的家鄉。

「這裏沒有人能幫助我,」她說。「現在一想到要孩子,我就會深吸一口氣。」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紐約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531/1599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