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文革「西湖三傑」忠骨無處埋

作者:

岳飛南宋著名抗金將領;于謙,在明朝土木之變時力挽狂瀾的國士;張煌言,明末抗清名將。他們雖屬於不同的時代,亦未曾謀面,但他們身後卻在杭州西湖聚首,皆被葬於西湖之畔,史稱「西湖三傑」,並一直為後人所敬仰。然而,文革期間,他們的忠骨卻慘遭破壞。

一、岳飛

精忠報國

岳飛(1103-1141),字鵬舉,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是一位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他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衛國的戎馬生涯。

史載岳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其離開母親後,自己孤身一人投效當時的兵馬大元帥,日後的宋高宗,開始在歷史上演繹了一場「忠」的大戲。

岳家軍威震金國

由於岳飛治軍有方,屢屢擊敗金軍,其參與的百多次仗未嘗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軍。「岳家軍」因此名震大江南北。當時金國的統帥金兀朮對「岳家軍」只能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嘆。

岳飛曾經說過:「用兵者無它,仁、信、智、勇、嚴五事,不可不用也。有功者重賞,無功者重罰,行令嚴者是也。」是以岳飛給部隊明確提出兩點要求:「紀律嚴明,秋毫不犯」、「兵不犯令,民不厭兵」。他甚至要求岳家軍做到:「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在岳家軍中,軍紀特別嚴格。「取人一錢者,必斬」。一次,有個兵士擅自用百姓一束麻來縛柴草,被岳飛發現,立刻按軍法處斬。還有一次,岳家軍二號人物王貴手下有一士兵乘機盜取了民家的蘆筏,岳飛偶然得知以後,立即處斬了該士兵,並以「管束不力、未及時發現」為由,責打將領王貴一百軍棍。

再如在一次行軍時,岳飛發現一間新蓋的店家屋頂上缺了一片茅草,立即傳問屋主。屋主說,並非軍士打擾,而是屋頂原本就少了一片茅草。岳飛不信,蓋屋子會少蓋一片茅草,況且屋主並非貧瘠人家。他自知屋主有所隱瞞,下令徹查,最終查到了一個馬軍軍士。該軍士承認自己當時正在店中吃飯,聽說岳飛將至,急於上馬間,不慎扯下一束茅草。眼看這軍士被五花大綁,店主全家一起跪下哭泣求情,說這位軍士的確未騷擾自家,這位軍士才免於處斬,卻未能倖免一百軍棍。

也正是有着如此嚴格的軍紀,岳家軍的美名也在老百姓中流傳。通常,老百姓聽說其他軍隊到來,馬上躲起來,而一聽岳家軍要來,民眾則用牛車拉着糧食、頂着香盆前來迎接岳飛軍隊,甚至民眾寧願自己餓肚子,也希望岳家軍能有好體力,去將金軍逐出中原。

嚴格的軍紀外還有嚴格的訓練的軍事訓練。即便在部隊休整的時候,岳飛也帶將士穿着沉重的盔甲沖山坡、跳壕溝,要求像打仗時一樣嚴格,所謂「在訓練場上難一些,打仗時就容易多了」。有着中國古代軍隊最嚴格的訓練體系與戰鬥紀律的「岳家軍」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南宋第一強兵」,在戰鬥中才能無往不勝。

除此而外,岳飛還非常關心愛護士兵,與部下同甘苦,經常與最低級的士兵同吃。兵士生病,他常常親自替他們調藥;部下將領出征的時候,他就叫妻子慰問他們的家屬;將士在戰爭中陣亡,岳飛一定撫其遺族,育其遺孤,並幫其後人婚配成家;朝廷每次犒賞,全數分發將士,自己一文不取。

岳飛在抗金時寫下了著名詞作《滿江紅》,抒發了自己壯志未酬的情懷: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莫須有」罪名入獄並被害

正是因為岳飛的神勇,讓金國十分恐懼,他們派人暗中勾結南宋官員,最終岳飛被秦檜、張俊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飛遇害前在供狀上寫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以表明自己的丹心。同時被害的還有岳飛的兒子岳雲。

岳飛父子遇害後,獄卒隗順冒着生命危險,背着他的遺體,越過城牆,草草的葬於九曲叢祠旁。史書載,直到岳飛身後好幾十年,當地的百姓依然家家戶戶張掛岳飛的遺像,奉祀不衰,民間還流傳了很多歌頌他的故事。

後來,宋孝宗下令給岳飛昭雪,並以五百貫高價懸賞求索岳飛遺體,其後用隆重的儀式遷葬於西湖湖畔的棲霞嶺下,就是現在岳墳的所在地。1204年,即岳飛死後63年,朝廷追封他為鄂王。

