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藝術世界 > 正文

他是意大利人,卻成為中國的宮廷畫師,侍奉了三代帝王

郎世寧(1688—1766年),意大利米蘭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青年時期受到系統的繪畫訓練。於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傳教士的身份離開歐洲來到東方,次年抵達澳門,起漢名郎世寧,繼而北上京師,隨即於康熙末期進入宮廷供職,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中國宮廷藝術家的生涯。

郎世寧在清宮廷內為皇帝畫了多幅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歷史畫,以及眾多的人物肖像、走獸、花鳥畫作品,還將歐洲的焦點透視畫法介紹到中國,協助中國學者年希堯完成了敘述這一畫法的著作《視學》,成為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寧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

《乾隆皇帝大閱圖》軸

清乾隆,郎世寧繪,絹本,設色,縱332.5厘米,橫232厘米。

本幅無作者款印,據作品畫風,無疑系郎世寧真筆。

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弘曆親臨南苑檢閱八旗軍的隊列及各種兵器、火器的操練活動,乾隆每3年大閱一次,以壯軍威,鼓士氣。

本幅系弘曆29歲時的戎裝像,精神煥發,亦系郎世寧的盛年佳作。

但此時畫家對傳統中國繪畫尚處在學習階段,圖中的表現技法基本上是採用中國傳統的繪畫工具和材料而取得了西方細筆油畫的藝術效果。

作者減弱了對景物、人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處理明暗,線條在起到輪廓線的作用後幾乎被色彩隱去,天空中雲彩的畫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葉近乎西方的靜物寫生,只有遠山的結構保留了清宮寫實山水的一些程序。

《乾隆皇帝圍獵聚餐圖》軸

清乾隆,郎世寧繪,絹本,設色,縱317.5厘米,橫190厘米。

款題:「乾隆十四年四月奉宸院卿臣郎世寧恭繪。」下鈐「臣郎世寧」白文方印、「恭畫」朱文方印。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時年39歲。

此圖構思匠心獨運,盤膝而坐的乾隆皇帝,雖然形象並不高大威猛,也未居於畫面的突出位置,但是,他身後有全圖色調最鮮亮的明黃色寶帳作陪襯,寶帳的後邊又有全圖最高聳的山巒作屏障,加上兩邊侍從官兵成八字形的分佈,從而將本不醒目的乾隆皇帝烘托成全圖的中心主體,從而也十分自然地突出了乾隆皇帝不怒自威的皇權地位。

據專家考證,在畫上寫明郎世寧曾擔任「奉宸院卿」官職的僅此一件。這大約是郎世寧參與設計長春園西洋樓建築時擔任的職務。

乾隆皇帝承襲祖制,把騎射尚武奉為「滿洲根本」。為了練習騎射技術,從乾隆六年至三十五年(1741-1770年),他幾乎每年都要至木蘭圍場或南苑狩獵。

每次狩獵結束後,侍從們都要把獵物先呈獻給他,由他根據每個人捕獲獵物的多少、執勤的優劣,分別論功行賞,註冊備案,然後他再與侍從們一道分食所獲之物。圖繪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一行圍獵結束後,正等待侍從扒鹿皮、切鹿肉、燴鹿湯、烤鹿肉享受戰利品的情景,畫面寫實而富有生活氣息。

《平安春信圖》軸

雍正,郎世寧繪,紙本,設色,縱68.8厘米,橫40.8厘米。

乾隆皇帝御題五言絕句一首:

「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壬寅暮春御題。」下鈐「古稀天子」朱文方印、「猶日孜孜」白文方印。「壬寅」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時年72歲。畫幅上方鈐「八征耄念之寶」、「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之寶」。

圖繪在青竹、寒梅以及湖石點綴的田園環境中,兩位身着漢裝的男子正在以梅枝相遞送,其典雅高貴的舉止與優雅的環境相得益彰,情景交融之中加深了畫意。

據乾隆皇帝晚年所題「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而知,此圖表現的是乾隆皇帝弘曆年輕時的畫像。圖中唇部無須,腳着紅鞋者便應該是十餘歲的弘曆。作者雖然在畫幅上沒有落名款,但是據乾隆皇帝的題詩可知,畫像當出自郞世寧之手。

郞世寧作為有着深厚素描功底的西洋畫家,他在運用西方解剖學將人物五官面部刻畫得細膩、清晰,富有立體感的同時,巧妙地吸取了中國傳統「寫真」畫技法,注意減弱西畫中的光線亮度,從而避免了中國人所忌諱的陰陽臉的出現,這種中西結合的表現手法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力,得到了清皇室,尤其是乾隆皇帝的高度讚賞。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正廣文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407/1578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