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酷哥: 關於「勞動」的五個錯誤認識

作者:

又到了五一勞動節,有很多人的認知仍然停留在,「勞動最光榮」。實際上,勞動節本身卻是因反對「勞動」,增加勞動者自由和權利而設—當然,反對的是不合理的勞動制度。

1886年5月1日,美國2萬多家企業的35萬名工人停工上街,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要求改善勞動條件,實行八小時工作制。為紀念這一偉大的工人運動、勞工史上的里程碑事件,1889年,5月1日被確定為國際勞動節。

事實上,關於「勞動」,以及和勞動直接相關的「財富」等看似淺顯的概念,在我們的認知中,卻存在根深蒂固的錯誤。比如下面這五個。

錯誤認識一:愛勞動是人類的天性

好吃懶做、好逸惡勞,這兩個詞大概是批評一個人貪圖安逸享樂,逃避勞動時最常用的詞了。這裏預設了一個前提:「愛勞動是人類的天性」。

但事實是,人類的絕大多數勞動,都是被生活所迫。如果吃穿不愁,什麼都是現成的,極少有人願意出力受累地勞動。

孟子說過「食色性也」,承認人類天生追求安逸的願望,才是尊重人性的善舉,是實現幸福生活的前提。「逸」和食色一樣,是人的基本需要,夏避暑,冬避寒,活得舒適些不是罪過,否則,怎麼會有勞逸結合這個詞呢?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黃宗羲就說過,「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是說好逸惡勞是人之常情,既是人之常情,當然就是本性了。

愛勞動不是本性,懶惰才是人的本性。我的同事千字君說:人之初,性本懶。

而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是為了讓人類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好地享受生活。

人類的生活越來越幸福,不是得益於勞動強度越來越大,恰恰相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從勞動中解放出來。今天人們追求的所謂「財富自由」,其實質就是不用勞動、生活質量也不會下降。

有句話說得好,「文明是懶人發明的。」正是因為好「逸」的天性,人類才發明了替代四肢的動力機械,發明出替代大腦的智能機械人,「好逸惡勞」並不可恥,反而是推動人類發展、享受更美好生活的強大動力。

錯誤認識二:企業家靠奸詐和剝削不勞而獲

「老闆或者商人,很少參加勞動,但卻賺錢最多,因為他們奸詐,剝削勞動者。」這一錯誤觀念從兩千年前的重農抑商時代延續至今。

表面看來,企業家很少參與體力勞動,沒有像農民一樣辛勤耕作,也很少與工人一起煉鋼、造紙或者打磨家具,甚至很多「腦力勞動」企業家也沒有參與,比如,圖紙設計、原材料的引進、商品的營銷計劃,等等。然而,企業家真的是多餘的嗎?

當然不是。事實上,沒有企業家,就不會有企業的建立,「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連勞動的機會都沒有。企業家的職責是,發現市場需求,並配置各種資源將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生產出來。或者說,企業家的職責,不是勞動,而是「發現需求、並有效配置資源」。

企業倒閉,不少人認為只是老闆的事。然而,這是關乎所有人的大事。因為企業是經濟組織的基本細胞,企業出問題了,意味着經濟出問題了;經濟出了問題,下一步必然是大規模的失業、財政困難、社會動盪等一系列嚴峻的問題。

但,每當災難過去我們常常會忘記這些教訓,繼續仇視企業家。而一個國家的進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企業家們所創造的財富。

正是因為企業家的冒險精神和智慧,是多數人所不具備的,而企業家的獲得高收入,就是市場支付給他們的報酬。

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勞而獲」的只有貧窮,唯一可以無中生有的只有夢想。因為勞動不一定是「揮汗如雨」,也不一定就是「伏案疾書」,勞動創造是人類特有的文明行為,因此,我們關注的重點,應該是創造,而非勞動。

張維迎教授說:企業家是冒險事業的經營者,是技術創新、財富創造的先驅,市場上所有的人都要搭他們的便車。

錯誤認識三:「投機取巧」地賺錢不道德

市場中,很多人不親自參與生產,僅僅依靠資本運作就能賺取高額利潤。這種看起來空手套利的「投機取巧」,被很多人看作不道德的「無本生意」。其實,這是對金融的誤解。

有錢但不會投資,只能叫守財,有能力,無資本卻只能無奈。正如一條魚,在普通人的手裏,僅僅只是一條魚,而在企業家的手裏,可能變成觀賞的作用,可能被拿來交換其他物品。正是因為企業家具有有效配置資源的能力。