1221年,南宋興建岳王廟,以紀念對國家忠心耿耿的岳飛。明景泰年間改稱「忠烈廟」,此後歷經元、明、清、民國,一直到中共執政。其間在1715年重建,1918年大修。

岳王廟文革被破壞,岳飛屍骨不見

然而,就是這樣世代人所敬仰、經歷了幾個王朝保留下來的岳王廟,卻在文革期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1966年,為回應毛的「破四舊」的號召,杭州四中的紅衛兵一舉砸爛了與其差不多隔湖相望的岳飛廟,不僅將廟中的塑像等文物古蹟砸壞,而且還誣衊岳飛是「地主階級代表」、「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等,並將岳飛父子的墳墓挖開。杭州本地人說,迄今岳飛父子屍骨不見蹤影,重修的墳墓中不過是個衣冠冢。也有人說,當時岳飛父子就被焚骨揚灰。似乎這樣的侮辱還不夠,岳飛廟一度還被改造成了所謂的「四川省大邑縣惡霸地主劉文彩」的「收租院」。

一位學者曾在1966年借大串聯的機會,前往岳飛廟瞻仰心中的英雄,但眼前看到的卻是慘不忍睹的景象:前面大殿正在改作階級教育展覽,後園「岳武穆王之墓」的石碑被從基座砸斷,撲倒在地,墳墓已無封土,陵園後牆推倒兩米多長,幾個外牆上赫然給岳飛貼着一張大字報,歷數岳飛的罪惡。可是令人稱奇的是,大字報上還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各種筆體的鋼筆字,無一例外都是歌頌岳飛,譴責砸岳墳罪行的,其中有這樣的表述:「民族英雄岳飛永垂不朽!」「我要學習岳飛的愛國主義精神!」……

結語

雖然在文革結束後,中共於1979年修復了岳王廟,但有些文物和古蹟是永遠無法再修復的了,有些傷痛也將永遠鐫刻在歷史上。精忠報國的岳飛可曾想到八百多年後的中原大地還在等着「天日昭昭」?

二、于謙和張煌言

國士于謙

據《明史》記載,出生在杭州的于謙七歲時,就有僧人以其不凡,稱之為「他日救時宰相」。1421年,于謙考中進士,其才華受到明宣宗等人的賞識。漢王朱高煦謀反時,于謙跟隨宣宗出征。在朱高煦出城投降後,宣宗命于謙口頭列數朱高煦罪狀。于謙嚴詞正氣嚴切,厲聲威嚴激烈。朱高煦趴在地上發抖,稱罪該萬死。宣宗對此十分滿意。

為官清廉

軍隊班師後,于謙受到重用,出任山西河南巡撫。其為官清廉,公正,深受百姓愛戴。

明英宗即位後,重用太監王振。王振不僅喜歡權,更喜歡錢,一些人為了升官發財,每次朝會都向王振送禮。時間一久,向王振送禮成了宮中一項不成文的規定,如果有人不送禮,也要受到懲罰。1446年,于謙準備進京覲見皇帝,朋友們都勸他給王振帶上一點兒禮物,兩袖清風的他堅決不同意,結果被王振暗地指使其黨羽李錫給他加上對皇帝不滿的罪名而關進監獄,並判處死刑。後來在山西、河南兩省官民進京請願的壓力下,王振才免了于謙的死罪,貶官為大理寺少卿。

土木之變後力挽狂瀾

仰仗英宗的寵信,王振擅權達到頂點,不僅對內黨同伐異,對外也投機取巧,破壞邊防,為禍國家,終於招致了瓦剌貴族也先的進犯。1449年,在明朝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王振不顧其他大臣的反對,慫恿英宗仿效宋真宗親征。英宗為了青史留名,聽從了王振的建議。也先聽說英宗御駕親征,就佯裝撤退,引誘明軍進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區。在土木堡這個地方,明軍被包圍,死傷過半,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而王振被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掄起鐵錘打死,樊忠也戰死沙場。

明軍戰敗的消息傳到北京後,百官在大殿上號啕大哭。後來,皇太后忍住眼淚,命令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而對於兵敗和如何抗擊也先,有的官員張惶失措,甚至主張遷都南逃。這時主戰的于謙挺身而出,被皇太后任為兵部尚書,負責保衛北京。

于謙提出了「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於九月輔佐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繼位,是為景帝,明代宗,年號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立明英宗之子為皇太子。這使得也先企圖以英宗作為要脅工具的陰謀不能得逞。

