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淡定,真聰明的起點

不知因何而起,「淡定」兩字一時成了熱門詞。那麼,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情景稱得上「淡定」呢?

淡定是一種態度,遇事穩重卻又積極果斷,勝不忘形,敗不喪志;

淡定是一種修養,行事鎮靜從容、放鬆自如,對人不急不躁,不溫不火;

淡定是一種智慧,名利場裏的燈紅酒綠、繁華盛景,皆視為過眼雲煙;

淡定是一種謀略因洞悉而練達,深思熟慮後方能揚長避短,當出手時就出手,該低頭時亦低頭,知有進有退;

淡定是一種力量,氣定神閒,看似柔軟,卻如同滴石之水,堅持不懈便可化作堅石。

01

人生在世,世事無常,總會有起伏跌宕。

隨波逐流,心隨境轉的不是智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才是高人。

學會以淡然處世,以寧靜守心。

淡定是入世的智慧,也是出世的修行。

杜甫詩云:「水流心不靜,雲在意俱遲。」

紅塵滾滾,紛擾不休,利慾容易薰心,淡定才是一方淨土。

淡定是好整以暇的智慧,也是治癒心靈的修行。

弘一大師很喜歡一句格言:「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也就是說,極度歡喜時,不要許諾給別人東西;極度憤怒時,不要回復別人書信。為什麼呢?「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

很多時候,我們心有煩躁,總是在無事可做的時候,心煩意亂、浮想聯翩,並非是因為智慧不夠,更不是因為天資不足,而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磨練,沒有足夠的修行。

就如同王陽明說的:「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一切修行,始於足下。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磨練多了,才會越來越沉穩,處變不驚,遇事泰然處理,若只是空談理想,缺乏實踐,事到臨頭只怕會慌亂不已,落得旁人笑話。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這一回的「戲眼」,就是諸葛亮的編導的「空城計」。說的是,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擊潰馬謖奪取街亭,又乘勝連下三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逼蜀軍的後方機關西城。諸葛亮來不及撤退,手下只有兩千五百名老弱殘兵,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諸葛亮導演了一幕精彩的「空城計」,以玄虛威懾,哄走了膽小多疑的司馬懿。

這裏面固然突顯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但更重要的是,他長年領軍打仗所鍛煉出的沉着冷靜,若無這份定力,即便是天縱奇才,也有可能在施行計謀時露出破綻。

做人的最高境界,無非是掌控自己的內心。不管在何種境遇下,內心都能夠淡定從容,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心定」。只要「心定」了,便能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02

我以為有兩種人、兩種情景稱得上「淡定」:

其一,身處最孤寂、人生最艱難之時,其精神、信仰不曾凋謝,如清華大學物理系創始人葉企孫之人。

他是中國物理奠基人,教出79名院士,終身未婚,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給了物理,交給了學生,錢學森楊振寧等均出自他的門下。

但在「文革」時期,他成了一名「特務」。為了不牽連他人,在清華校園裏遇見學生時,他也假裝不認識。那時他的背已駝,發已白,幾乎不說話。他的小屋只有一張床,床上放着整摞的物理書,而他睡覺的地方,只是一把椅子。事後有人問他,當時覺得寂寞、孤獨、絕望嗎?葉企孫說:「我有物理,有書,有天空,很富足。」惡境之下,葉企孫仍淡定自如。

其二,身居萬花叢中,光芒四射,但仍不張揚,如國學大師季羨林之人。季羨林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中科院院士。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這是季老在獲得「2006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時的頒獎詞。

「一介布衣,一個普通的中國知識分子,一個平凡的人」是他對自己的定位,所以才會留下三辭桂冠的佳話。季老曾說過:我非常平凡,沒什麼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什麼優點的話,我只講勤奮。

他寬厚、樸實,總是穿着一身洗舊了的卡其布中山裝,以致被新來學校報到的學生誤認他是老校工,讓他代為照看行李。季教授安詳恬靜,與人為善,對「文革」中折磨過他的人,也是一笑泯恩仇。萬花叢中的季羨林,是淡定的。

而如今一些個年輕人以「淡定」自賞自誇,那是一抹矯情,或是其內心不安的掩飾罷了。

唯有內心強大的人,才能真正配得上「淡定」兩字。

03

淡定是一種幸福,在看似波瀾不驚中,積攢了人生的點滴、值得珍惜的美好,擁有了淡定,心寬了、淨了,自然能容下萬物和萬事,也自然能容下理想和幸福。如此,我們能過得少些怨懟,更多些瀟灑充實,更多些幸福。

其實怒髮衝冠,只能使小事變大,大事變得心中裝不下,非但於事無補,還會把事情推向另一個極端,於人於己無半點益處。

為人淡定,是經歷的積累,處世淡定,是歲月的沉澱。餘生,做個淡定的人,對過去少些計較,對當下多些珍惜,過去的,付諸一笑,別執迷,眼前的,多去包容,不較真!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老張教育新思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415/1581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