資本天生逐利,在一個健康的金融市場中,錢會流向有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才能的人手中,他們會用這些錢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可見,智力才是最高的成本。經濟學家滕泰將它稱作「軟價值」。軟價值是一個新的概念,但並不是新的領域,事實上,不僅卓越的投資眼光,一個代碼、一種比特幣、一部荷里活大片,一場思想盛宴,都是軟價值。

傳統時代,我們的財富觀更多是一種「物質財富觀」,與之對應的是硬價值——即我們只看重那些由勞動創造出來的,看得見、摸得着的財富,而忽略了軟價值,那些靠智慧,而非簡單勞動創造的財富。

錯誤認識四:勞動創造了人類文明

「勞動創造人」的理論,至今快七十年了,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其實這是錯的。所有的動物都要勞動—它們為了存活必須覓食,這就是勞動。

有些動物為了獲取食物甚至要流血、拼命。但從古到今,沒見過哪只猴子或老虎變成人。

是什麼讓人成為人的?不是勞動,是理性。人的勞動是需要思索和強制的理性行為,勞動之前先要想活該怎麼幹,怎麼才能少出力、多出活,各種步驟都要預先考慮好。

勞動不僅需要理性,還需要經驗,有些勞動看着比較簡單,但那也是人類長時間積累出來的。用什麼積累出來的?理性。

尤瓦爾·赫拉利說,人類懂得分工合作,懂得建立規則。為了實現更高效的交換,人類創造了貨幣符號。為了維持長治久安的公正規則,人類創造了政府。

這種強大的虛構能力(理性),是其他動物都不具備的。動物的勞動都是直截了當而簡單的動作,不會考慮方法步驟,只是完全的本性行為。

正因為不存在理性,一隻猴子哪怕辛苦勞動億萬年,也不可能變成人!

錯誤認識五:貧窮是因為不夠勤勞

勤勞致富,這句話幾乎已經成為公理了,但卻經不起推敲。絕大多數苦守這個理念的普通老百姓,雞鳴即起,日落方歸,卻極少有掙出體面家業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已經擁有財務自由的一些人,其勞動量同他人相比,也並未有所增加。

農民勤勞,工民工勤勞,清潔工人勤勞,你見這些人中有富裕的嗎?為什麼勤勞而不致富呢?

這裏的關鍵就在於,勞動創造出來的也很有可能是垃圾,比如一個不懂做飯的人,會把很多好食材弄得無法下咽。

按照勞動創造財富的理論,既然人人都可以勞動,每個人的財富就應該是均等的,歷史上農民起義「均貧富」就是這麼提出來的。但現實中我們知道,均貧富並不創造新的財富,只是分配別人已有的財富而已。

創造財富靠的是人的智慧,而人和人的智慧是有差異,因此,財富有多有少是正常的。

比如,某人發現了一座鐵礦,然後招募大量工人進行採掘,他無需親自勞動就可以發家致富,因為在他發現這座鐵礦之前,它們被認為是一堆普通的石頭而已。他是用什麼發現的呢?是他的知識或者經驗,我們統稱為智慧。

幾千年來「勞動創造財富」的觀念根深蒂固,這恰中皇帝的下懷。「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是儒家思想對皇權統治的一大貢獻,因為只有沒命的勞作,才會免去思考的時間,而一個人失去了思考能力,唯一的念想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溫飽夢想。

再延伸一步,這也是皇權時代,為何重農抑商,為何將讀書人鎖在書齋里的緣故。

我們長期以來,都被勞動最光榮這種口號,佔據了心智。勤勞了一生,卻常常換來,疾病纏身,負債纍纍。

而在當下世界和中國,功利籠罩下的浮躁與逐利的衝動及短視,卻限制我們財富的發展。

智慧才是人類的財富積累與生存狀況不斷改變的真正源泉。我們對財富性質的理解方式決定了創造財富的方式。需要扭轉錯誤的觀念。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李強好書伴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501/1587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