朱祁鈺登基後,知人善任,啟用于謙等正直大臣,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比如他下詔邊關守將不得聽信瓦剌的藉口,使得瓦剌意圖用明英宗的名義騙取財物、騙開關門失敗。

1499年十月,也先逼近京師,朱祁鈺任用于謙等人,組織了北京保衛戰,于謙率軍民抵抗,大敗瓦剌軍,擊斃萬餘人,俘獲將領幾十人,奪回被掠的大批百姓和牲畜。1450年春、夏,也先又對明朝接連幾次進攻,但均遭失敗。這時,瓦剌內部脫脫不花汗等不滿也先的攻掠政策,主張與明朝議和,放回英宗。

在中國歷史上,漢族的皇帝被外族俘後不附帶任何屈辱的條件就被放回來,這還是第一次。英宗回京後,被朱祁鈺軟禁在南宮。而也先進攻明朝失敗後,勢力漸衰。

蒙冤被處死

雖然英宗的歸來並沒有影響到朱祁鈺的皇位,但他卻廢掉了英宗的太子,而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結果朱見濟夭折,皇儲之位空置。這應是上天對其不遵守承諾的懲戒。

1457年,也就是英宗被軟禁的第八年,朱祁鈺臥病在床。大將石亨、大臣徐有貞和宦官曹吉祥等乘機發動政變,攻入南宮,擁朱祁鎮直入奉天殿,命鳴鐘擂鼓,召見百官,宣佈復位。史稱為「奪門之變」。

英宗復位後,在一些大臣的勸說下,英宗被迫處死了于謙等支持代宗即位的大臣。據說當錦衣衛去抄于謙家的時候,原本以為這個當朝大員的家肯定油水多,是個肥差事,不曾想到了的時候,都驚呆了,真的只能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了,什麼也沒有,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皇帝賜給的蟒袍、劍器。一個在場的錦衣衛指揮使不知不覺的留下了眼淚:天下還有如此清官啊!

昭雪

于謙曾寫過這樣一首詩:「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以他的所為終是留得清白在人間。

明憲宗時期給于謙昭雪。誥書曰:「正當國家多難之際,保衛社稷避免災禍,只有於公能夠堅持公道持節,但卻被一群權貴奸臣所嫉害。先帝在時已知其冤,而朕心中着實哀憫他的忠誠。」《明史》稱于謙為「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並把他與岳飛、張煌言同列為「西湖三傑」。

墓與祠在文革中都被毀

于謙死後葬在西湖三台山麓的於氏家族祖墳內。1489年,在墓旁建旌功祠。據民國時人記載,于謙的墓道從西湖南岸淨慈寺附近開始,綿延幾公里而到達墓前,蔚為壯觀。而在于謙死後的數百年中,杭州、河南、山西等地祭祀他的事情仍不絕。

在毛和中共發動的文革中,于謙墓區的地表建築幾乎全部毀,墳墓也被挖開。1982年,于謙墓重修並重立墓碑。該墓坐西朝東,墓冢呈馬蹄形,墓前建有墓道,墓道兩側安放有六對石像生。

忠烈張煌言

與岳飛、于謙齊名的還有明末抗清將領張煌言。在明朝任兵部侍郎的張煌言,在北京的崇禎皇帝自盡、明朝眾臣投降清朝後,面對着南下的清軍,與錢肅樂等人起兵抗清,並奉魯王朱以海為首,在紹興阻擋清兵。戰敗後,入海佔據舟山繼續抗清,尋機復明。其頑強支撐了19年。

康熙三年,因走漏消息,被清兵圍島偷襲,張煌言及隨從人等,悉皆被俘。起初,清廷極力勸降,但相信大丈夫「所爭者天經地義,所圖者國恤家仇,所期待者豪傑事功,聖賢學問」的張煌言,拒絕了多方的勸降,不屈而死。民間傳說,張煌言服刑那天,天忽大雨,萬民哭送。

張煌言死後,被埋葬在西湖邊上,離岳王廟、于謙墓不遠。他的那首關於杭州的詩作《入武林》流傳後世: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又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擬為丹心借一枝。他口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可嘆的是,文革期間,忠烈的張煌言的墳墓和碑石也皆被搗毀,直至1983年才得以修復。

結語

幾百年走過,岳武穆、于謙、張煌言的忠義仍迴響在西子湖畔。雖然中共毀掉了他們的墳墓,讓忠骨蒙受恥辱,但卻毀不掉他們流傳至今的浩然正氣,而這浩然正氣將穿越時空,繼續影響着後來人。

2017-06-22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404/1576965.html